A-A+

美国借口扫毒干涉拉美内政——《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选摘之四(下)

2025-02-16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美国借口扫毒干涉拉美内政——《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选摘之四(下)

贺双荣 

第三节 美国借口扫毒实施在拉美的安全利益目标

  拉美是美国的后院,美国在拉美还有比减少毒品流入更重要的政治、经济及安全利益。长期以来,美国为维护其在拉美的利益及霸权,不仅对拉美国家实行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上的控制,而且还多次对拉美国家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不同时期,美国控制和干涉拉美的借口和方法各不相同。80年代以来,随着拉美国家毒品生产和走私活动的加剧,扫毒逐渐成为美国推行其在拉美霸权政策的重要借口。

  一、美国中央情教局在中美洲的秘密贩毒活动

  1988年3月,美国副总统布什发誓说:“在美国和外国的土地上,我们永远都不会同贩毒者讨价还价”。但在冷战时期,美国同一切愿意并能制止“共产主义侵略”的当地盟友结成联盟,不管这些盟友是毒品走私贩毒集团还是公开支持贩毒活动的腐败国家的政府或是所谓被美国称为“自由战士”的反政府武装。意大利黑手党和法国科西嘉贩毒集团的兴起以及东南亚的金三角和阿富汗毒品生产和走私的泛滥无不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这些地方开展的秘密活动有关。在拉丁美洲,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秘密行动也卷入了毒品走私。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的许多古巴人参与了毒品走私,其中古巴反政府武装极右组织70年代末参与了几起最大的可卡因和大麻的走私活动,而美国支持的古巴全国自由阵线的弗兰克•卡斯特罗多次得到该组织的资助。80年代,美国为解决中美洲危机,不仅与卷入毒品生产和走私活动的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和中美洲军人政府结盟,而且还公开与毒枭合作。

  1979年,尼加拉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推翻索摩查的独裁统治,建立了革命政权。进入80年代以后,萨尔瓦多的内战不断加剧。美国认为萨尔瓦多游击队得到了尼加拉瓜政府的支持。为了防止中美洲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遏制苏联和古巴对这一地区的渗透”,里根政府从1982年开始采取各种手段力图推翻尼加拉瓜革命政权。美国除了对尼加拉瓜进行政治、经济打压和外交孤立外,积极支持该国反政府武装开展颠覆桑解阵的活动。为此,美国在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设立基地,训练尼反政府武装。由于此项秘密活动起初未得到国会批准,以及后来美国从正常途径获得拨款向尼反政府武装提供额外援助受到各方面的牵制,美国一方面靠中央情报局秘密出售武器给伊朗等国以筹集资金(此事败露后被称为“伊朗门事件”),同时还默许尼反政府武装通过贩毒获取资金。另外,美国为了得到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等国对其中美洲政策的支持,公然与这些国家的毒枭及参与毒品走私的军人进行合作。

  美国中央情报局卷入毒品走私活动一事早在1985年12月就由新闻界揭露出来。当时美联社报道,“在哥斯达黎加北部接受美国训练的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卷入了毒品走私活动”。最后,美国参议院的“克里委员会”经过三年调查,于1989年4月13日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在交战地区的反政府武装一侧,贩毒现象极为明显。由于担心反尼政府的战争会失败,美国负责中美洲事务的官员们没有处理贩毒问题”。实际情况是美国政策的制订者们默许了以下主张:毒资是解决反政府武装财政问题的最妥善办法。

  1991年,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题为《可卡因政治:中美洲的毒品、军队和中央情报局》,戴尔•斯科特和乔纳森•马歇尔两位作者详细披露了美国中央情报局与中美洲卷入毒品走私活动的右派军人政府、美国支持的反政府武装的联盟。1978年,洪都拉斯的波利卡波•帕斯•加西亚将军在大毒枭玛塔的支持下,发动政变上台,此次政变被称为可卡因政变。此后三年,玛塔与陆军携手把洪都拉斯变成了最大的可卡因贩运中心。美国毒品管制局完全了解玛塔贩毒的证据,也知道政变上台的军人帕斯•加西亚与大毒枭的关系,但1978-1980年美国对洪都拉斯的经济援助增加了两倍。1982年,该国陆军司令阿尔瓦雷斯•马丁内斯上台,美国公开与大毒枭进行合作。1983年,美国利用大毒枭玛塔所属的SETCO航空公司为美国支持的、以洪都拉斯为基地的尼反政府武装组织“尼加拉瓜民主力量”提供空中运输服务。而支付运送“尼加拉瓜民主力量”人员和物资的费用是由美国“伊朗门事件” 的主角诺思提供的银行账户支付的。为了对付洪都拉斯日益严重的毒品走私活动,1981年美国毒品管制局在该国首都特古西加尔巴建立了第一个站点。但该站负责人托马斯•塞佩达对军方的腐败和走私毒品活动进行调查时,受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阻止。原因是美国为维持设在该国的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的军事基地,美国需要得到洪军方的支持。美国对大毒枭和军人的包庇、纵容使洪都拉斯成为重要的毒品走私国。据统计,1987年进入美国的可卡因有1/5是经过洪都拉斯进入美国的。1985年4月,大毒枭玛塔暗杀了美国毒品管制局在墨西哥的执法人员恩里克•卡马雷纳。1987年,美国成立的洪都拉斯贩毒特别调查委员会在进行调查时,中央情报局告诉毒品管制局人员不要公布玛塔与其他毒贩和该国军方的关系,以免影响洪都拉斯与美国在中美洲问题上的合作。

  1993年10月,美国毒品管制局特工人员迈克尔•莱文出版了一本题为《大谎言:中央情报局和可卡因》的书。他通过在该机构25年的经历及掌握的大量内幕材料,揭露了中央情报局与毒贩的关系。他说南美许多大毒贩受到保护,在美国不被起诉,是因为他们跟中央情报局有关系。为避免暴露中央情报局在贩毒活动中的作用,许多大毒贩的案子被撤销,或让嫌疑分子悄悄地离开美国。

  1996年8月18日至20日,哥斯达黎加《圣何塞信使和新闻报》以“黑色的联盟” 为题,详细披露了加利福尼亚毒贩与尼反政府武装之间的联系。奥斯卡•达尼洛•布兰登•雷耶斯曾是80年代尼加拉瓜最大的反政府武装“尼加拉瓜民主力量” 的领导人,也是向加州毒贩唐奈•罗斯供应毒品的人。1981年末,他开始为反政府武装筹集资金,那年贩毒集团向美国销售了近1吨的可卡因。他1986年被捕后,他的辩护律师说,布兰登从来没有直接讲过他为中央情报局销售毒品,但从中央情报局与布兰登和他的尼加拉瓜朋友的秘密活动中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文章还提到为布兰登工作的一个叫胡安•诺文•梅内塞斯•坎塔雷罗的加利福尼亚毒贩。美国毒品管制局、海关总署和洛杉矶地方警察局对他进行调查时,中央情报局以国家安全利益为名从中加以阻止,使他多年来能逍遥法外。直到1992年他在尼加拉瓜受到贩毒指控后,他与反政府武装的联系才被公开。在审理他的过程中,他的亲戚、前尼加拉瓜情报官员恩里克•米兰德承认希门内斯与他的兄弟路易斯•恩里克在萨尔瓦多军方人员的支持下,利用出售可卡因的收入支援反政府武装。据美国统计局的记录证实,80年代萨尔瓦多空军曾向中央情报局支持的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提供飞机和飞行运输服务。而希门内斯与萨尔瓦多空军前指挥官、中央情报局的雇员马科斯•阿瓜多有密切的个人和商业关系。然而,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哥斯达黎加《圣何塞信使和新闻报》揭露的上述事实均予以否认。

  1998年2月15日,墨西哥《至上报》在《中央情报局在保护谁?》的文章进一步揭露了美国中央情报局与设在南部基地哥斯达黎加的尼反政府武装之间的毒品走私活动。约翰•赫尔在哥斯达黎加与尼加拉瓜交界地区开办的农场是反政府武装的主要活动基地。赫尔及其他与中央情报局有联系的反政府武装支持者和驾驶员以及一名叫豪尔赫•莫拉莱斯的哥伦比亚毒枭相互勾结。这个住在迈阿密的毒枭后来承认,他曾向反政府武装的领导人提供了300万美元的现金和几架飞机。1989年,赫尔在哥斯达黎加固贩毒而被起诉后,一架中央情报局雇用的飞机把赫尔非法和秘密地从海地运到迈阿密。美国几次对哥斯达黎加把赫尔引渡到该国并接受审判的努力设置障碍。设在哥斯达黎加的另一个贩毒网涉及一个古巴裔美国人组织,中央情报局雇用它的成员作为反政府武装的军事教官。很久以来,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与中央情报局和贩毒分子有勾结。他们使用反政府武装的飞机,并利用哥斯达黎加的一个捕虾公司(该公司为中央情报局洗钱)向美国运输可卡因。哥斯达黎加并不是惟一的通道。此外,据麦德林卡特尔驻迈阿密的会计拉蒙•米利安•罗德里格斯证实,他曾通过住在萨尔瓦多伊洛潘戈空军基地的中央情报局资深特工费利克斯•罗德里格斯向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提供了1000万美元。尼反政府武装则向与中央情报局有联系的贩毒网提供保护和贩毒设施(包括飞机、驾驶员、飞机跑道、仓库和银行)。经调查,至少有四家从事贩毒活动的运输公司承接了美国政府向反政府武装运送非法供应品的合同。中央情报局的“前”产业、后来受五角大楼雇用的南方航空运输公司也卷入了贩毒活动。当某个机构“不明情理”而对贩毒者实行逮捕时,各种关系网就纷纷进行活动,于是被起诉者不是被减刑或驱除出境,就是得到赦免。

  二、1989年美国以扫毒为借口入侵巴拿马

  扫毒还成为美国武装入侵它国的重要借口。1989年12月20日,美国以扫毒为借口,出动2.6万名海军陆战队员入侵巴拿马,将该国国防军司令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逮捕并送交美国法院审理。1992年,美国又以走私毒品等罪名判处诺列加40年徒刑。

  其实扫毒并不能构成美国入侵巴拿马的真正理由或借口。第一,美国早就知道诺列加参与了毒品走私和洗钱活动。1971年,美国麻醉品和危险毒品局(后改名为毒品管制局)就得知诺列加及巴拿马政府一些人士卷入了毒品走私,但美国极力将此事掩盖了下来,因为诺列加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招募的重要间谍。1959年,诺列加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第一次征招。1967年,他被列入中央情报局领取薪金的名单中,负责巴拿马的情报机构G—2的工作,收集中美洲国家的情报。1976年,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布什为表彰他的贡献,付他给11万美元。此后,虽然卡特政府把他从中央情报局领取薪金的名单中划去,美国为了与巴拿马谈判运河条约,极力避免使公众了解诺列加及巴拿马政府卷入毒品走私的事。80年代,美国为了在解决中美洲危机的问题上得到巴拿马的支持,1981年里根政府一上台就又恢复了诺列加的薪金,年薪为18.5万美元,1985年增加到20万美元。为此,中央情报局专门在国际商业和信贷银行为诺列加开设了银行账户。当时诺列加已成为巴拿马的头号强人,而且参与毒品走私活动是公开的秘密。诺列加不仅为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用毒品换武器”提供空中运输方便,而且还向贩毒集团的头目提供可靠的避难场所和合法的银行设施等。1986年6月,美国《纽约时报》披露了诺列加参与毒品走私和洗钱活动的很多证据后,在美国引起强烈震动。美国政府为了不影响巴拿巴与美国的合作,极力保护他的公众形象。1986年5月,毒品管制局局长仍称赞诺列加“充满活力的反毒品走私政策”。据美国伊朗门事件的主角诺思中校在1986年6月至9月的日记证实,他和中央情报局的官员曾商讨过如何恢复诺列加形象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美国入侵巴拿马时,立刻占领了巴国防军总部,劫走了1.5万箱档案,其中不少是巴国防军二部所掌握的秘密文件。美国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担心外界了解诺列加与美国在以前的密切关系。

  第二,以拉美国家的标准,诺列加参与毒品走私贸易的规模相对来说是很小的。美国有很多证据证明80年代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萨尔瓦多的高级官员卷入了毒品走私活动,美国为什么没有对他们采取行动呢?此外,美国既然以诺列加贩毒为名,公然以武力到另一个主权国家去抓人,那么美国入侵后新扶植的总统恩达拉又怎样呢?恩达拉是大西洋银行的董事和秘书,而该银行因与哥斯达黎加大毒枭卡尔顿有关而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毒品管制局的调查。与此同时,恩达拉的合伙人卡洛斯•埃莱塔1989年4月因走私半吨可卡因而在美国佐治亚州被捕。但美国入侵巴拿马后以缺少证据取消了对他的指控。

  美国的“倒诺行动”早在1987年6月就开始了。美国支持巴国内反对派,要求巴国防军总司令诺列加下台。遭拒绝后,美国使用了经济制裁、外交及政变等一切手段,企图把诺列加赶下台。美国把诺列加赶下台的原因很复杂,但美国打着扫毒的旗号来实现这一目标,其做法及其产生的后果非常耐人寻味。

  美国实施“倒诺行动”的借口一个是“民主”,另一个就是扫毒。1987年末,美国两个大陪审团对诺列加走私毒品和洗钱活动进行调查时,美国政府发表声明指证说,诺列加与“伊朗门事件” 的主要责任人诺思有牵连,诺列加从贩毒活动中得到4.6亿美元(包括允许麦德林贩毒集团在巴拿马开展活动并利用巴拿马的金融机构洗钱)。1988年2月5日,美国联邦检察官在迈阿密对巴拿马国防军总司令诺列加提出起诉,指控他参与国际贩毒及洗钱活动。然而,美国无论以什么借口和何种手段都未能将诺列加赶下台,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只好对巴拿马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而入侵的理由也是扫毒。

  无论美国以何种理由为借口入侵巴拿马都是对别国主权的公然侵犯,是公然违反国际法准则的霸权主义行为。美国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扫毒为借口入侵一个主权国家,并把一个主权国家的国家领导人捉拿到美国进行审问,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目的。80年代末,美苏关系缓解,美国认为它的行动将不会受到苏联的抵制。冷战的结束为美国在拉美进行干涉提供更多的行动自由,但却使美国少了很多干涉的借口,因为美国过去经常使用的“防止苏联渗透”和“共产主义”颠覆等理由不再成立。而与此同时,美国认为,拉美地区仍存在着许多影响美国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的问题,如毒品、环境、左派游击队、民主及移民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必须为它今后的干涉行为寻找合适的借口,为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制订游戏规则。1989年12月,美国以贩毒为名入侵巴拿马,实际上是向拉美及世界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美国将会以新的原则或理念维持冷战后的世界秩序。为配合美国政府的外交和军事行动,美国国会专门通过了有关法律。1989年6月,美国司法部授权联邦调查局在国外捉拿美国指认的任何嫌疑犯时无需事先征得有关国家当局的同意。1989年11月3日,美国法院又做出裁决,美国军队有合法权力在海外逮捕贩毒分子、国际恐怖分子及其他逃犯。这使美国实行了111年、严禁军队逮捕嫌疑犯或参与执法行为的《武装部队条款》被修改。美国修改国内法律,不仅使政府获得了入侵巴拿马的授权,而且为美国今后干涉拉美及其他地区国家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美国在拉美的扫毒战与反颠覆成

  拉美左派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一直是令美国关心甚至头痛的问题。冷战时期,美国把左派游击队的活动与苏联在拉美的渗透联系起来。在防止拉美国家出现共产主义颠覆的名义下,美国与拉美国家于1947年9月签署了《美洲国家互助条约》,这为美国干涉拉美提供了借口。但为了行动上的便利和获得民众的支持,美国还扯出反毒的大旗,极力夸大左派游击队和与贩毒走私之间的联系。1986年1月,里根总统说:“苏联盟友古巴和尼加拉瓜政府与国际贩毒和恐怖主义之间的联系已看得越来越清楚。这两个孪生的恶魔,毒品走私与恐怖主义是对我们半球最大的威胁。”从那时起,“毒品恐怖主义”很快成为美国支持拉美右翼军人镇压游击队的借口。拉美一些政府为了寻求美国的援助,也极力夸大游击队与毒品走私之间的联系。1988年8月,阿根廷和玻利维亚陆军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了第14次情报会议,指出“毒品走私与颠覆之间的联系产生了‘毒品恐怖主义’,它已经成为东西方对抗的一部分,对西方国家的国内及国际安全产生了现实影响”。

  冷战结束后,拉美国家的游击队并没有消失,反而在一些自家发展壮大。美国担心一些国家发生内乱,破坏拉美的稳定,影响其对该地区的出口、投资并引发移民潮。然而,冷战后“共产主义威胁”不再成为美国干涉拉美的理由,美国必须为支持拉美国家政府镇压游击队及必要时对拉美进行直接的军事干涉寻找新的借口。在游击队活动比较活跃的秘鲁、哥伦比亚和墨西哥,毒品生产和走私问题也比较严重,同时毒品问题也正是美国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扫毒就为美国干涉拉美提供了借口。在扫毒的名义下,美国向这些国家提供经济及军事援助,帮助这些国家稳定国内的局势,支持这些国家的军队镇压游击队。与此同时,美国还以扫毒为借口,提出组建多国扫毒部队,准备对危机较严重的哥伦比亚进行干预。

  (一)秘鲁的“光辉道路”与美国在拉美的反颠覆战争

  秘鲁大规模的毒品生产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瓦利亚加山谷地区是主要的古柯种植区,而1980年5月“光辉道路”游击队也是从这个地区开始武装斗争的。到80年代末,“光辉道路”游击队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控制了全国相当一部分居民和领土。“光辉道路”游击队的产生和壮大,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但美国及秘鲁政府都认为它主要得益于毒品生产。一是游击队通过参与毒品走私获得了大量的活动经费。1983年,贝朗德总统曾对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说:“你们认为‘4.19运动’从哪里获得那么多的钱,‘光辉道路’又从什么地方获得资助?很显然,他们通过抢劫银行和进行绑架活动获得一部分资金,事实是大部分资金是他们从毒品恐怖主义者那里获得的。”二是游击队通过保护古柯农的利益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证据是1988年农民在上瓦利亚加山谷开展的一次抵抗活动中,“光辉道路”向参加行动的农民散发传单进行宣传鼓动。此外,游击队还通过解除贩毒团伙的武装、与贩毒分子谈判,提高古柯叶收购价格等方法来保护农民的利益。1987年4月“光辉道路”游击队在乌奇萨附近杀死了13名贩毒分子。同年8月,十多名贩毒分子和“光辉道路”游击队成员在帕拉伊索进行的枪战中死亡。三是贩毒分子与游击队建立了某种形式的联盟。秘鲁学者费尔南多•罗斯皮略西在1988年写道:“近几年来,‘光辉道路’游击队又深入到有大型古柯种植园的秘鲁东北部,看来已和毒品贩子建立起一种联盟”。

  面对毒品与游击队的问题,1989年美国毒品管制局的一份报告认为:“即使毒品问题仍存在,秘鲁能够坚持50年,但现在如果不解决经济和颠覆问题,秘鲁政府在今后两年很难存在。”所以,美国国务院明知道秘鲁军方存在“大范围极端恶劣的违反人权”现象,同时也知道秘鲁军队存在着严重的腐败,“军队让贩毒分子使用他们的简易机场而从中得到报偿”,并经常阻止美国毒品管制局的活动,美国仍然把扫毒的重点放在与秘鲁军方的合作上。

  (二)墨西哥恰帕斯危机与政府的扫毒战

  1994年元旦,墨西哥“萨帕塔民族解放军”在恰帕斯州举行武装起义。恰帕斯危机发生后,美国加大了对墨西哥的军事援助和反毒训练。美国帮助建立和训练了一支反毒特种精锐部队,但毫不奇怪,这支部队随后卷入了反颠覆活动,美国的反毒援助也被用于恰帕斯的反颠覆活动。据美国前空军安全官员布赖恩•威尔逊说:墨西哥政府向恰帕斯州派出了用美国提供的直升机、坦克和军火装备起来的军队,其理由无非是遏制和摧毁土著人的组织。这些组织并不是贩毒集团,而是争取社会公正的组织。威尔逊说:“派出军队的目的不是摧毁贩毒组织,因为没有任何蛛丝马迹证明这一土著人运动与贩毒有关。”

  (三)哥伦比亚的游击队与美国的介入

  如果说墨西哥的扫毒与反颠覆战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端那么,在哥伦比亚这两者之间的界线则完全消失了。长期以来,哥伦比亚一直受保守党和自由党控制。两党的争夺导致该国在1947-1957年陷入10年内战之中,有30万人被杀,游击队也由此产生。1959年,在古巴革命影响下,游击队的力量开始壮大。80年代,影响较大的游击队有四支: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4•19运动”、“民族解放军”(ELN)和托派组织“工人自卫队”(ADO)。其中,“革命武装力量” 和“4•19运动”是两支最有影响的游击队。前者主要在南部马格达雷那河地区活动,后者则主要在北部特别是与委内瑞拉交界的地区活动。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哥伦比亚游击队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政府与游击队的政治谈判也取得了一些成果,“4•19运动”开始放下武器,加入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因此游击队还没有对政府构成很大威胁。但是,近几年“革命武装力量” 和“民族解放军”的发展引起美国的关注。“革命武装力量” 由1978年成立时的122人发展到l.5万人。“民族解放军” 由1986年的88人增加到5000人。目前,这两支游击队已控制了全国40%的国土。近年游击队还扩大了攻势。1996年8月,“革命武装力量”首次攻占军事基地,打死26名政府军官兵,打伤20名,俘虏60名。桑佩尔政府为使被俘官兵获释,不得不接受“革命武装力量” 的要求,让军队从卡克塔州1.3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撤出。

  哥伦比亚游击队力量的壮大和政府的软弱引起美国的极大不安。1998年3月初,美国南方司令部司令查尔斯•威廉将军在国会作证时说,哥伦比亚军队迄今为止的业绩几乎没有理由使人可以乐观地认为,他们能够扭转政府失去控制的局面。这种战斗正蔓延到巴拿马、厄瓜多尔特别是委内瑞拉。它可能使整个地区的局势不稳。由于发生暴力行动,哥伦比亚已经有一百多万难民,有几千人越过边界进入委内瑞拉。3月6日,他还致函哥伦比亚陆军司令曼努埃尔•何塞•博内特将军,说“哥伦比亚军队不具备打败游击队的能力”。1998年3月23日,四名美国人被“革命武装力量”绑架后,美国扩大了对该国的关注和干预。

  那么,美国干预哥伦比亚的借口是什么呢?为此,美国政府、军方和报纸等媒体极力夸大游击队与毒品走私之间的关系。美国《世界新闻报》1999年2月11日报道说,近14年来,游击队从装备很差、给养不足的3000人发展到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和着装统一的1.5万人,仅仅通过向企业家和农民征税和绑架是不可能有这么大发展的。游击队迅速壮大的背后是靠毒品、美元支撑的。1998年5月11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说,反毒品活动受到游击队日益猛烈的攻击,他们守卫古柯和罂粟的种植园和毒品大王的厂房,以此来分享一定百分比的利润。三年来,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袭击喷洒药物的飞机159次,打死44名反毒品人员,打伤另外75人。游击队的胜利使种植古柯者在过去两年里把种植园扩大了50%。在这个过程中,游击队积累了巨额作战资金。1997年11月,美国国防情报局的一个报告指出:得到毒贩资助的游击队依靠物质优势控制了40%的国土。如果游击队继续壮大,有可能在五年内打败政府军,哥伦比亚就可破变成“毒品国家”。

  在这种借口之下,美国大幅度提高了对哥伦比亚的军事援助,援助额从1998年的900万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89亿美元,这使哥伦比亚成为仅次于以色列、台湾接受美国军援最多的国家。2000年l月11日,美国政府又提出了向哥伦比亚提供一揽子援助的提案,准备在2000——2001年向它提供.16亿美元的援助。克林顿政府要国会批准扩大对哥伦比亚的援助,其借口主要是扫毒。美国政府的解释是“减少注人美国的毒品,不仅对他们也对我们的国家利益有帮助”。

  美国还以同样的借口,要求拉美国家组成多国部队对哥伦比亚进行干预。1998年,阿根廷《号角报》的一篇文章报道,美国查尔斯•威廉将军与乌拉圭、阿根廷、秘鲁、厄瓜多尔、巴西和委内瑞拉等国的高级军事官员曾举行会晤,就组成多国部队进行探讨。1999年,西班牙报纸ABC也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与秘鲁和厄瓜多尔两国政府探讨过由多国部队对哥伦比亚进行军事干预的可能性。1999年6月,美国又在美洲国家组织第29届年会上提出由美洲国家组织对哥伦比亚进行干预。

  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美国日益直接卷入了哥伦比亚的内战。1999年7月7日—19日,哥伦比亚政府军队成功击退“革命武装力量” 的进攻表明,美国提供的有关游击队活动的情报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增加。其证据是1999年7月23日美国一架能收集图像和情报的侦察机在哥伦比亚失事,五名美国人和两名哥伦比亚人丧生。美国与哥伦比亚在该国毒品种植和游击队活动较多的塔克纳省共同组建了一支1000人的精锐部队。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还介入了哥政府与游击队的和平谈判。1999年1月,美国驻哥大使参加了政府与“革命武装力量” 的和平谈判的开幕式,后来美国的代表又与这支游击队的代表在哥斯达黎加举行了会晤。其后在3月,三个美国人在哥伦比亚被杀,美国才退出与游击队的直接谈判。

  但哥伦比亚游击队与毒品走私究竟有多少联系,美国的扫毒援助又有多少被用于扫毒战呢?据统计,1990年哥伦比亚获得的4030万美元的反毒援助中,有3850万美元被用于毒品走私不太出名地区的反颠覆活动。毒品管制局官员多尼•马索尔1999年年中在众议院犯罪和毒品小组委员会明确说:“毒品管制局没有得出‘革命武装力量’是贩毒分子的结论”。游击队与贩毒分子的联系同样遭到哥伦比亚总统安德烈斯•帕斯特拉纳“愤怒”的否认。

  四、以扫毒的名义,美国加强在拉美的军事存在“

  拉美是美国的后院,因此,保持在拉美后院一定的军事存在对美国维护西半球的安全及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80年代,拉美地区毒品生产和走私活动的加剧,正好为美国在扫毒的名义下加强在拉美的军事存在提供了借口。1986年7月,美国与玻利维亚举行了“高炉行动”,有160名美国士兵被派往玻利维亚。他们与该国的国民警察部队对古柯叶加工厂和古柯田进行了一系列的扫荡。这次联合扫毒行动对捉拿丛林中的贩毒分子没有起多少作用。四个月之后,美军撤出玻利维亚,留下了几名毒品管制局的顾问和六名美国军事顾问。但美国战略专家认为此次演习是以“合法手段”加强美国在南美军事存在的一次非常成功的行动。1988年,美国与拉美几个国家又举行了“蜂鸟行动”。在美国毒品管制局领导下,美国特种部队、边界巡逻队和警察在几个拉美国家开展了扫毒活动。这次行动实际上是美国在拉美开展快速军事反应行动所作的尝试。

  然而,美军通过直接参与拉美反毒战来扩大美国在拉美军事存在的做法遭到了拉美各国的抵制。1990年初,美国提出派军舰驻扎在加勒比海以阻止毒品被非法走私到美国的建议后,秘鲁、玻利维亚、哥伦比亚三国严辞拒绝。秘鲁政府表示,“不接受外国军事力量参与军事行动”。哥伦比亚外长隆多利奥在1990年7月11日同美国记者谈话中表示,反对任何国家在其国土上开展扫毒行动。玻利维亚议会在1990年2月14日通过一项决议,反对外国军队参与玻利维亚国内的扫毒斗争。由于拉美国家的反对,美国想以“扫毒”的名义加强对拉美的单边军事介入的目的没有实现。

  进入90年代后,在单边行动受阻的情况下,美国转而寻求以多边的形式加强在拉美的军事介入。1990年2月,在第一届美洲国家扫毒首脑会议上,美国提出建立一支多国扫毒部队。美国的这个建议,实际上是要拉美国家允许其军队参与拉美扫毒战和推行美国在拉美的其他利益目标的一种变通提法,而且更有欺骗性。拉美国家很清楚美国的这个意图,他们担心美国可能会把多国扫毒部队当做干涉别国内政的工具,因而多次拒绝美国的建议。墨西哥前总统萨利纳斯认为,多国扫毒部队实际上是“干涉它国内部事务的工具和借口”。1998年3月12日,墨西哥外交部长罗萨里奥•格林说:“墨西哥对任何所谓多边或多国部队的建议始终持怀疑态度,无论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国内部或两国间冲突,还是跟踪、打击和消灭毒品贸易。”1999年6月,美国在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上提出组建多国部队对哥伦比亚进行干涉,同样遭到拉美国家的强烈反对。哥伦比亚总统帕斯特拉纳表示“只要我还是总统,就不会有外国的军事干涉”。智利、墨西哥、智利、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等也都反对外国对哥伦比亚的干涉。1999年7月22日,巴西总统卡多佐明确表示“反对外国对哥伦比亚可能进行的军事干涉,反对美洲国家组织组建维和部队进行干涉,哪怕只有拉美人参加也不行”。虽然遭拉美国家的拒绝,美国仍没有放弃这个目标。

  除此之外,美国还向巴拿马政府提出利用原美国驻该国的军事基地——霍华德的完善设施,建立拉美最大的多国反毒中心。1996-1998年底,双方一直就这个问题举行谈判。但由于巴拿马的反对,谈判未取得任何结果。1999年12月1日,美国向巴交还了最后一个军事基地,并于12月14日提前举行了运河交接仪式。其实,美国提出在巴拿马建立一个拉美扫毒中心不只为了扫毒而是另有其他目的。这正如1997年8月3巴拿马《新闻报》指出的,“美国使用其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能力都未能制止来自世界各地的毒品进入其境内,那么,怎么能企图在巴拿马的一个缉毒中心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那么,在巴拿马建立如此规模的一个中心,其理由只有一个,即2000年之后需要美军出现在我国。”

  为了在组建拉美多国扫毒部队的问题上得到拉美国家的支持以及填补美军撤出巴拿马后留下的战略真空,美国缓和了它在扫毒政策上的强硬立场。美国开始承认“传统的纯粹的镇压政策有其局限性”,“解决毒品问题没有单一的办法”。对造成美拉关系紧张的单边扫毒评估机制,美国也正在寻求用多边扫毒评估机制取而代之。1999年11月4日至5日,美洲国家组织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决定以美洲国家组织的“泛美控制毒品滥用委员会”作为多边扫毒评估机构,该机构将对包括美国在内的美洲国家的毒品生产、消费、缉毒或预防措施等做出评估。

  美国的低姿态为它实施在拉美的政策目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99年3月,美国南方司令部长官查尔斯•威廉访问委内瑞拉等国,就在这些国家建立美国的军事基地进行讨论。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拒绝美国的要求后,美国在拉美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帮助。1999年8月,美国将巴拿马克莱顿堡基地的一切活动转移到波多黎各的布坎南堡,在那里安置了一千多名军人和管理人员。该基地从8月13日起开始负责指挥、控制和支援美国陆军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武装部队,同时还负责南方司令部地区战略的制定、协调和执行。布坎南堡因此成为美国“推行这一表面上是与地区贩毒活动做斗争的计划的第一个试验基地”。1999年4月1日,厄瓜多尔与美国签署文件,允许美国空军使用厄瓜多尔太平洋沿岸的曼塔军事基地。此外,美国还准备使用哥斯达黎加的利维里亚民用机场。圭亚那与美国也准备签署一个条约,允许美国在该国建立一个电子反毒窃听中心,该中心将设在乔治敦国际机场附近,对邻国过往的飞机进行监视。

  综上所述,自80年代中期以来,扫毒日益成为美国干涉拉美内政、推行其在拉美其他政策目标的工具。

  (《环球视野》摘自《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标签:美国   毒品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