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封闭自守”及那个时代
闲说“封闭自守”及那个时代
[ 地球村过客 ]
不太记得那篇文章是什么标题了。反正是于某个中午的困倦时分,懒洋洋地在一个海外论坛(似乎是联合早报)上读了半截,然后就突然见到作文者在愤然指责毛泽东时代“封闭自守”。当时感觉眼前火光一冒,手中的鼠标已经不由在屏幕右上角那个红底的白叉叉上狠点了几下,就此忘记了那篇文章,只记住了“封闭自守”四字。
这时也正是令人困倦的中午时分,正好借讨论“封闭自守”问题,驱逐一下时时扑上眼帘的瞌睡虫。
简单地说,“封闭自守”是一个非常可笑的新造词,不仅词义不通,而且与事实不符,说轻点是主笔先生无知无学,说重点是主笔大人无德无行,因此甚而至于宁愿扭曲了事实来为当年的外敌辩护,实在是丧失了基本的底线和立场。下面,就让我来具体分析一下“封闭自守”究竟错在何处。
我认为,这个硬造出来的新词至少存在两个层次的错误。
首先是语义层面上的错误。看得出来,“封闭自守”是社论主笔仿造的港台化词语,虽然带有“创新”的色彩,但不幸的是,造词是需要古今文修养的,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做得足够好。这样,那位大主笔在造词时就显示出读书(特别是古书)太少的缺点,由于语言文字功力尚欠火候,遂不小心在胡乱创新时埋下了歧义的伏线。
从语义上看,这个词语的最大问题,就是什么叫“自守”?无论如何理解,“自守”只能表示“自我守卫”。但是,“自我守卫”属于什么样的历史错误,以至于值得大主笔满怀仇恨地大加伐挞呢?
我们不妨这样分析:如果“封闭自守”是错误的,那么在大主笔看业,“封闭自守”的对立面,即“开放他守”就是正确的。但这就产生了非常麻烦的结果。显然,“封闭自守”者,是说我们关起门来,然后自己拿起枪炮,守住大门和篱樊,让外人无法进来。那么,“开放他守”的意思就是表示:我们打开大门,让外人进来,并让外人带着枪炮,守卫在我们的门前和篱芭前。
这样的“开放他守”让人想起了什么?八国联军。那年头,就是有很多外国人开着船、扛着枪、架着炮,守卫在租界、港口和一些铁路旁。
请问大主笔:这样的“开放他守”是你想推崇的美丽新境界吗?
我相信大主笔要的并不是这种“开放他守”,对吧?哈哈。确实,我认为他其实说的不是这个意思,他想说的乃是“闭关锁国”之类的,但又觉得那种指责太过于陈辞滥调,不太赏心悦目,故尔创此错词。这主要是由于主笔语言水平太有限,以至于犯了“辞不达义”、“引喻失义”的错误,尚属个人的水平问题。
水平毕竟是小事。但“封闭自守”还存在另外一个层面的错误,那可就不是小事了。因为这是历史事实层面上的错误。
前面指出,那个自创的“封闭自守”一词其实是想说:在那个年头儿,我们自己搞闭关锁国,使得对外开放进程迟迟没有进展,耽搁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我想,这个表达应该是清晰准确的,能够代表主笔先生想表达的意思。但是,问题在于:那年头果真是“我们自己搞闭关锁国”吗?
我要说:如果大主笔确实是这样认为的,就存在为敌国辩护的嫌疑。因为他通过“封闭自守”一措辞,暗示了这么一种情况:在毛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是友好而且开放的,但是,我们错误地坚持闭关锁国,大搞排外主义,坚决不与西方国家打交道,因此错过了历史机遇,损害了中国的发展进程。
请问大主笔:历史真是上面描述的那个样子吗?
幸好我不是主笔先生的老总,否则我在看了他的初稿后,后悔该找个初通世界历史的小学生来作这篇文章。当然,我不是他的老总,因此我只能建议他多读一些历史书,丰富一下历史知识。
不过,主笔先生也许会怒道:“什么?要我看你们共产党编写的教材?做梦!我可是拒绝被洗脑的!”呵呵,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我可以提出一大堆西方专家编著的历史论著。为了让主笔先生不至于在书海中迷失了方向,我先推荐三本书:《中美关系史论》,这本书比较专业,中国社科出版社有中译本;《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本书比较通俗,中国社科出版社也有中译本;还有费正清教授的《美国与中国》,这本书回顾了中美两国漫长的交往史,文质俱佳,可读性强,江苏人民出版社有中译本。
读完这几本书估计需要两个星期的时间。因此,两个星期之后,大主笔就会知道:哦,原来1949年中共与美国是进行过试探性接触,而且几乎在同一时间放弃了接触政策;噢,原来即使在毛泽东宣布“一边倒”、杜鲁门政府发表《白皮书》之后,中美之间仍然存在继续接触和建立外交关系的可能性;啊,其实是朝鲜战争改变了中美关系,原来竟然是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立即向台湾海峡派出第七舰队,也正是美国随后宣布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包括禁止美国公民进入中国大陆,冻结中国大陆在美资产,禁止美国公民携带价值超过100美元的中国大陆产品进入美国……哇,天哪,说到底原来正是美国(而不是中国)主动用一道“竹幕”封闭了中美经济文化交流的管道,这就是说,其实在那个“封闭自守”的年代,中国只是应变者,美国才是始作俑者啊……
现在趁着大主笔还没有开始读书,赶紧追问他几句:彼时的那番态势,难道竟然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们搞的“封闭自守”的结果吗?就算1950和1960年代的外交态势可以被称为“封闭自守”,那又是谁导致了“封闭自守”,或者说,是谁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呢?
是美国还是中国?
尽管我责备大主笔的历史水平,但我更怀疑大主笔的真实用心。我感觉,对于这个小学生都可以作出正确回答的问题,大主笔其实是想把责任硬性归咎于中国,归咎于毛泽东。或者说,在外国列强再一次试图用炮舰压制中国崛起的情况下,那位大主笔竟然试图责备毛泽东拒绝于向外国屈服,而不采取“开放他守”的政策!
那么,请问大主笔:在外国炮舰把炮口对准中国领土、誓言不改换政权不罢休的时候,你如何能够实现有尊严的对外开放?
我不相信大主笔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大主笔能够在那种双方剑拨弩张的情况下,实现与美国的缓和。其中那也是可能做到的:只要你能够卑屈地跪下去,亲吻美国大兵的皮靴,我估计美国也是不会与你过度为难的。但是,以此等卑屈换来“开放他守”,又有多少国家尊严可言?
当然,满清和民国先后实践过那样的外交路线,但却绝不是令毛泽东、邓小平们所中意的外交格局。所以,大主笔毕竟是大主笔,摇摇笔头玩文字游戏还差强人意,却永远不可能达到毛泽东那样的境界。
且看毛泽东是如何解开中美关系死结的。在我看来,毛泽东的对美方略就是“以攻求动,动中求变”。毛泽东先是通过一系列彪炳史册的对外战争,使中国作为世界级军事巨人站在美国面前;然后在1960年代通过“输出革命”,利用一系列的“代理人”,让美国感受到了中国在世界的巨大影响力。从六十年代开始,《毛泽东选集》和AK47成为世界革命的总图腾。这样,到了七十年代,中国基本上实现主导第三世界、诱拐第二世界、转动第一世界的宏大战略。不过,这是我准备在九月九日谈论的话题,这里先卖一点关子,且不忙展开讲述。
统而言之,到了1970年,美国决策界和舆论界终于不得不考虑联合中国、对抗苏联的问题(过几天我将说明:改善中美关系其实是当时美国思想界的一大思潮,并非基辛格和尼克松独创)。于是,尼克松急急忙把手伸向了毛泽东,两国遂在一天之间变成了亲密忠实的老朋友,从此开创了中美关系的十七年蜜月期。纵观世界三千年外交史,此般奇迹纯属绝无仅有。
正是由于毛泽东、周恩来开创的国际新形势,为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必备的基础。毛、周建立的不亢不卑的外交风格,使得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与平等互利为前提,建立了与西方世界的正常交流机制。这就是说:没有毛泽东的“封闭自守”(令人恶心的不入流烂词),就没有基辛格的惊世密访(令人赞赏的一流创新好词);没有毛泽东的乒乓外交,就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那段历史的基本线索就是这个样子。再也没有比这更显豁明了的事实了。本来,这是即使台湾历史学家也会承认的事实,但我们的大主笔却要用一个生造的“封闭自守”,让人以为他完全不知道那些事实。我不认识那位大主笔,因此不知道他是否学过中小学历史,是否读过中美外交史方面的著作。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只好悲伤地承认:大主笔的问题不是出在学识上,而是出在人品上。
对于人品问题,我是不敢自诩能够予以解决的。因此,我没有必要继续狂敲键盘,用大篇幅的冗长论证,让那位大主笔明白:诚实乃是做人的第一要义。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