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主义——不是吴建民的主意!
历史上能以自己的名字被冠以主义的人是屈指可数的,尤其是创建者还活着的时候。做人做到这样的水平,那一定是个非凡的、杰出的人物。 吴建民 先生就属于这样的一个人!
吴建民 先生是何许人士?百度百科——吴建民条目中这样写道:“吴建民、男、70岁,中国最杰出的外交官之一,在外交战线上工作多年,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素质修养极高,尤其善于交流沟通。他坚持不懈地利用一切机会和方法,以外国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把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推介给国外,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曾任中国驻法国大使,现任国际展览局主席、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等。著有《外交与国际关系——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交流学十四讲》、《在法国的外交生涯》等”。
但凡一个主义的形成,必有其标志性的或是影响了和改变了世界政治进程的历史创举。如美国的“门罗主义”,英国的“撒切尔主义”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等。客观地讲,以 吴建民 先生并不太高的官阶,官居“三品”——国家正部级(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的资格,是不可以,也没有资格享受“主义”这样的册封待遇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意识浓厚,君师合一历史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家,以 吴 先生的名字冠以主义,估计会让喜欢韬光养晦策略的 吴建民 先生要紧张一下并睡不好觉的。历史上, 曹孟德 先生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就惊得 刘玄德 先生差一点把手中的酒打翻。但愿 吴 先生不会让自己的主义搞得胆战心惊,睡不好觉,耽搁了做英雄。
那么吴建民主义的核心体系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四个字:“韬光养晦”。韬光养晦具体的词义并不深奥,但其导出的历史典故却不少,以至于后世谈到这个成语时,让人想得更多的竟是阴谋的色彩更浓一些。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故事,由于勾践的行为太过猥琐,有点胜之不武,所以这个主义的幕后主意者好像并不喜欢用这个典故来进行诠释,故吴氏主义者们后来便更多地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来褒扬这个谋略,鼓舞信心,毕竟刘备有皇叔的身份,是以仁义著称天下的。
那么韬光养晦这个谋略在 吴 先生手中又是具体怎么操做的呢?归纳为理论有点费劲,文字可能还很枯燥,而且也不一定说得清楚,还是按 吴 先生《外交案例》书中所写和电视“高端访谈”中亲口所述为例吧。其一,处理银河号事件。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三日 ,美国无端指责中国“银河号”货轮将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运往伊朗,制造了震惊世界的“银河号”事件。“银河号”货轮在美国军舰的监视下被迫在达曼港接受检查。最终美国核查人员登船搜查后什么也没有查到,这使得他们非常尴尬。强横无赖的美国人却为自己找了个借口,说:“中国人为了躲避他们的检查,在中途把集装箱给卸掉了”。当 时吴 先生在外交部新闻司当发言人。他回忆说:“这件事我必须要面对中外记者的提问。那么我怎么样来回答中外记者们呢?施燕华(吴妻子)启发我说,这么重的集装箱,谁能搬下去呢?于是她为我编了个词儿说,中国没有“超人”!后来我在回答中外记者时就用了这句话,而这句话一讲,美国人就懂,这使美国人终于承认只有“超人”能干,中国人不可能干,因为中国没有“超人”!当我这样回答记者后,人们说是我吴建民回答得巧妙”。 吴 先生自诩地认为在处理这件事上,他通过编纂一个美国版的当代“矛盾故事”大大地羞辱美国佬,让我国政府狠狠地教训了美国一番。
其二,中美撞机事件和“9· 11” 事件。 2001年4月1日 中美撞机事件后,中方面前有人机都不放、人机同时放、先放人后放机三种方案。中央在 4月2日 最终确定了人机分离的原则。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如果此时把美国24个人扣在中国时间太长,会引起美国民众的强烈反感;第二,美国的复活节( 4月20日 )即将来临,这在美国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如果到那时美机组人员还不能与其家人团聚,也会造成美国民众对我的反感,对我国的外交斗争会造成不利影响。”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经过一系列的外交行动, 4月11日 下午 ,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向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递交了关于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中国军用飞机的致歉信。 4月12日 清晨 美飞机载着24名美国飞行员回国, 7月3日 晚 美国军用侦察机经拆卸后由俄罗斯运输机运离中国并于次日抵达夏威夷,撞机事件终于画上了句号。
撞机事件后,中方要求美方向中国支付100万美元赔偿费用,但美国只同意支付34567美元,遭到中方断然拒绝。 吴建民 先生在书中写道,“撞机事件的赔偿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悬案,尚未解决。“但是人、机一走,中美之间的危机就缓解了。”
“中国政府对9·11的反应迅速”吴建民在书中还披露,在“9· 11” 事件之后,中国政府同样面临三种选择:静观、不表态;静观各方反应和动向后再表态;以最快的速度谴责恐怖主义。中国政府选择了第三种。xxx在距第一起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仅仅五小时即与布什总统通电话谴责这一恐怖主义事件,中国政府的反应迅速、及时、正确,尤其是两国元首间的电话往来,对于稳定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影响深远。在“9· 11” 事件发生后仅一年内,中美元首就进行了三次会谈,两国关系趋于稳定。
原来韬光养晦中的中国之于美国,不是刘备与曹操间的英雄对英雄关系,而更像是勾践之吴王夫差的主仆关系。
其三、2008奥运火炬在法国传递中金晶被袭击和萨科齐接见达赖事件。 吴 先生讲:”“对于某些国家的行动,我们要分析,不要以为这些国家的人民都是坏的。火炬传递中,袭击金晶的是谁?是藏独分子啊,不是法国人啊”。对萨科齐接见达赖如是说,“我们表示强烈抗议,但是也不能据此就认为整个法国都是这样想这样做。不能把少数人的错误,让整个民族来承担责任,这样的做法是不理智的”。
在一个号称专家级的法 国通吴 先生解释里,萨科齐总统的行为只代表个人,不代表国家。请问西方政治制度是这样吗?还有,保障火炬传递安全履行所在国义务难道不是西方人制定的现代信用制度和现代化国家礼仪吗? 吴 先生想替法国人讲话其实用不着这么煞费苦心。况且这与韬光养晦战略关系不大,只与个人品质有关。
其四, 吴 先生总在贬斥新中国前30年的外交路线。说是“走过弯路、绕过远路,饿过肚子、乱过脑子”。在他的:《六十年三大变 、中国外交进入黄金时间》演讲中。提到“共和国成立初期出去的外交官,非常强调‘立场坚定’, 就是我跟西方世界不一样”。他说,“外交的主导面从斗争转向合作”。“在我外交生涯早期,经常讲跟美国人吵架,跟苏联人吵架,把苏修打痛了就开心”, 吴 先生说:“但今天外交的主导面是合作,虽也有斗争,但强调‘斗而不破’,斗争是为了更好地合作,不是为了破裂”。还讲,“现在我们转向了求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求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求同,这是很大的变化”。 吴 先生多次说过:“有人反对韬光养晦,我不同意。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一样,是夹起尾巴做人好,还是张牙舞爪、锋芒毕露好?当然是前者好。很多反对韬光养晦的人,我想他们很多问题还没有想清楚,比较浅薄。”
在 吴 先生眼里,中国的大国地位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才取得的。过去我们的外交路线是太强硬了,太张牙舞爪了。只有按邓公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才能取得今天这样伟大的成绩。据 吴建民 先生自己讲,他年轻的时候曾给周恩来总理当过翻译,深得周总理的言传身教,牢记周总理说过的“外交无小事”这句话,并以周总理为楷模“几十年如一日地锻造着自己,要求自己,每每在大节和细节上尽善尽美,以君子之风、大国之风、政治家之风卓然立世,通过儒雅的个人魅力,在各国政要间广交朋友,利用这些优势为国家和人民服务”。问题是周总理生前主管的外交,那可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在五、六、七十年代是什么样,大概决不是如 吴 先生所描述的那么一团糟吧。即是邓公不也心不由衷地讲过那句话嘛:如果没有六、七十年代的“两弹一星”,我们就算不上大国。一个口口声声以周总理为榜样的人,事后却又攻击周总理的外交工作,这样的人一定是品质很差的人。古人有云:“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贼(资)”。 吴 先生有才无德,所以主义也会是个鸟主义。
说老实话, 吴建民 先生的主义,以上面这些事例,概括起来就是实用、投降、卑贱、懦夫。所谓的有所作为,不过是勾践睡在猪窝里,吃着猪食还咂咂做香般的作为。记得《丘吉尔传》中有一段作者描述发生于二战初期英国上议院讨论对德宣战的一场辨词。丘吉尔说:“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曾领我去参观大英博物馆,说是参观一种软体动物,那是一种世所罕见的无骨动物,而且长的非常丑陋,令人恶心。可参观那天,非常不凑巧,这个标本被封存了,以后也一直没有机会参观到它。不过今天我终于看到了,它就坐在上院的那个角落里”。我愿将丘吉尔的话送给信奉这些主义的人。
吴建民 先生最近去了趟美国,发表了中国外交要继续韬光养晦100年。潜台词是中国要继续夹起尾巴100年。100百年长嘛,一点都不长。这不,还到二个月,我们不愿夹尾巴过日子的那一部分中国人就不干了。当然,吴 先生充量是这个主义的挂名人,傀儡而已。可喜的是,中国历史有个奇怪规律,就是人亡政息。
总之,吴建民主义能不能破产,那就看内外政策能不能破产。一句话吴建民主义,还真不是他的主意!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