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在华林桥头”
等 你,在 华 林 桥 头
一、
一架既老且残的单孔石拱桥,寂寞地躺在荒草丛中,像一个卧床不起阴阳两界的老人。这头毗邻环城公路,一任车如流水欢畅;那头无路可通,听任白色垃圾扎堆埋脖子。
不过,桥头立有一方一米来高的石碑,在彰显着“老人”曾有的不同寻常身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华林桥”,车窗外老远便能看到。
岁月悠悠。碑立桥头,像一个痴情的人,静静地默默地耐心十足地,等待“修旧如旧”。又像一个田头“稻草人”在镇慑着“坏鸟”,不给“叼走”大石条。
该桥和京城著名景点什刹海“银锭桥”一个款式。曾有的镂空云花栏板和翠瓶卷花望柱已丢了,桥面长石条可不能再丢掉;前者丢了致“残”,后者丢了会没“命”。
突然有一天,有网友在“无为天地”上爆料,政府为华林桥立的“护命碑”给砸啦,只剩下一个基座屁股,光溜溜的,两拃来高“裸坐”在那里,难看死喽。接着有人跟帖说,事发前几天,有几位小姐在案发现场,指指点点。
谁曾料想,该帖之后,跟帖如云。
大概,小姐==妓女,属于现代元素,秀色可餐,吸引眼球。
二、
华林桥头曾经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泼墨写意画。
画面黄金分割点上一仕女,立在曲拱桥头。桥上游人如织,桥下画舫荡漾。人们看不到她的鼻子眼睛耳朵嘴巴,而一袭裙裾飘逸,一段玉臂清辉,一翘玉指纤纤,谁都能看出,那指尖正点着腮下巴呢。她在干什么?那眼光一定是荡漾在桥上,等你。
她的身后是斑白的高大的城墙,城门洞开,门楼上“仓埠门”三字依稀可辩。城墙内侧绿树丛中有几家小楼轩窗半开,内中弄管抚琴人影绰绰。她的正面是120度扇形荷花地,连到天边。碧荷波波,水珠在上面滚来滚去;荷花茎茎,亭亭玉立;塘面雾气氤氲,清香阵阵嬝娜;好一比天堂瑶池。远处沿着城墙护城河内堤,一线由东南迤逦而来,一路柳丝风姿绰约。堤脚下一字儿泊着小民船。
那些以摇橹探桨挂帆为特征的小船儿,是古城水路运输为主年代的动车组,华林桥自也就成了中心客运站。八方宾朋来城,弃船登岸,他们拎了拎裤管,拂着缠缠绕绕的柳丝,齐齐走向华林桥。然后,走进仓埠门,直取华林园。他们进城大多冲着华林园。
“华林园”,一座山寨版的江南园林。
名字三个字刻在又高又大的石牌坊上,米芾体,潇洒飘逸,风流倜傥。走进没几步路旁有一栏,类似于现在政府在城乡结合部立的大型公益广告宣传栏。
那上面题有无名氏小诗《坊间夜话、谜语》一则——
小小水沟三寸三,
一年四季水不干。
露滴荷花量深浅,
妹在桥头华林园。
(谜底,打一行为。提示,素打荤猜)
人们说,华林桥==华林园==妓女。可实际上有差别,是分工合作。妓女在桥头揽客,为华林园提供客源,而华林园吃喝玩乐拉撒睡一条龙,保证公平交易,使桥头能拉到“回头客”。
华林桥、华林园、古城墙、荷花地、杨柳堤、船客、仕女,好一个温柔富贵乡,烟柳繁华地,是地理又是历史!
本地有文人笔记记曰:即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炮火声里,华林桥一带所受震荡亦极短暂,一派歌舞升平。“重炮清歌两寂然”,该干什么的还干什么,一切由市场动态自我调节,市场在,民生在。
三、
华林桥,古称“濡须锁钥”。 濡须,古城曾用名。
然而,1937年,在日本人的炮火声中,省政府下令:为了便于民众疏散,各地城墙一律拆除。来不及的,可先行扒开一些缺口,尽量增加对外通道。
呜呼,可怜千年古城,号称固若金汤,尚未来得及一声叹息,几乎在一夜之间,处处呻吟,浑身流血。首先对城墙施以“斩立决”的,是那些把缆绳系在对岸柳树下的船户,他们扳掉仓埠门城门,向两侧城墙全方位进军,十来里长的水道线上,是他们大展身手的好战场。他们好象不晓得日本人大兵压境,喜孜孜相互传话,“以后进城方便多了,船靠到城墙根下就直接进城,再也不要绕大圈子走冤枉路喽。”
城里人想着怎么出城,他们却想着怎么进城。
“我们进城不要‘钥匙’!”船民一声悄悄话,使华林桥同古城墙一道从历史中淡出。古城结束了自战国以降三千年冷兵器时代的辉煌,距康熙不同意再造长城一个多世纪。城墙防御功能在中国彻底丧失,此地为“末代城墙”欤?
子民如此,日本人怎么不长驱直入?古城一沦陷,立即就有人当带路党,立即就有人踊跃当黑头鬼子,立即就有人出面组织伪政权,打着太阳旗安抚民众,宣传“大东亚共荣圈“,重点振兴“华林园”,以展示王道乐土。据说日本人占领无城,常驻部队仅一个连编制108号,而统治我泱泱大县五十多万同胞长达八年。
出古城方便了,进古城方便了,文人写文章歌颂犹不过瘾,又数落华林桥大不该,为什么要叫船民绕道进城?说这叫积怨太多,墙倒众人推,活该!
汉奸文化在古城有肥沃的土壤。
解放后,人民政府把华林桥一带当成一颗毒瘤,施以外科手术刀,一举捣毁娼寮。
破旧与立新同时进行。沿河兴建国家粮库,大批南下北上军人入住,转业为粮食系统干部职工,推为全城最具人气与建筑群最气派最有规模之地。推倒象征着穷人姐妹良家妇女屈辱伤心的“华林园”牌坊,变商业“红灯区”为清一色居民区。街道更名、凡与“华林”有关的,一律换成“新”,后新街前新街上新街。在仓埠门旧址兴建候船室,框架大而高也为全城公共建筑物之最。在华林桥上游一箭之地河道最宽处安大趸船建小轮码头。民生工程人流之众人气之旺,远远高于少数人享受型的“妹在桥头”。
没有了“妹在桥头”,没有了华林园,没有了城墙背景、没有了荷花荷叶底色,华林桥行人日少,通行功能式微,而风烛残年。以至云花栏板卷花望柱被窃,不知何年何月,甚至也无人想起追查。
华林桥,它是衰落在日本人的炮火声中,还是衰落在桥头妹妹的缺位里,还是衰落在瓦特蒸汽轮船的拉呜声中?古城人各有各的说法,又都各有各的道理,至今莫衷一是。
四、
华林桥风光不起来,似乎这一带都遭受牵连,而在演绎命运怪圈。
好喧嚣的小轮码头、候船室,怎么突然间冷清下来,棍子扫不到人?人们在疑惑不解中互相发问,终于传来“汉口——上海”区间客轮也停运了。说不出是高兴也说不出是忧伤或两者兼而有之情绪复杂。但说出了一个事实,一百多年来人气兴旺的中国内河客运——晚清洋务运动的成果和周恩来总理所关心的体现着“人民航运”的“东方红号”邮轮——退出历史舞台。黄金水道长江大动脉大邮轮尚且如此,何况内河小轮“刚朵儿”,毛细血管小来兮?
从无城小轮码头乘船到芜湖,半夜起床站队打票天亮启航天黑到,干掉了一整天还加个大半夜。而十年前“无城——芜湖”区间班车已20分钟一趟,一个小时抵达。陆路便捷,还有几个真正的大文人为欣赏“一条大河波浪窄,风吹稻花两岸香”,而宁愿搭上一大天时间呢?
无城小轮码头与候船室的命运,比华林桥还惨,它们像被拖进火葬场火化,成了烟和灰,在地面上与地图上彻底消失,无影无踪。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象征着全城民心“稳”与“乱”的国家大粮库建筑群,半个世纪以来镇守在古城墙的旧址上,像原城墙一样坚固雄壮,睥睨一切,昭示人们以安详。老人们说,过一段时间就想去看一下子,不看心里不踏实。
但是近十多年来,人们看到的是冷清、冷清、再冷清,河里无运粮船,岸上无运粮车。老人们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啦,颤颤巍巍,嗫嗫嚅嚅。打听粮食系统干部职工吧,病退的病退,下岗的下岗,死的死、跑的跑、找不到人。走进他们的居住区,是古城几大“棚户区”之一,在他们的脸上,上辈人北上南下解放全中国的神采,已荡然无存。后生们说,我们这一带风水坏,原来住的全是妓女。儿子不晓得提老子当年如何英雄,只忌讳老子当年落户选错住址,嘴翘象个粪瓢子。
国家大粮库和它的粮食系统干部职工,与被掩隐进荒草丛中既老且残的华林桥,形影相吊。
可是,古城并未乱,整体却呈现空前繁荣。
五、
千年的护城河,随着沿河最后一道建筑物的拆除,像一个披肩散发的美女立在人们眼前,环城公园的轮廓出来了。
然而,好事之徒提前夸张开来,真漂亮,漂亮得一塌糊涂,一传十,十传百,在勾引人们发思古之幽情。于是,前来凭吊、徜徉、缠绵者有之,兼有那恨不得耳鬓厮磨者,废墟上玩起现代人时髦,乘势搂搂抱抱。
披发美女的亮相,还需要那么妩媚地一撩拨呢,然而,网友们在网上心急了。
还护城河一汪深情水,以桥梁取代现有内外环所有连接通道,先恢复完整一河活水,网民们没有争议。还护城河千年荷田千年柳丝千年长堤,也无异议。但提到要修千年华林桥,一下子炸了锅。
争论焦点三个字:“拆”——“修”——“存”。
主张“拆”者认定,它不像北京什刹海的银锭桥仍连接前海后海是交通枢纽,再修,没有通航与通行的任何实际意义。而造桥不是一笔小钱,不能把纳税人的钱不当回事。况且,也是最应该拆的理由,华林桥==华林园==妓女。是妻女姐妹们受侮辱被迫害的象征。不准妓女站桥头,是人民政府解放初为人民办实事的示范举措。而它现在垃圾臭气薰天,使环城公园施工一再拖延,也要求必须尽快——“拆”。
力挺“修”者认为:桥就是桥,不等于妓女。桥是一个建筑物,证明古城存在的历史。城墙已没影子了,唯一能见证古城历史的就是这座华林桥。一姓人家还修个谱,一个地方能“数典没祖”?对妓女一说,他们针锋相对。特别强调,“卖X不丑,养家糊口”,不存在受侮辱受欺凌受压迫,更不要扯上什么是自己的妻女姐妹。现在城里城外妓女特别多,是公开的秘密。我们县城的繁荣,妓女功不可没,性工作者行业带动了相关的十几个服务行业,现在全国各地哪里没妓女?全世界又有哪个国家没妓女?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没妓女?承认妓女的存在,不等于鼓励人们从事妓女职业。修桥,是对历史负责。哪里不花钱?公款少招待几餐,还在乎几个修桥钱?
提出“存”者的意见是,兼顾上两方观点的合理性,要求以“废墟”的名义保留,先把垃圾处理好搞干净,原状不动,再在桥头立一碑叙述兴衰史。他们援引中外“废墟”的存在佐证,北京圆明园、古罗马角斗场、庞贝古城、柬埔寨吴哥窟、玛雅文化遗址。他们一再沉吟,长沙马王堆的女尸不能植皮,不能隆胸。
争论得不可开交。于是乎,有人发帖引用伟人的一句话三个字作结:不争论。从此,该网页只有点击而不见跟帖,渐渐地,似乎连点击浏览的人也没有了。
六、
时间过得真快,碑屁股“裸坐”桥头,一恍又是好几年,一应如故。关于“砸碑”一案,仍未见报道,说 明与 小姐无涉,公安不力,或当局根本没把它当回事,
有好奇心者问到文管所,“怎么不补立一个呀?”答曰,“其实早按样碑做一个了,只是现在讲“五不’,不然就安上去了。”问者对“五不”不知,又不愿露馅无知,赶快回家翻书。那“五不”是全国人大工作报告中说的,一不搞多党制,二不搞思想多元化,三不搞“三权鼎立”,四不搞联邦制,五不搞私有化。这与立不立碑有什么关系?他一团雾水,一俟机会就向人请教。
不过,最近又有人在那网页上发帖,是一首打油诗,兹录如下:
《坊间夜话、新谜语》
致XX
——关于华林桥问题
屁股光光立桥头,
等郎还要几春秋?
拆修存否郎决断,
荷花无露妾好羞。
(谜底,打一机构。提示,荤打素猜)
(4305字)。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