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毛泽东时代载树,逢酷年大旱乘凉

2025-02-1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毛泽东时代载树,逢酷年大旱乘凉

云淡水暖


那天晚间听到电视新闻说到,今年湖南大旱,旱情十分严重,占全省总国土面积63%的范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近四分之一的范围出现了重度干旱,全省因旱造成145万多人、90多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那么,当然会提到抗旱,记者做了个对比,有水的田土和缺水的田土,光景大不一样,草民听到一个似曾相似的名称“韶山灌区”,还请了“韶山灌区”的管理者出来讲解,说为了保证抗旱需要,按照上级要求减少发电,调节下泻流量为300万方/日,节约用水,保证灌区内有足够的用水,电视讲道,灌区惠及的土地,庄稼长势喜人,农业大丰收在望。

非但如此,查阅相关报道,说是“国家防总要求湖南抗长旱 韶山灌区4年来首次调水援长”,就是说,省会长沙周边地区也受惠不小,报道说,来自韶山灌区的100万立方米抗旱用水将支援长沙的抗旱救灾工作。据介绍,韶山灌区是湖南省第一大灌区,灌溉农田百万亩。今年灌区范围内遭受了类似1963年的特大干旱,区内近四成的山塘、水库等基础水利设施干涸或处于死水位。就算后阶段仍持续高温,韶山灌区还能维持30天左右灌溉,晚稻丰收基本上能得到保证。

但“韶山灌区”,却实在是一个似乎有些久远而“落伍”的名词,因为它与一个主流时贤们所不愿意提起或者有意无意淡化的时代关联,要不是大旱,要不是滚滚甘泉滋润干渴的田地,许多年轻的一代人是非常非常陌生的,远不如湖南电视台靠金钱打造出来的“超女”们时髦和抢眼,也许在空调下并不觉得“干旱”的人们还是不知道它,但它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存在,那就是“树荫效应”,只有在酷旱的煎熬中的人们才体味到那句大白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韶山灌区”的修建,虽无修建红旗渠那般的惊天地而泣鬼神,但所谓“改天换地”、“集体主义”、“无私贡献”的内涵是相通的,有亲历者2007年撰文纪念说:这个大型引水工程是六十年代在大办农业的高潮中。依靠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组织灌区人民群众。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精神修建起来的。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是什么,毛泽东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就是承认国家经济的落后,承认农业生产力的落后,承认是“一张白纸”,树立奋力建设的信心;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是什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休戚与共,集中力量办大事。建设数据说明了其艰巨与伟大,劈开了七十多座山头凿开了七处共计2800多米长的隧洞,架设了19处共计5200多米长的渡槽,修建大型建筑物36处,小型建筑物1700多处,完成土石方500万立方,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85000立方,浆砌和干砌石12万立米,建成了174公里的渠道。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时的新闻广播、报纸、电影,总会听到、看到这样的“喋喋不休”,而韶山灌区的建设,更是大手笔,据资料记载,一期工程只耗时10个月,当时不会有大型施工机械助力,就是人挑肩扛而已,据亲历者回忆:1965年7—9月为准备阶段,10—12月为突击阶段,集中10万劳力,基本上完成渠道土石方和大部分建筑物工程,1966年1~4月为扫尾阶段。当年3月,洋潭引水坝蓄水和渠道试水,当年施工,当年受益,当年增产。网上有一则当年的通水典礼的文字: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省韶山灌区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兼政委华国锋主持大会并作了报告。他说:经过十个月的艰苦奋战,韶山灌区总干渠和北干渠已经胜利建成。从此,涟河水将按照人民的意志,穿山越岭,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灌区农民祖祖辈辈渴望摆脱水旱灾害的愿望,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终于实现了!韶山灌区工程建设的结果,达到了“修好渠道炼好人,精神物质双丰收”的目的。  今后的任务是要把工程全面配套好、用好,实现农业稳产高产,真正建成高标准的灌区。听毛主席的话“要高产才算”。

这些文字当然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现在看起来确实有些特殊,而时贤与时髦们恐怕更加是嗤之以鼻的。但是,毋庸置疑,如果没有信仰层面的激励,精神力量的支撑,按照当今金钱世界的交换原则和利益追求模式,人们可不可以想象一种模式,大型工程被层层转包,层层剥皮,到底层包工头之手已经利薄如纸,只好靠盘剥、拖欠民工的工资,甚至出现“黑砖窑”式的无情折磨。

草民摘录几段当事人回忆的“好人好事”,可以见证一个时代的风貌:

69岁的贺桂华,几次申请上工地没有被批准,就自动跑来工地,他说:“我年纪这么大了,还不为社会主义出把力,以后就没有机会了。”,还被选为70多人的突击队长。模范班长陈湘南,上工地前半年内先后死了爱人,小孩子和母亲,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他说:“人死了不能复生,家里的不幸算不了什么,修好韶山灌区工程是大家的幸福,也是我的幸福。”,他带领全班干得很出色,获得了“硬骨头班”的光荣称号。21岁的女民工张芷英,看到民工挑土磨破了衣,她就把家里的缝纫机搬上工地,白天挑土,晚上替民工补衣,半年内共补衣裤500多件,没有要一分钱,没有多记一厘工分,而且拿出五元钱买线。拆了自己家里六件旧衣服。21岁的青年何久通,一贯打架闹事,被称为“天不怕”,在干部的耐心教育下,改变了旧习气,多次被评为五好民工,后来参加了解放军。……

40年过去了,韶山灌区依然在惠及当地的万千土地及其上勤劳的耕作者们,贺桂华、陈湘南、张芷英、何久通们有的可能已经作古,有的已经年近古稀,但是,他们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所付出的汗水,血水,已经浇灌出一棵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就像这伟大的韶山灌区水利工程,在风雨中为人们挡蔽,在酷日下为人们遮荫。毛泽东时代载大树,酷旱之年好乘凉,壮哉,修建韶山灌区的劳动者,伟哉,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的时代。

最后,链接一张当年航拍了韶山灌区修建、建成后雄姿的唐大柏先生的照片(因图片太大,有可能不成功,可去:http://blog.voc.com.cn/sp1/tangdabai/091120245057.shtml观看)




标签:灌区   韶山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