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回头看中国那时候的‘懒’

2025-02-1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改革派的其中一个改革理由是‘中国人懒了’。那个时候‘懒了’,在当时的历史局限中去理解,那当然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出了毛病,所以要改革。但是世事沧桑,有很多事情和认识确实是需要走过一定历史路程之后再回头看,再回头理解的。

  

在《古巴见闻!让国人震撼!》当中有这样一段对古巴人民生活的描述:受美国长期封锁,加上缺少市场经济的活力,古巴经济依然踯躅不前。温饱虽早已解决,但商品仍不丰富,许多生活品仍凭证供应。……可是古巴人的生活却显得十分悠闲、快乐。人们贫富差距很小,每周五天工作,生活节奏缓慢,似乎十分闲散。这种生活状态是不是似曾相识?这应该就是我们国家人民在1976年前后的生活状态。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在面积上是古巴的数十倍不止,人口自然也比古巴多。地方大,可利用的资源就大,人口多人才就多,国家建设就会比其他国家快。所以在1976年左右,中国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初级积累,由于工业已奠定根基,农业机械化也初具规模,中国人民已经从解放初期的完全从手工劳作变成了机械化劳动,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闲时间可以过一些闲散,舒适,快乐的日子了。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建设发展到1976年前后,已经有物质基础,有资格让中国人民‘懒散’一些了。按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可以‘闲适’的过日子了。你想‘懒’吗?‘懒’也是要有资格的。就算是乞丐,如果他一天不出去乞讨明天就可能吃不饱饭,那么他也是没有资格去‘懒’,要天天出去开工乞讨的,乞讨就是乞丐的本职工作。

  

看邋遢道人所写《到英国转一圈,一点看到的和想到的》的文章里面提到过英国工人的工作状态是这样子的:英国人干活是八点上班九点到,然后花个把小时把工具收拾收拾,就开始喝茶了,大约11点开始干活,12点就吃午饭了,午饭后再干一个小时,然后又是喝茶,然后就开始收拾工具下班了。英国人干活这么慢,效率也不高,但是工资可不低,一般修理工一年也有五六万英镑。据说打扫烟囱的工人工资能达到八万英镑。看到这里中国人民会不会感叹这英国人也懒得掉渣了?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其实有没有这样的好事,去查一下就知道了。如果不相信英国有这样的好事,可以看看台大社会学系博士生,浩然基金会专员,台湾立报专栏作者朱政骐先生所写的《遇见古巴:有尊严的劳动者》的内容。从朱先生的眼睛里也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古巴人民的工作状态。

  

当社会高度发达的时候,人其实是应该工作时间越来越短,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吧?我们新中国在1976年前后其实已经达到了这个理想的初级阶段的。已经进入了这个金光大道的门口,如果能继续往前走,道路自然会越来越宽广。在愚蠢小猪的文章里,他对当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大串联’的定义也有些与众不同,他说这种‘大串联’其实也可算是一种悠闲旅游经济的雏形。

  

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不但没有继续走这条金光大道,反而倒退出门,重新回到‘勤劳紧张’的工作生活状态当中。什么‘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之类的标语口号比比皆是。三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回首这三十年时,许多新左派的网友也说原因就是当时准备走资本主义道路,所以造成这样的后果。但这样的论述过于武断。这就如同说一个婴儿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婴儿咬了母亲的乳头也是因为婴儿性本恶造成的。但是这样的婴儿是不存在的。中国的右派,特别是南都系的右派们经常使用这样的标准来品论新中国头三十年的建设。一开始就设定那是个‘罪恶’的年代,然后再来评判那个年代有多大的罪恶。就比如那个户籍制度,在南都某位专家的眼中,从一出生就带有邪恶的,完全无视当年中国的社会现实。新左派的网友不要犯与右派同样的错误。

  

至少在1978年那一年,当时的改革派应该并没有想过要断送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刻意去背叛多年追求的信仰。顶多只能说是引进或者利用外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只不过有的时候就是一子错,步步错,在历史进程中慢慢的变了味。摒弃一切没有证实的猜测和私意,单以纯粹的公意而论,就放在社会主义范围来讨论,当年为什么会走出急剧向右转的那一步?很有可能与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对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问题弄不清楚。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跟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实际上已经创造了经济奇迹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人的认识是发展经济就是挣钱,挣到了钱就是发展了经济,然后享受生活。——愚蠢小猪的话。

  

这种认识也不能怪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因为这几乎是一个在当时全世界的人都弄不清楚的命题。世界卫生组织也只是在十几年前才发出‘身心健康’ 这样一个新的评判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准,而在三十年前是没有这个标准的。在经济建设上,中国遵循‘挣钱’的经济发展其实是更有理论基础的。因为中国传统理念上也一直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低下阶层也是‘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思维,一切都围绕着金钱打转。即使是社会主义,也是在经济上讲述得更多一些:初级阶段按劳分配,高级阶段按需分配,还是围绕着经济利益打转,从而忽视了生活在社会主义之下的人民的精神生活状态。社会主义之下的精神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从已走过的道路中可知是这样的:平等,自由,幸福,安全,悠闲、快乐,无忧无虑,充满对未来的持续希望。因为人人都少有所学,病有所医,壮有所事,老有所养,所以可以无忧无虑的过着当下的生活。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当时的领导人过于急切的想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总设计师是刘副主席的亲密战友,刘副主席生前曾经说过‘再给我十年时间,让我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这样的话,对于这种总是急于求成的心态总设计师应该心有戚戚的。另外,我个人也觉得总设计师好像有故意向毛主席显示的意味,你说我不行,我偏要搞出来向你证明我行。而且当时他年龄也不小了,所以推动起来就特别的急切。)从而在改革开放当中,只是集中于经济建设,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强大内涵。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金钱的积聚和第三代,第四代被资产阶级思想侵蚀,令中国人越来越越忽视这一内涵,到最后直接抛弃了这一内涵。

  

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继续充实内容,没有紧跟时代步伐起到指引作用,以致于1976年前后已经展现出来的平等、自由、幸福、安全、悠闲、快乐、无忧无虑,充满对未来的持续希望的生活,就这样才长出嫩芽,就被掐断了。

有的时候多想好好的‘懒’一下啊,可是在中国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机会呢?

标签:社会主义   这样   中国   生活   一个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