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对哥本哈根的草根解读

2025-02-1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杭派电脑对哥本哈根的草根解读  

号称“解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会议黯然散场。不过中国及中国会议代表倒着实“牛皮”了一把!

对于国内,则不仅媒体一片赞扬之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爱国愤青”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欢呼雀跃,盛赞我国政府代表为国人长了脸、争了气,为广大人民群众争得了利益及发展空间!

对此,“杭派电脑”的头脑“不合时宜”地绕了几个弯:向以“中庸之道”示人的,在联合国投弃权票成为“习惯性动作”的中国代表,何以在这次一反常态,“迫不及待”地作“出头鸟”,“带领”第三世界的大小兄弟们,与“霸权国家”作“殊死抗争”呢?而其提出的“京都议定书”原则,及继续发展的权利,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我开门见山地公布一下,作为一个“草根底层”人士的思考观点,与网友分享,并抛砖引玉,请赐指正:1、对于我国代表们在会议上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立场,我举双手赞成!尤其是其顶着巨大压力,与“帝国主义”列强作斗争,在符合全球人类生存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有理、有利、有节地为国家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尤应备感钦佩!

2、对于此次我代表提出的“严格”遵循沿用“京都议定书”原则,我持保留态度。3、如果真正站在为国内大多数人民群众谋福利而不是维护少量权贵既得利益的立场上,同时作为一个对全人类负责任的大国,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们完全可以提出对国内广大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更为有利的原则立场。同时,这个立场也会使我国政府在国际上,尤其是世界上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与处境,至少与此次会议既成结果相比,有大大改善!

下面我就以上三条大致论证阐述一下。为节省笔墨,第一条略去。因为绝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和其一样的。那么第二条,我代表提出的“雷打不动”、“至死不退”的“京都议定书”原则,有什么不妥之处呢?1、我想,坚持这个原则的主旨,在于达成这么一个游戏规则: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承担刚性责任,按绝对值减排,接受监督;中国(当然也加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自主”减排,承担“弹性”责任,不接受监督。可想而知,绝对会与“弹性”与免监督伴生的是:中国提出的任何合理的、也是国内急需的相关环保的技术及资金甚至还有相关经济政策支持,也将一概无从谈起。势必到来的环保经济的起跑线差距,难免愈拉愈大。2、那么,如果这个原则得到遵循,到底对谁有利呢?按照我国代表的逻辑内涵是:我国人民还有很大数量未摆脱贫穷,就业也不充分。———>如果过快地在生产、消费领域大力推广环保新能源,大大降低污染性能源使用,就会使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如果产品成本提高,那么,需求量、销量就会相应减少,从而导致订单减少——>订单减少,就会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广大底层人民更加贫困!因此,《京都议定书》也就是“自主”减碳原则,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改善,是大大有好处的!

那么,真的完全是这样吗?我看未必:首先,环保工程也好,尤其是新能源产业也好,他是一个新兴的、完整产业链,他不像挖煤一样,把地刨开,煤就出来了。他也要有大量的设备研发、制造运输、安装调试的工作量。这本身就是一个吸纳就业、并且引导广大劳动者从超简单的流水线作业劳动转向略复杂但在短暂培训后完全可掌握的稍高附加值劳动的一个巨大平台!2、那么,如果大力推广环保、低碳能源的应用,毕竟在短期内,低附加值商品如服装、鞋帽、玩具等的生产成本是上升了,那会不会动摇我国劳动密集型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呢?其实也不能这么看,要知道我国九十年代中后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素成本”如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已不占优势了,之所以在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激烈竞争中还能屹立不倒,是因为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建立起了不同产业群的完整产业配套体系,如浙江的柯桥轻纺、广东的东莞电子等。各大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一条龙精密运转,致使我国产品的综合成本优于其他如越南、印度、非洲等国!那么如果世界一致决定要发展低碳经济及产品,他对所有国家的标准是一样的!我国庞大的轻工业、中小企业体系根本无需推倒重建,只是在能源、排放上作嫁接改造。而相应的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者,却需一边建立产业链,一边耗巨资达到环保标准,其跟进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国的比较优势,不仅会任然存在,而且加上国家的巨量外汇资金及民间中小企业主的游资(看看股市和房市就可想象有多大),领跑优势还会加大!3、那么,现在毕竟是欧美国家掌握着更多的新能源、环保的领先核心技术,如果“顺了欧美的意”,会不会中了欧美的“圈套”,环保、低碳概念成了他们大肆剥削我们财富的工具呢?那就要看你的进一步经济构架及运行模式的设计了。如果是按现在的“惯性”改造思维,也就是表面所谓的“国进民退”,实际是发展权贵寡头经济与企业,当然免不了受制于人处处被动的局面!而如果政府大胆地放开甚至扶持中小型企业(不一定全是民营,也可以是地方集体企业),参与到这一轮环保、能源产业革新的大潮当中来,发挥其被三十年历史证明的巨大的、无穷的创造力与开拓力,我觉得,局面就会大不一样!这不是我随便瞎说的,是经过历史检验证明了的!证据,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巨大的经济成果!当然,不排除其中有一部分掠夺式开发的因素。但是你完整地细看:为什么我国在核心技术、品牌、营销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尤其在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也不占优势了,广大中小企业生产的轻工业产品还是能畅销全世界,以至于世界除了个新名词:“中国制造”呢?中国中小企业的应用技术创新优势与基于每个小独立企业之间精密运作配合的产业链构建创新优势功不可没!他虽然暂时还没有象掌控核心技术那样的垄断优势,但是,在世界经济产业链循环中,却也发挥了他的独到功能:对“上”,也即对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利用自己的制造成本及产业集群优势,与你的核心技术优势对接、交换、合作,生产出物美但相对价廉的产品,有利于这些产品在欧美国家被广泛应用,当然在这一交易中中国的“分红”比例略显少了一些。但是,对“下”,也就是广大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大量进口“中国制造”,因为相比于这些国家,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优势、技术操作优势、更有基于领先国核心技术的“二次开发”,即应用技术研发的优势。其实,我国中小企业的这些优势在新能源、环保领域也已经初露端倪:太阳能产业、风能产业、沙漠经济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尤其是比亚迪汽车,以巴菲特之精明,如果仅仅是靠廉价劳动力,而没有相当的应用技术优势及产业配套优势,他怎么会给这一尚在襁褓之中,且未得到中国政府特别政策扶持的企业投入巨资呢?所有这些企业,只要得到了政府资金、政策的有力扶持,“借力打力”、“顺势而为”,“呼应”世界“主流”的环保、节能要求,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环保制造”畅行世界,也不是不可能的!那能带动多少就业机会和“可持续发展”啊!何必“作茧自缚”,难道,适当地放慢脚步,就是为了进一步拉大技术领域的差距,以致有朝一日不得不囫囵吞枣地成批高价进口相关设备吗?就是为了让欧美有朝一日大力扶持印度,让印度通过“环保”、“低碳”这一概念来蚕食我国付出了三十多年努力及惨重代价得来的“中国制造”市场吗?

上述这些粗浅的分析,我想我们的哥本哈根会议代表不可能不看到、不想到!那么,他们又为什么在会议上不使出“顺应形势”这一贯的“太极神功”,而非得强硬坚持那些谈不下去、不可能有结果的议题,以致“逼”的对手使出“滥招”,以证件为由都不让你入场呢?我想,利益,是驱动人们确定或改变立场的最大动力。那么,既然如上分析,这一立场对国内底层劳动人民未必有利,那他对谁的利益又有那么大的牵扯,以至于代表们不得不暂时放下中庸、和谐的一贯作风,“拍案而起”、“寸步不让”地去呐喊、去力争呢?我想,“中石油”、“中石化”及“电力”、“煤炭”等垄断型寡头企业恐怕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而且,不仅是眼前利益相关,与今后局势发展后的“利益”也密切相关!首先,如果现在国家政策倾斜于新能源,这些“权贵”“企业家”虽然有“权力直通车”、“不差钱”的优势,但要艰苦奋斗、多块好省地开发新项目,实在不是他们所长,却给了潜在竞争者“中小民企”尤其是带了一定的先进技术回来的“海龟”民企以更大的施展空间。而如果维持现状,虽然我国能源绝大多数靠进口,但是反正我们价格垄断,羊毛出在羊身上,照样获取暴利!

那么,万一以后替代能源比例上升,渐渐成为主流了呢?我不会开发还不会买吗?只要国内民企不“捣蛋””,来抄我后路,我还不是照样安享富贵。至于欧美寡头届时“欺负人”,超额暴利,那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广大老百姓勒紧裤腰带买单就是了!

那么,广大网友肯定要问了,照你这么说,难道我们的代表辛辛苦苦、斗智斗勇与列强抗争、争取利益还错了吗?难道唯唯诺诺、崇洋媚外、“任人宰割”才对吗?我可从没这么说,我从一开篇就“举双手赞成”的,就是要与列强作斗争,坚决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之原则立场!不过,原则立场的内涵应该转为为广大国内百姓谋利益!也就是说,不应在“自主”与“强制”,及是否一概豁免监察等概念上纠缠,而应该把焦点放在为了达到大家公认的全世界减排总量这个目标,发达国家应对积极承担义务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怎么样的经济政策补助;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为了达到这次全人类的减排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以至牺牲,那么发达国家应该给予什么样的“转移性补偿”。甚至完全可以与中国(应美国强烈要求)购买的大量美国国债的定向使用,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以及中国各领域的完全市场经济认证等挂起钩来…………

具体的,在这个帖子就暂不展开了,先写到这儿吧。不妥之处欢迎各网友批评指正。

  

标签:中国   产业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