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毛岸英兄弟流浪上海滩--教育问题不是“教育上”的问题

2025-02-1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岸英兄弟流浪上海滩  

——教育问题不是“教育上”的问题  

岸英兄弟流浪上海滩的悲惨遭遇我早在20年前就略略知晓了些,是通过小学语文课本——那时的语文课本,不论小学还是中学大学,有许多革命家和革命的动人事迹,如《收稻谷》、《我们也要当红军》、《朱德等扁担》、《王二小》、《三人行》、《七根火柴》、《小交通员》、《狼牙山五壮士》、《在艰苦的岁月里》等等,而今删除殆尽,只剩“文明”了!  
杨开慧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岸英也被抓入狱中。他亲眼目睹了敌人是如何毒打审讯自己的妈妈的,杨开慧的坚强不屈和对党对毛泽东的忠贞不渝,深深地感染着岸英,影响了岸英的一生。在流浪上海的日子里,岸英就以他这样伟大的爸爸妈妈激励着自己,激励着弟弟岸青。岸龙病死了,又是叛徒,导致上海的地下党受到了严重破坏,幼稚园解散了。岸英、岸青寄人篱下,做阔少的佣人,受尽了屈辱,但他们仍捍卫做人的尊严——我们是人!他们捡烟头、推车、卖报纸,省吃俭用买回一本字典学习。  
我强忍住泪水,20年前在读岸英兄弟这些悲惨生活的时候,我没有流泪,不是我小不谙世事,而是我天真的以为这样的悲惨日子杳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了。岸英兄弟的伟大的爸爸——毛泽东,缔造了新中国,我心中充满着幸福的新中国的爱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恨!  
如果把30年代的一些标志性的衣着、建筑、交通工具从电视里去掉,我看不出岸英兄弟的流浪生活和现在的差别。今天沿街叫卖报纸、麻花、油条大饼以及擦皮鞋、乞讨的十五六岁的花季,满脸写的是和他年龄不相衬的辛酸,并不比岸英兄弟好到哪里去。  
而另一面我们看到的是“官二代”、“富二代”的飞扬跋扈。16日河北大学发生了 “校园车祸”惨案,肇事者李启铭就是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父亲为河北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车祸发生后,李启铭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向前开去。当在一代”、“富一代”,总把教育责任交给学校,同时认为只要花钱给孩子上个好学校,今后大不了送孩子出国,到头来,就是孩子出国,也极有可能是“垃圾留学”,回国之后照样啃老,照样给自己找麻烦。反观国外的富翁与官员,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视,因为对于孩子的培养来说,作为监护人,是有责任将其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人的。很多的富翁,并不给孩子大把大把的零花钱,而是让孩子自己打工挣钱。 当然,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怎样的家庭教育。当今的“富一代”和“官一代”,很难脱身于商场规则和官场规则,来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公民教育。我所见的是,有的家庭还主动从小告诉孩子的“潜规则”,培养孩子的“灰色技能”,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在社会立足,殊不知,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时,他却高喊“你知道我爸是谁吗?我爸是李刚!” 孰知事后,学校竟欲封杀此事,一学生私底下告诉记者说:“现在学校不让我们说这件事情,所以目击者很难找。因为他们一旦向记者透漏什么事情,学校知道后肯定会对说的学生做出处分的,谁都会害怕,所以学校里的目击者都只能什么也不说。”  
网友有诗曰:  
   

其一:老子副局长,儿子更嚣张。飞车一百脉,横行路中央。艺低人胆大,一死一重伤。入学仅三月,尸骨今还乡!肇事欲逃跑,众怒围不慌。只惜车撞坏,不提死与伤。闻听众皆怒,言激志更猖:老子副局长,北市区李刚。尔等奈我何,自幼霸一方。学校欲封杀,警方控现场。学子实无奈,求助于网上。网友皆转载,舆论压力强。人渣何日灭,正气得伸张。人死不瞑目,亲人皆断肠。   

其二: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老夫聊发少年狂,我爸是李刚。试问卷帘人,却道我爸是李刚。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我爸是李刚。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我爸是李刚。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我爸是李刚。  

其三:人生得意须尽欢,因为我爸是李刚。蓦然回首,我爸是李刚。考试不及格,我爸是李刚;工作没着落,我爸是李刚;出门闯大祸,我爸是李刚;阎王不饶我,我爸是李刚!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我爸是李刚。  
   
看到不少网文都说到“官二代”、“富二代”的家庭教育问题,但又岂止“官二代”、“富二代”呢?岂止家庭教育呢?穷人想读书却读不起,“官二代”、“富二代”来到学校里不过充当混混,哪是来读书?家庭教育之外,还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问题已不是“教育上”的问题了。  
衡阳晚报10月12日曾报道了“狠心母亲扔下一双儿女”一事,此文刊出后,引起众多读者关注,其实,仔细搜寻国内报刊,此事件并非孤例,近几年,年轻妈妈“杀子”惨案频频见诸报端。  
   

  1、一时心烦,母亲竟亲手掐死了两岁的女儿  

  21岁的陕西渭南人张某,因向家人索要100元回娘家不成,心烦意乱之中,竟将女儿掐死。今年6月4日,咸阳市中级法院判处这位狠心的母亲有期徒刑15年。  

   

  2、妈妈推儿入水致其丧命  

  今年10月,陕西礼泉县一26岁的母亲陈某,与丈夫关系恶化欲离婚,进而迁怒儿子,竟狠心将4岁儿子推入水库中致其溺亡,事后还假装儿子失踪报警。警方查清真相,将这名残忍母亲刑拘。  

   

 3、女儿背不出“床前明月光”被妈妈失手打死  

  今年3月29日晚,从贵州老家到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打工的女子小诺(化名)因为3岁女儿对不上李白的《静夜思》,竟失手将女儿打死。在法庭接受审判时哭了一小时,最后,检察官向法院建议对小诺判处四年左右有期徒刑。  

   

4、大刀向母亲头上砍去  

10月17日,福建惠安县,只念了小学一年级、15岁就出门打工今年16岁的小蒋,因为工作、经济、感情等家庭琐事和母亲吵了起来,吵得不可开交之时,激动的女儿冲进了厨房,抓来菜刀就往母亲头上砍去。  

   

…………………………………………  

   
还有去年的“杨元元”事件,上海海事大学的校领导竟然说,“你穷还来读什么研究生?”赤裸裸的一句话,就把穷人读书的权利给剥夺了。但恰恰这就是当今的主流意识,精英意识。你穷,还读什么书?——延伸开来,你穷,还买什么房?还住什么上海、北京?“白居易”? 白居不易啊!这是某些阶层的一种特权!  
2007年一家报刊刊发一组文章,以“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总名之,说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而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学者刘仰认为,“其实只有一种毒药,就是成功。另外两种毒药都是成功这种毒药的变种。只要中了成功的毒,必然也会中另外两种毒。对于渴望成功的人,只要获得了成功,消费和性欲就不再是问题。所以,成功是毒素最高的现代毒药。”  

而今仍在神化“成功”、“个人奋斗”和“竞争”,于是让人们产生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为通过“个人奋斗” 和“竞争”,会背“窗前明月光”,就可以进入“精英”阶层而获得“成功”。 《蚁族》通过“个人奋斗” 和“竞争”,上了大学,成了“白领”,仍免不了《蜗居》。李云雷在《我们为何读书》中说:能进入精英阶层的人总是少数。掌握了话语权的精英集团,也在压制“准精英”。面对精英们织就的网络,青年人如果仍幻想靠“个人奋斗”和“竞争”去成功,则难免会有“白日梦”幻灭的时候。在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个人奋斗”的意识形态性:首先,“个人奋斗”只能改变个别人的命运,而无法改变大多数人的命运,无法改变一个阶层或群体的命运;其次,在今天这个社会,“个人奋斗”的起点是不公平、不平等的,他们所可以凭借的社会资源也有着天渊之别,在这样的现实秩序中,即使一个底层青年去“奋斗”,其所能达到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再次,如果说在1980—90年代,尚有“个人奋斗”的空间,那么现在这一空间已经越来越狭小了。我们必须抛弃“个人奋斗”的幻想,只有在整体的社会结构中,在时代与历史的演变中,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与把握底层与我们自己的命运。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从这样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关注底层与底层青年的命运,因为底层的命运不仅只与底层相关,而且也与中国和世界相关,与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关。  
学者卢麒元《新井田制》:“二十一世纪,中国开始形成新的井田制。以权力为纵,以资本为横,社会资源被强制性分割完毕。并且,逐渐固化而僵化,以血统的方式世袭和传承。中国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开始全面垄断社会资源了。工农子弟,很难再象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的代青年那样,凭借个人努力获得人生的成功。”  

要想不再上演“岸英兄弟流浪上海滩”一样的悲惨遭遇和“官二代”、“富二代”的飞扬跋扈,只有像当初打碎旧世界一样,改变当今不合理的秩序、精英特权。陆游诗云:“汝果欲知诗,功夫在诗外”,教育问题同样在教育之外,早已不是“教育上”的问题了。

  

标签:成功   社会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