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论韩寒的崛起与病态的中国教育(旧作)

2025-02-14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该文章成篇于10年前,当时写罢低眉无发处。感谢这个平台,我希望这是该文最好的归宿,因为大家心里都很明白,中国的教育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前些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韩寒现象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大家甚至是泰斗级的人物也参与了讨论,总的印象似乎是韩寒怎么怎么不好,原本应该那样做不应该这样做。但在韩寒的同龄人中,韩寒现象似乎颇有市场。就在一些自认为很成功的人士对韩寒当面贬斥的同时,韩寒已被那些因升学而累的少男少女们奉为明星了。显然,韩寒事件的本质已经起到了变化,韩寒现象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事件本身,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个话题:

韩寒的崛起说明了什么

一个乳臭未干的中学生,能以十分老到的文笔,写出一部颇有赏读价值的长篇小说,这件事情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是我们必须感叹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很多超常的不可思议的事情会经常出现。我们需要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正在出现或即将出现的许多令我们闻所未闻的新事物。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感受未来。未来是什么?未来不仅仅是异想天开的悬磁列车、横跨亚洲与北美的海底隧道、翱翔于外层空间的太空旅馆,未来还是赴火星播种生命,是通过时间机器穿梭于以后与从前,是人类的大脑经过高度开发后使语言变成累赘。正因为如此,我们实在不应该把韩寒的出现视作一个异形的降临,从某种意义上讲,韩寒并不属于他自己。韩寒现象是人类的文化积淀到一定程度后的一次非常微弱的裂变。尽管我们不知道这裂变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但那裂变的瞬间所闪耀出的火花的确令人炫目,足以让人感喟。也许这火花会一纵即逝,但它带给我们的信息却是意味深长的,我们难道不应该从韩寒现象中得到一些启迪吗?

二是我们必须承认人的自由发展的不可抗拒性。韩寒从最初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到后来除了作文成绩出类拔萃外,其他课程基本上是在敷衍,从而成为一名“差生”。这里面的原因我们暂不深究,但是,韩寒对写作的狂热兴趣是没有任何人怀疑的。他把这种兴趣转化成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动力,在各种比赛中频频得手;而《三重门》的推出,更应该是他自我实现的初步完成。我们知道,韩寒的自我实现是在违反常规的情况下完成的。因为上课不认真,他的座位被挪到后排;因为考试不及格,他成为老师重点“关注”的目标;因为把写作视为生命而在其他方面一塌糊涂,以至成为一粒“老鼠屎”,他被所在的学校多次“劝退”。而就是这么一个差生,竟然无视学校乃至社会的多方帮助、各种制约,硬是以其反叛的性格完成了对自我的定位与重塑。是的,对于常规型的社会与人来说,韩寒的确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但是,当我们换一个角度与视点,从更高更远的地方看,你就不得不承认,韩寒也是一个成功者,他是一个根据自己的意愿与设计,在跨越了许多籓篱之后,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的一个无人喝彩的成功者。尽管这个社会制定了许多规范与条条框框,要求每个人能够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遵照一个既定的模式去进行按部就班的发展,但是任何时候,总会有那么几个不谐之音游离于时代或社会的主旋律之外。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断定这些不谐之音就一定是噪音,也许,这正是我们鲜少听到的华彩段哩。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是缘于万物的灵性与个性,个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出现了灵性。如果我们的世界只有一种颜色、一种花、一种芳香,那该是多么的单调与悲哀。韩寒的出现,至少告诉我们,个性永远都是存在的,也是不容扼杀的。人的自由发展应该是一个永恒的定理,违背了它,这个世界将再也不会出现生机与活力!

三是我们必须承认偏才也是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被一种观念所左右,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似乎这样才是人才。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何况人与人之间呢?个性的差异永远都是存在的,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诚然,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的同步的发展,这样,我们便可以从容不迫地面对未来。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受教育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毕竟还有夏莲、秋菊、冬梅,她们只能在适合于自己的季节里绽开笑妍。全才固然很好,但的确太少,而且贪多求全,往往流于蜻蜓点水,囿于平庸之中。古往今来,成大业者,全才并不多见,毛泽东长于军事、鲁迅独爱杂文、周恩来善于交际,仔细推敲,他们都不是全才,但是他们却拥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创造力。正是他们的这些“偏”,使得我们时代的画卷异常瑰丽!我们所说的“偏”应该是学业有专研,应该是个性的极度张扬,应该是自身潜力的深度发掘。韩寒虽然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上掉了队,但毕竟在写作上有一定的过人之处,而且出手不凡,可以说是偏而未废,我们对此行为即便不去鼓励,但也用不着风往一面吹,来句简单的大合唱:“都是你的错,偏科惹的祸”。我们应该冷静地设身处地地为韩寒想一想,在对他写作能力充分肯定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引导,尽可能地使他在其他课程上多投放一些精力,而不要以分数为扛杆,将他一棍子闷死,这样无论是对韩寒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应该是利大于弊。

四是我们必须指出,韩寒现象是现行教育体制自己制造出来的。如果说韩寒有什么罪过的话,那他也不过是现行教育体制绽放的一朵“恶之花”。从建国到改革开放至今,除去“文革”十年,中国的绝大部分事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独教育,几十年一贯制,其原本就趋僵化的模式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了进一步加强。分数、学历、文凭成为衡量人能力的唯一标准;有学历而无知识,有文凭而无水平的情况,已让人们痛心疾首。那么,我要问,这种体制到底还要维持多久?韩寒现象应该是一个不祥之兆,这便是我要讲的第二个话题:

现行教育模式,你真的病得不轻

病态之一,我国的现行教育是由国家经营的垄断教育。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国经济的市场色彩愈来愈浓,而唯独教育的计划性程度却越来越高,以行政级别给学校定位,以升学率的多寡来给学校排名,以录取分数线的高低给学校划分档次。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一双无形的手在背后操纵,这便是计划与指标。每年国家级的考试就有无数,初中升高中有中考,高中升大学有高考,每学期期末有统考。考试象个巨大的磨盘,沉甸甸的压在求学者的心中,真可谓是考试中求生存,考试中求发展,等到有一天再也不用考试了,生命的激情与想象力恐怕早已泯灭了。更为称奇的是,前一阵子全国高校的重组也带有明显的长官意志。高校重组,优势互补,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现代化的教育航母,初衷是好的,但这一切应该由市场去自主进行。而我国的高校重组,基本上是由一个人一句话在起作用,原本相距甚远且品牌很硬的医科大学硬被并入理工大学,不知这样的的组合能发挥什么优势。没有进入市场的中国教育就这样在计划与指标的控制下外强中干的喘息着,以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难怪一个韩寒的出现便使得很多人惊恐不已,以至喊打者众了。

病态之二,我们的现行教育是在以虚假的繁荣为代价,维系着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通过计划与指标,教育主管部门拥有对本行业的生死予夺权;通过升学率的增加,学校可以提高生源的数量与质量,并以此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通过文凭的的取得,一些人在加官晋级的路上又多了一份筹码。甚为可笑的是,有一个全国闻名的贫困县,其政府各级官员与企事业干部各类大专以上文凭的拥有率竟达到90%以上,遗憾的是在该县知识终究没有转化成为效益,干部的位子坐稳了,经济却更糟了。而在校大学生中,则分为两种情况,要么是因为进了大学一劳永逸,要么是为了找个更好的工作而苦读考研,至于所学是否为了所用,是否为了自身的发展,好像没有多少人提及。而韩寒则可爱得多,他没有那么多功利的影子,至少他是因为“我爱,故我学”。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的现行教育正在制造一个巨大的泡沫,这个泡沫看起来光怪陆离,但算不准哪一天就会突然破灭。

病态之三,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不适合也不可能开展素质教育。报刊杂志、名家大家,常常大谈特谈素质教育,殊不知素质教育是要一定的大环境的。“问渠哪得清如许,自有活水源头来”,没有大环境,哪有小气候?没有春风春雨,哪有芳草连天?可惜的是,我国现行教育仍是我行我素,讲得更多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虽然大家对应试教育恨之入骨,但应试教育仍然像块臭干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站在应试教育的角度,韩寒是个理所当然的“差生”,而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韩寒恐怕也不能说是一个“好生”,韩寒就这样被抛入了一个边缘地带,成为一个不被我国现行教育所认同的“边缘学生”,这是他自己的悲哀,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病态之四,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正在成为禁固广大青少年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牢笼。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但现行的中国教育却在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摧残中国未来一代人的天性,从幼儿园到大学,谁也走不出这个阴影。从国外归来的人常叹息中国的孩子好苦,真是苦啊,中国的儿童为了所谓的智力开发被人为地与大自然割裂开了,他们听不到风的声音,看不到云的形状,感受不到泥土的温馨,他们将由此失去一些最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后所产生的最原始的生命的激情和植根于大自然之中的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常看到报纸上的宣传,说某某学生在国外留学,成绩是如何的了得,但提到动手能力,则三缄其口,原因很清楚,我们培养的学生,除了会读书,还是会读书,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创意。想想真是后怕,这种状况若不迅速改变,若干年后,我们的国家很可能会出现整体平庸的一代,那时,我们还有什么颜面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倒是真希望再出现几个韩寒。

当然,韩寒也不要因此而暗暗得意,你要知道厚积薄发的道理,根深才能叶茂。古人云:“世事通晓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话寓意深刻,必须仔细体会。曾经有人预言韩寒已是江郎才尽了,笔者却不以为然,毕竟韩寒还很年轻,即使“才尽”,还可以再学再练,只要不自满,终会柳暗花明;倒是对现行教育体制,我们必须送去一盆冷水,并且明确地告诉它:“赶快洗了睡吧!”

标签:我们   教育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