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资本主义之路:战略和策略的逻辑推演
首先,草民郑重声明:(1)如果确实存在一个走资本主义之路的大战略,那肯定属于国家最高机密。如果的确不存在,那也没关系,因为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理论变迁和实践变迁已经走出了一条非常符合邓战略的清晰的路,因此,对邓战略及邓策略进行逻辑上的推演意义极大;(2)本文旨在对邓小平走资本主义之路的战略轨迹和策略轨迹 进行逻辑上的推演,无意评价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资本主义价值观谁优谁劣;(3)本文的写作灵感,来自于草民对中美关系30年所进行的反思。在捕捉到历史时空中的一些碎片之后,用想象力和逻辑的线进行了一种缝合;(4)论题极大,然而本文却是急就章,漏洞多多,在所难免,仓促发表,目的是抛砖引玉。
一、邓战略存在的逻辑推演
草民推断:存在一个属于国家最高机密之一的邓小平的大战略——将社会主义的中国逐步和平演变为美国式的资本主义的中国【下称“邓战略”】。根据邓所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则,草民提出邓战略存在的证据如下。
证据一: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私营经济已在大陆占主导的实践是最强有力的证明。如果连这都不是资本主义,那么,理论创新者们就应该再来一个理论创新——给“资本主义”重新下个定义。以供世人学习领会。
证据二:由“此岸”——毛泽东逝世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出发,“摸着(改革开放的)石头过(以私有化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河”到“彼岸”。难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事先不知道“彼岸”姓甚名谁吗?绝对不可能!换言之,“摸石过河论”可以反证邓战略的存在。
证据三:邓小平在回答香港人士关于香港回归50年以后是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时说:“50年之后(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更没有必要变(成社会主义制度)”!草民坚信这是微言大义。
证据四:邓小平在去世前不久的1992年,钦定用“三个有利于”的实用主义标准,来判定姓“资”姓“社” 的大问题。草民以为,邓的“三个有利于”,简直就是邓战略存在的宣言书。请看原文:“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注1】”。
证据五:就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言,三四代领导核心不仅没有背叛邓的路线,而且比邓走得更远更远。实践证明:在二三四代领导核心之间,存在着一条继承和发展的主线。
证据六:既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在中国大陆占主导,那么,就理论而言,与之相匹配的理论早已非常成熟和完备,直接拿来使用便是。可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大搞“一代一创新”呢?最关键的是:那些从邓小平理论开始的“一代一创新”理论,个个自相矛盾逻辑混乱,解释实际都谈不上,就更别提指导实际了。为什么非要这样呢?答案只有一个:——遮掩什么!为什么一定要耗费巨额民脂民膏去遮掩呢?答案是:恐惧什么。到底恐惧什么呢?社会动荡。或者说民变,以毛泽东思想武装的民变。所以,理论创新是假的,遮掩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实践是真的。
以上是草民对邓战略存在的宏观推断。以下草民将试图从微观角度进一步破译邓战略产生的过程密码,并将其放在阳光下,供游人观赏和“品尝”。
二、邓战略产生的心理轨迹和思维轨迹推演
邓小平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高水平的思想家和理论家。这是以下推论成立的前提。
1、二种社会制度的现实比较:以美国为首、以欧洲和日本为辅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远远高于以苏联为首、以中国和东欧为辅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不能不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一定怀疑,怀疑的结果是——潜意识里羡慕资本主义制度;
2、对社会主义这个新生事物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 以及 由阶级斗争必然引发的不断的群众运动对生产力、人民生活以及社会秩序所造成的严重破坏【在他看来】,使他感到愤怒、厌烦、痛苦和迷茫,进而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严重动摇——潜意识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羡慕上升,意识里生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萌芽;
3、苏联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新沙皇的政治特质以及毛泽东荒谬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其指导下的绝对荒谬的文革实践【他认为是内战注2】,最终使他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绝望。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绝望之余,即展开对中国前途的冷静思考。思考的结果是:中国必须实行战略转向,由所谓的社会主义中国转向美式资本主义的中国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所在——因为只有美式资本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4、然而救中国的充分条件是:必须得到金字塔顶的权力——于是给毛泽东写认错悔改信,要求重新工作。毛不但满足了他的工作请求,而且草民坚信,毛“给”邓的权力大大超过了邓本人的心理预期。
毛为什么那么决策?草民推测毛的思维逻辑为:一是邓的确有大才干;二是周恩来病危,需要有大才干的人掌管国事,而邓又承诺和修正主义【资本主义的同义语】思想诀别,那么就给他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为国发挥余热;三是发挥才干的前提必须是——断断不能再搞修正主义那一套;四是“欲擒故纵”—— 我将不久于人世,给你大权力,如果你阳奉阴违,狐狸尾巴自然就会很快露出来,因为就算大棉山里藏根针(真),别人看不出,我毛泽东还看不出?五是如果事实证明:你继续开修正主义的“钢铁工厂”, 那么,在我去见马克思之前,把你拿下!万一我来不及拿掉你,那你的后面还有张春桥以及政治局的表决制度制约你【许多人对邓的说谎义愤填膺,草民以为是错误的,错在将政治等同于道德,政客不说,即使是政治家,古今中外,有几个不说谎的?】;
5、事实是,邓一上台,就去大刀阔斧地“治理整顿”,解放生产力,这并不错。然而没过不久,毛经过若干试探后最终确认:邓对文革的理论和实践怀有刻骨仇恨,打击报复迫不及待,连他死都等不及。换言之,一只脚已经跨过死亡之门的毛泽东最终认定:邓开修正主义的钢铁工厂死不悔改,既不可救药,也无药可救。原先的信誓旦旦只是欺骗的烟幕弹而已。结果是,风烛残年的毛让毛远新给政治局传了几句话,邓就下台了。对怀揣只有美式资本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蓝图的邓来说——“马上就要煮熟了的权力鸭子”,一瞬间就随风飞上了高空;
6、草民认同这样一种哲学观:所谓必然性,就是一系列偶然性叠加互动的结果。看哪,历史的偶然性又一次发生了——无能善良的华国锋一触即溃,在厌恶文革、手握大权尤其是手握兵权的老革命的支持下,早已飞上高空的“权力熟鸭子”又重新飞回到邓的“餐桌上”,而且那经过短暂飞翔的“权力熟鸭子”,已经出落成了“权力的鸭子王”。—— 这一回,邓得到了中国的最高权力,最关键的是,毛已走入了永恒。邓战略就要展翅飞翔了。【此时的邓,一定是踌躇满志,豪情满怀】
7、然而邓战略的成功实现,必须以坚决扫清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为前提。国内障碍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秀才们的争论、以及被毛泽东思想“洗脑”多年的人民;而国际上的最大障碍则是社会主义新沙皇苏联。因此,为了确保邓战略的顺利实现,就必须制定一整套高超隐蔽的策略组合。否则,极有可能出现“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危险局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者,好下场的有几个?
三、30年以来邓策略变化轨迹的逻辑推演
保证邓战略顺利实现的邓策略包括 国内策略和国际策略。国际策略是:对外开放以及在在外交上向美国一边倒;而国内策略又可分为理论策略和实践策略。
实践策略是:“唯生产力论”。暂先保留毛泽东时代的上层建筑架构及其运行机制,并利用其强力“改革”生产关系,同时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生产力——这即是邓所归纳的“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
理论策略是:假设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空间一定,则在1978年以前,理论空间被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充满。对此,邓采取的理论策略是:用“搅浑割补不(允许)争论”的法子,将“一代一翻新”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行推入理论空间,同时将毛泽东思想分步挤出直至其剩余为零(这个工作终于在17大完成)。之后,再择机建立资本主义的价值观。
“搅浑”的含义是——用“三个有利于”的实用主义原则,作为判定“姓社姓资”的标准,目的是打破人们思想中长期存在的“社资”边界,引资本主义之水,冲击人民头脑中故有的毛泽东思想,使其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往资本主义道路上迅跑;
“割补不(允许)争论”的含义是—— 一边切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庞然大物——毛泽东思想;一边将割掉的部分以“理论创新”的名义补上,直至割补完毕。在此期间,不(允许)争论。
1、理论策略变化轨迹的推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轨迹
(1)从1978年至今的30年,历经2、3、4代领导核心的割补,中国共产党理论空间的变化轨迹如下:
—1978以前【毛泽东思想】
—1981【毛泽东思想1,邓小平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81.6.27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邓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否定了毛泽东思想中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文革的思想;
—1982年12大【毛泽东思想2,邓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13大【毛泽东思想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7年15大【毛泽东思想4,邓小平理论】;
—2002年16大【毛泽东思想5,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2007年17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至此,经过六步割补,毛泽东思想被完全逐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空间,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理论创新就此完结了吗?不会的!因为邓战略告诉人们:理论创新的终点是:用美式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完全取代毛式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就是说,下一个理论创新【也许是最后一个】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在上层建筑领域的最终确立,它将完全取代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所以,人们看到,17大刚刚结束,最高层就迫不及待地点燃了“继续解放思想(包括理论和实践二方面)”的火炬。
问题是:“下一个”理论创新的高贵名字究竟会是什么呢?草民大胆预言:由邓战略的目标所决定的下一个“理论创新”是:向普世价值的三民主义结晶—— 新三民主义【也许到时会用另外一个名称,但实质却同构】俯首称臣!据说这个新三民主义的特点是自由、人权、民主、法治和民生。换言之,用“三民主义”理论统一中国;用“三民主义”理论指引中国;用“三民主义”理论发展中国。这个美妙绝伦的“通三统”,大概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万世、谋全局”的真实内涵,也是传说中一直在下的那盘很大很大的“棋”的国内结局。只是不知道这最后一个理论创新能否在第五代核心那里完成。
(2)草民这样预言的证据何在呢?
A来自上层建筑的证据一:17大完全抛弃了毛泽东思想【注3】,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逻辑上讲,等于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宣告:
1)毛泽东思想中的所有社会主义因子都是错误的,因而不值得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继承;
2)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不代表人民(绝大多数),只代表极少数精英【因为只有毛泽东思想才有资格代表人民,即使将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主义因子剔除。如果中国共产党还要信誓旦旦地声称,它代表绝大多数,那么,就应该实事求是地举行全民公决以验证其真伪,因为只有实践是才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中国共产党的党名称、宪法、国旗、国歌、国号即将修改,因为中国共产党已经不代表绝大多数;
4)因为中国共产党只代表极少数,而且又是事实上的一党执政,那么,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建立自己同人民之间的防火墙,以对付随时可能来自人民的“非理性”攻击;
5)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极少数,已经在经济基础中占主导地位。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目前毛式上层建筑的制度框架就需要一场革命——建立美式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多党制,又因为中国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理论是普世价值中国化的结晶,而且同邓战略的目标高度吻合,所以,将其作为中国统一和发展的指导理论,实在是最合适不过;
6)因为绝大多数也迫切需要有某一个或某几个政党来代表他们的利益和要求。所以,允许成立代表绝大多数的政党。【多党制是邓战略目标中的应有之义】
7)对不起!人民!30年以来,所谓的“理论创新”,其实是一个以人民为假想敌的“连环骗”。然而,请你们相信,这是一个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为了发展生产力、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得不采取的“善意连环骗”,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30年以来的实践证明:这个“善意连环骗”的利远远大于弊,因为不论是生产力,还是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些都是成功实施邓战略的结果。
B来自上层建筑的证据二:最高当局树立方永刚为理论创新标兵意味深长。以下即是草民对方永刚理论创新的逻辑推演:
理论创新一:读烂《邓小平文选》后发现,故意自相矛盾的邓小平理论中隐藏着一个大战略图谋:将社会主义的中国逐步和平演变为美国式的资本主义的中国【当然包括台湾】,又考虑到用“一国二制”和平统一台湾的构想已成昨日黄花,而统一中国又是大势所趋等等。于是,无比巨大的“理论创新灵感”莅临脑海——将“百年老店”国民党请回大陆,和共产党【届时肯定已经改名】轮流执政,就像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岂不美妙无比?而且从理论上讲,用普世价值的中国版本——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最合适不过——既符合共产党的战略目标,又符合国民党的核心价值观,还符合中华民族统一和发展的核心利。傻子才不干呢!
理论创新二:然而,现实的大问题是:说起国民党,有一个人绝对无法回避。此人就是巧施外交大智慧致使外蒙古独立、拒绝罗斯福建议收回东海诸岛、已被共产党“妖魔化”五六十年、在绝大多数大陆人民心中地位低微的“蒋公”。因为“蒋公”是国民党涂抹不去的最大政治符号。现在是共产党有求于国民党,逻辑上讲,拍国民党的马屁就必须为“蒋公”翻案。怎么翻呢?理论创新,著书立说!于是,就有了方先生呕心沥血的鸿篇巨著——《蒋介石:从溪口到慈湖》。
草民推断:方先生一定是将其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宏图大略【理论创新一】密奏于了最高层,进而引起了最高层的强烈共鸣。于是,最高层破天荒地将“理论创新标兵”的桂冠授予了方先生。方先生病危时,NO1竟亲自到医院探望,试问: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还有那个理论家获得过如此殊荣?
有趣的问题是:最高层为什么会对方先生的理论创新高调吹捧呢?
可能性一:因为方先生的二个理论创新,对于忠实履行邓战略、对于面对强大的台独分离主义势力而不知所措的最高当局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即解决台湾问题,本来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打又不得,谈又不能。方先生的理论创新一到,一下子就为最高层解了套,从脸上无光迅速转变为容光焕发——是真真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盘将死之棋,顿时变成了满盘皆活。岂不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但这种可能性较小。
可能性二:方先生密奏的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理论创新”,早是邓战略中的已有之意,只不过邓的想法粗略而已。换言之,方先生为发展邓小平理论(秘密的更真实的邓小平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这种可能性较大。
C来自上层建筑的证据三: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就中国人民众志成抗震救灾的原因进行解析时,有团中央下属的中国青年报的专家在中央电视台侃侃而谈,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普世价值予以复合解说。对此,绝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然而草民却以为“此中有真意”,即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四个字大有深意。试想:如果把“人”解释为“(个体的)人权”。则“以人为本”,不就变成了“以(个体的)人权为本”了吗?而“(个体的)人权”不就是三民主义和普世价值的核心吗?瞧瞧,中国文化多么神奇美妙,只用一个字,就使科学发展观和三民主义以及普世价值相贯通了。此外,把“以人为本”中的“人”解释为“(集体的)人民”,那是毛泽东的专利。
D来自经济基础的证据:目前的客观现实是,中国大陆境内的私营经济已经牢固地占据了主导地位,官方宣布,最后一批大中国企的(私有化)改革也将于不久之后完成。如果再把港澳台的私营经济算上,则私营经济在中国已经居于绝对的垄断地位。由此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政体改革(实为革命),不以新三民主义做指针,不以普世价值做指针,不以公民社会做指针,难道还能再以毛泽东思想做指针?
综上所述,草民推断:2008以后,“继续解放思想(理论方面)”的中国共产党,其理论创新的终点站就是:用新三民主义理论取代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用新三民主义理论指导上层建筑的改革。而无论新三民主义理论 或者 什么公民社会理论,实质上都是普世价值的同义语。
2、“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实践策略的变化轨迹推演
(1)邓小平“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的真实含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第一要务;
“坚持改革开放”——“改革”是对内的。就是用暂时保留毛式上层建筑的
强力,将毛泽东时代以公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逐渐改革为以私有制为核心
的生产关系,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开放”则是对外的。就是吸引国外
的资本、管理和技术。一句话,引进国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国内的生产
力。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原则,二项为实,二项为虚。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为实;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虚。
实的二个坚持的作用是:为改革开放、为生产关领域内的私有化改革、为生产
力的解放和发展保驾护航。而虚的二个坚持,则须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加以淘
汰。
(2)邓小平“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实践策略的推演
邓小平“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的实践策略分二步走。也可以说邓战略分二步走。
第一步,解放【被毛泽东极左思想压迫的人们的——主要是各级官员们的】思想——目标是不断推进生产关系领域内“化公为私”的改革以及私有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直到以民族资本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牢固确立。毛式上层建筑为此保驾护航,因为这个上层建筑有个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保证全国一盘棋。待第一步的目标顺利实现以后,再走第二步。
第二步,继续解放【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刚发展为体系)压迫的】思想——目标是逐步建立美式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在此过程中,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专政(实已变质)为此保驾护航。考虑到国共双方的价值理念已经统一于普世价值的三民主义结晶,国共进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祖国统一有三个选项:(1)完全统一于“中国”这个名字。即国民党重归大陆,和已经改名后的共产党轮流执政,这是最优选择;(2)成立中华联邦。这是次优选择;(3)成立中华邦联。这是无奈选择。但也比现在事实上的强许多(?)。
实践上看,邓战略已经走完第一步(表象,后述),17大以后已经开始走第二步——逐步建立美式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这就是“继续解放思想(实践方面)”、“杀开一条血路”的真实含义。
问题是:“敌人”是谁?总量有多少?结构上又如何分布?敌人到底是真敌人还是假敌人?由谁来杀?用什么手段杀?用什么武器杀?杀多少?杀死还是杀伤?杀人者反被杀伤乃至杀死的可能性又有多大?是否可能重新杀出一个军阀割据来?一句话,如果“杀开一条血路”的口号背后没有严格的可行性论证,那么,“乱杀乱砍”还可能导致军阀重开战呢。
草民以为,逻辑上讲,敌人应该是“贪官集团军”和寄生在新阶层中祸国殃民的“利益集团军”等,然而不幸的是,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它们是敌人,反而,它们倒很可能就是杀人的主力或帮凶。那么,剩下的敌人很可能就是“绝大多数”中的敢于犯上作乱者。理论上讲,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的潜在犯上作乱者,其数量大得惊人。
毛泽东思想不是已经被彻底逐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空间了吗?是的。然而现实却是:毛泽东思想正以神奇的速度复活。复活的载体就是绝大多数。其潜在的力量有无穷大。其实,毛泽东思想一直活得很好——在绝大多数的潜意识中,因为她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成分。有什么武器能杀死中华文化?没有,除非地球毁灭。因此,所谓毛泽东思想的“复活”,实际上就是潜意识被残酷的现实“唤醒”而已吧。
目前,诸多迹象显示,邓战略的第二步刚刚启动,即遇“强敌”——人民反对的呼声日隆,这既是事实,更是现实。然而,非常有趣的问题是:人民真的坚决反对建立一个像美国那样强大的资本主义共和国吗?未必!人民又真的愿意回到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吗?也未必!这叫“人民的制度选择困境”。草民以为,造成人民制度选择困境的真正秘密在于:当邓战略走到第一步的后期时,其内涵被迅速异化乃至变质。因为这个问题无比重要,所以非常有必要单独探讨探讨。
四、邓战略的第一步在实践中被迅速异化的逻辑推演
1、邓战略的第一步在实践中加速异化及其结果
实践证明:在邓死后的短短十来年间,中国发生了自上而下的腐败核裂变。腐败核裂又迅速催生壮大了权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简称“权贵资本主义”】。 因为权贵资本主义迅速占据主导,致使邓战略的第一步——建立以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主导的图谋落空。尽管表面看上去,邓战略的躯壳完好,发展的逻辑线条也很清楚,邓战略的第一步也已经完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占据了主导。
虽然邓战略的第一步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邓战略的第一步已经发生了质变,即权贵资本主义而非民族资本主义占据了主导。草民以为,这一质变无比重要,是改革开放30年的分水岭。因为权贵资本主义不但掏空了邓战略第一步中的精华,而且已经成为实施第二步邓战略的最强大的敌人。换言之,如果不能有效铲除权贵资本主义,那么,邓战略的最终失败将是个大概率事件。问题有这么严重吗?有!看看权贵资本主义所生的“三个虎子”就会明白。
权贵资本主义具有二面性:一方面,权钱贪得无厌,狼狈为奸,不断强奸和吞噬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迅速制造二级分化,加速国家信誉的破产。因为它生出了“二个虎子”——“贪官集团军”+“利益集团军”;另一方面,权贵们不断将巧取豪夺而来的巨额财富、儿女子孙乃至二奶三奶,不断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转移。随着转移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中国第一流腐败的证据也同时转移到了西方的情报机关,再加上30年以来,西方不断收买汉奸的累累果实,西方终于绑架了中国。绑架之后就是不断讹诈中国的最高层,要求让渡更大的利益。然而,不幸的是,可供中国选择的策略只有一个:通过艰苦谈判以争取缓让。这样,经过一系列“不断讹诈,不断缓让”的恶性循环。最终演变为——出让(还谈不上出卖)中国的核心利正未有穷期!于是,权贵资本主义的第三个“虎子”——“高级汉奸团队”诞生并“茁壮成长”。这就是权贵资本主义三个虎子【下简称“权贵三虎”】的诞生逻辑。
综上所述,逻辑的链条是:腐败核裂变→权贵资本主义占主导(邓战略的第一步的核心内容被迅速异化变质)→ 权贵三虎 → 权贵三虎首先绑架了中国,然后,西方通过绑架中国的权贵三虎进而绑架了中央政府 →权贵三虎对内残酷剥夺,对外不断向西方让渡中国的核心利→人民和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邓战略的第二步实施失去了绝大多数的基础→邓战略第二步成功的代价无比巨大(起码需要铁血政策)→如果中央政府不做打虎英雄,用铁血手段打掉权贵三虎,以修复被异化变质的邓战略,而是选择继续强行推进第二步邓战略,则军阀重开战乃至中国被肢解的可能性剧增。这绝非危言耸听。强调一下,千万不要忘记,这个长长的逻辑链条的起点是:腐败核裂变。
现在,终于可以回答前面提出过的重要问题了:即为什么人民会陷入制度选择的困境?
(1)权贵三虎要“吃掉”人民而不吐骨头,人民对之恨之入骨——因为人民“一要生存,二要公正”;
(2)权贵三虎还要“吃掉”整个国家,目前,中国正靠不断出卖核心利来“维持生计”(以致连东南亚的小国都敢明目张胆地侵犯中国的核心利),人民对之恨之入骨——因为人民爱国!
二个“恨之入骨”叠加激荡的结果是:人民痛恨资本主义,人民期盼毛泽东再世,用社会主义救国救民于水火;
(3)然而,如果中央政府敢作打虎英雄,发动一场打三虎的人民战争,并把战争的目的告知全国人民——打完权贵三虎之后,接着实施邓战略的第二步,建立比美式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还要公正的上层建筑。结果会是怎样呢?草民推想:人民一定会高兴得屁滚尿流;人民一定会自觉自愿地紧密团结在中央政府周围;人民一定会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
结论是:人民陷入制度选择困境的真正原因是:人民实际上痛恨的是由腐败而生的权贵三虎,而非邓战略中以民族资本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尽管绝大多数人民不明白这二种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但人民一点也不傻,只认一条:就看你真反腐败,还是假反腐败!试想:如果主导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是像华为公司那样的民族资本,如果中国绝大多数富人是袁隆平式的富人。人民有什么理由不欢迎这样的资本主义呢?
现在,许多人把中国目前的乱象都归根于邓,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不少社会问题的源头都与他有关。但草民以为,这是片面和不符合实际的。要想完整准确地理解改革开放30年,就必须将这30年进行细分,然后再分别研究,这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假如邓小平还活着,会怎么样?
邓战略的实现,意味着中华民族国家制度史上的第四次战略大转向。在这个战略大转向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泥沙俱下、沉渣泛起的局面。邓去世之后短短十来年的实践证明:由腐败核裂变而生的权贵三虎,直到如今,都如三龙并跃,更像三日中天。草民推断:假如邓小平还活着,结果会是这样:
(1)腐败核裂变不可能发生,;(2)会将权贵三虎消灭在“儿童期”;(3)黄赌毒黑不可能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4)《反国家分裂法》 不可能被台独实证为纸老虎;(5)中国也不可能被西方绑架;(6)还有等等等等的不可能存在。
因为,如果经历过血雨腥风的邓小平还活着,那么,一旦发现影响其大战略实现的力量生长迅速,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举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屠刀”——杀人!同时毫不畏惧西方的指责和制裁;他必然会毫不犹豫地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犯错误是另外一回事);他绝不会将个人及小团体的利益置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之上;他也绝不会那么快就将人民民主专政的法宝丢进历史的垃圾堆,因为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法宝——而不是与西方接轨的什么法律,对邓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草民如此推断的原因只有一个——邓小平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尽管他的大局观是将中国一步步导向资本主义之路。
五、邓小平用“二个基本点”为“一个中心”保驾护航举例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没有充分发达以前,在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实质性提高之前,在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之前,必须保留毛式上层建筑,这由邓战略第一步中“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的实践策略所确定。因为邓明白,如果过早抛弃毛式上层建筑,那么,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在实施邓战略的第一步期间,只要发现旨在从政治上否定毛式上层建筑的西化苗头,一旦确定为真,就毫不犹豫地用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机器予以摧毁,因为它们都是畸形的历史早产儿。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从根本上解释以下邓小平亲自决策的重大历史事件。
1、1983年的严打运动和“反精神污染”的运动
(1)严打运动的目的——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严打的手段——人民民主专政外加发动群众;严打的结果——十来年的社会安定。
(2)“反精神污染”运动由胡乔木、邓力群提出而被邓采纳。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左派力量依然十分强大,邓发展中国的宏图大略刚刚翻开第一页,极少数嗅觉灵敏的右派知识分子就跳了出来,被打击压制是必然的。
2、1985年邓小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且看邓小平自己的回答:1985.5.20日,邓小平在同陈鼓应谈话时明确指出“【上层建筑领域内的】自由化思潮一发展,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事业就会被冲乱。【注4】”
3、1989年果断处理6.3+1风波并高调“坚持社会主义 、防止和平演变”
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是:(1)正在由计划向市场转轨,富人(万元以上即算)大约有二类:官倒和社会低层的冒险者。腐败现象开始抬头,尽管同后来的腐败相比是小巫见大巫;(2)非毛泽东思想以越三次,政治和文化氛围非常宽松,西学东渐热浪滚滚。被毛泽东压制多年、醉心于普世价值(美国价值)的右派知识分子,踌躇满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大肆批判毛泽东时代和毛泽东思想为荣,以大肆宣扬普世价值救中国为荣,青年学生深受右倾思潮的影响;(3)一些高级干部也笃定普世价值才能发展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主张激进的“休克疗法”;(4)思想右倾的胡耀邦逝世,成了6.3+1风波的导火索。在内外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运动规模迅速扩大,终至不用强力不能平息。
综上所述,草民以为,除了1983年的严打运动以外,在以上邓小平亲自发动或决策处理的重大历史事件中,那些曾经被邓坚决反对的,不是邓不喜欢,而是因为在邓战略的大格局中,它们都是畸形的历史早产儿,都毫无例外地违反了邓战略中“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的实践策略。
【注1】 邓小平文选(三)P372
【注2】 邓小平文选(三)P371
【注3】 【2007-11-07 13:09: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在解释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时时,官方理论家石仲泉先生“言之凿凿”,拒不承认搞过“非毛化”。
【注4】 邓小平文选(三)P125
非非毛 2008.7.17~7.24LC;26~27LC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