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韶山行

2025-02-14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韶山行

■赵贵辰

早就想去韶山看看。思念淤积于身,在毛泽东逝世35周年之际,终于得以成行。

9月8日去石家庄上车,当日去长沙的火车票已经没有座位。没有座位就没有座位,大远跑来已不能走回头路。“2011年9月8日14:36开,02车,无座”,车票上明确无误显示这一行字。上车只好打游击,看空座就坐,人来了,就离开。怀着对毛泽东同志的一腔热爱,再苦再累也不在话下。

一路上,我在车票上密密麻麻记下车行的时间:9月8日17:36到邯郸,19:43到新乡,20:48到郑州,22:35到漯河,23:31到驻马店;9月9日0:44到信阳,1:32到广水,3:43到武昌,4:45到咸宁,6:06到岳阳,7:02到密油,8:26到长沙。车上站了18个小时,累得浑身酸疼,尤其是脖颈,不能打弯,尽管我一路十分注意扭动腰身,力所能及做体育锻炼。

随即住进长沙市站北路华信宾馆701房间,洗澡,大睡一觉。晚上无事,观望夜景,品尝长沙小吃。在两个地方一连吃了两顿饭,一是蛋炒饭(4元5角),加三块豆腐干(1元)。然后往北走,在“百年老店”吃了一碗杂酱粉(6元)。长沙的面条与我家乡的面条不同,黄色类似挂面。他们好吃各种各样的粉。炒粉、煮粉等,类似面条。粉,就是山药面、大米面等,除小麦面之外的杂粮面粉,制作而成。当然,也不算难吃。我这个人有饭量,每到一地,闲暇必品尝当地的各种各样小吃。更离不开白酒,每天中午独酌半斤,出门加之晚上。

长沙是毛泽东早期活动的地方,看韶山,不得不先看长沙。

9月10日,休整了一天的我,精神饱满,从7点50分离开宾馆开始,到下午5点,一气饱览了四个地方:岳麓书院、新民学会旧址、橘子洲、长沙第一师范。这四个地方,都是非同小可之所在,满地都是毛泽东的脚印,璀璨无比,闪闪发光。岳麓书院建于1020年,这里的一个景区是“爱晚亭”。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抗日战争时被毁,1952年重建,毛泽东题写了“爱晚亭”三个字。1987年大修。爱晚亭的意义在,1913年至1918年间,是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志常在此聚会,读书、露宿,探讨革命真理的地方。在爱晚亭前,我让游客拿我的相机为我拍了不少照片,是为雁过留影也。

接着来到位于原溁湾镇刘家台子的新民学会旧址。新民学会,是在中华民族的危机关头,1918年4月14日,由毛泽东、蔡和森等13人发起成立的一个革命组织,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学会宗旨,1920年把学会主旨、方针变更为“改造中国与世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最早最具规模的先进文化、政治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理论贡献。蔡和森一家住在这里,当年(1919年夏)毛泽东的母亲来长沙治病,也住这里。有一张四人相片,毛泽东母亲,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就是在这里照下的。这张相片毛泽东手里没有,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有人拿出这张相片让毛泽东看,毛泽东问这是哪来的?感到十分意外和高兴。

新民学会的五条纪律: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一看就知道是干革命的。现在很多党政干部狎妓,大贪官、小贪官、半大不小的贪官,都是色迷迷的腐败分子,把本单位里漂亮的女干部都“狎妓”了,甚至“狎妓”到学校、医院、乡镇机关、农村干部。新民学会是1918年的事,人家都不狎妓,现在呢?现在是建党90周年,被党培养了90周年的党政干部,居然如狼似虎、肆无忌惮地“狎妓”了,包二奶、包三奶、包四奶、包五奶……这样的腐败公子不除,改革开放又有什么用处?岂不改革开放成了臭茅厕?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境内,是湘江边的一个小岛,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橘子洲面积很大,长约10里,占地14公顷,岛上橘林泼绿,风景优美。到长沙的人,大概不能不去橘子洲看看。一提橘子洲,不由自主,马上会想起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

就凭这首词,我也禁不住一定要来这个著名的橘子洲了。

现在,橘子洲已成为湖南4A级公园。橘子洲的橘子大如馒头,满枝高挂,不由使人馋液欲滴。橘子洲最漂亮的风景,当属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高32米、长83米、宽41米,雕塑工程四年时间,2009年12月26日竣工。雕塑前是一片绿地,十分干净、鲜亮。沁人心脾的野草清香,伴着湘江飞腾的浪花,使人五官沉醉,止不住想唱。于是,想唱就唱,我一路高歌,把满肚子储存的红歌都唱遍了,《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京剧《管教山河换新装》、《乱云飞》、《誓把反动派一扫光》……我的嗓子不错,高亢宽厚洪亮,当年差点上了河北省戏校,唱一辈子大戏。青年时代,毛泽东在长沙念书时,常约志同道合的同学来橘子洲谈天说地,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跳进湘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后来,他又多次到橘子洲徜徉,思考解救全中国大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25年2月,他在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长沙,来到橘子洲,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喜欢橘子洲,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曾八次重游橘子洲。我走在这里的脚印,说不定有多少,会与他的脚印重叠、拥抱。哦,我得小心,不要踩疼了毛主席的脚印噢!

唐大诗人杜甫曾到过橘子洲,留下了诗句“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与橘子洲隔江相望,建有“杜甫江阁”。可惜时间不够,只在回途的车上偶然看见“杜甫江阁”阁楼,一闪而过,事先并不知道这处风景之所在。只好留待以后再去长沙时看看了。橘子洲门票20元,因为面积太大,我乘坐了观光电动车(敞车大如汽车),绕橘子洲一圈。当然,一定要在各个景点下车细看。景点有“沙滩公园”、“百米高喷”、“揽岳亭”、“毛泽东雕塑”、“诗词碑”。各个景点之间是橘林、草坪,景点边缘是湘江碧水,确是一处绝妙之地。

最后来到长沙市学院路湖南第一师范老校区。门口,是湖南省革委会1972年9月1日制作公布的一块砖牌,上书“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来这个学校改成“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门洞墙上悬挂着红底大块木牌,是毛泽东在1950年2月为学院书写的“要做人民的先生 要做人民的学生”题词。1913年春到1918年夏,毛泽东在这里念书五年半。1920年秋至1922年冬,毛泽东在一师任附小主事(就是校长职务),兼任师范部第22班国文教员,在此期间,毛泽东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在缔造中国共产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踊跃参加和直接领导了很多革命活动,是他整个革命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念书时,毛泽东在一师八班。现在,一位女学生导游,把我带到毛泽东的教室。临门第一排倒数第三张桌,就是毛泽东的座位。课桌上放一白底字牌,上书“毛泽东的座位”六个大字。我坐上去,让游客用我的相机为我拍照。拍了一张,我感觉不太满意,转悠参观一会,我又返回,叫另一位游客拿我的相机又拍一张。来一趟不容易,一定留下纪念的影像。别的游客与我一样,无不怀着对毛泽东的思念、崇敬,一一拍照。

拍照后来到室外,一眼水井吸引了众多的目光。人们把这眼水井围起来,井底水把人们的脸蛋映照成一个圆形的“花朵”,每一个脸蛋都是一瓣馨香的花儿。这就是毛泽东念书时常来做冷水浴的水井。水井四周架起四根立柱的阁楼,保护起来。导游说,这是学校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处原物。其它,都被那个“文夕大火”烧掉了,学校是在1968年按原貌复建。包括先前所说的新民学会旧址,也都是被大火烧毁后重建的。这里不得不说一说那个“文夕大火”了。

“文夕大火”,这个装腔作势的词句,遮遮掩掩,暧昧无比。不知道历史的人,还以为“文夕”是个多么雅致的玩意儿呢!

中国人就是这样善于文过饰非,明明是坏事,还要用一点东西涂金抹粉,掩盖起来。“文夕大火”,说白了就是蒋介石的“焦土抗战”政策导致的一场大火,烧了五天五夜,把整个长沙几乎焚烧殆尽。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11月8日,日本鬼子攻入湖南北部,并轰炸了长沙和衡阳。9日至11日,临湘、岳阳接连失守,中日对峙新墙河。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对长沙能否守住缺乏信心。蒋介石提出焦土抗战政策,认为即使烧毁长沙也不能让日本获得任何物资。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接到电报,在11月10日(一说12日)召开会议传达蒋介石的思想,并组织纵火队伍。规定:当城东南的天心阁放火时,即开始全城放火。1938年11月13日凌晨2时,长沙南门口外的伤兵医院失火(是故意纵火的信号还是无意失火,至今仍为谜)。纵火队员以为是信号,便全城放火。大火持续整整五天五夜,古城长沙2500多年的历史财富几乎全部被毁灭。12日的电报代码是“文”,大火发生在夜里(即夕),所以,国民党那些喜好玩弄文字的人,称此次大火为“文夕大火”。真是臭名昭著的“文夕大火”!不管怎么说,用这样的方法抗战,都是糊涂战法儿,都是腐败无能的政府所为。

1938年11月18日,为了平息民愤,蒋介石下令枪毙“长沙纵火案”三个“当事人”: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警备二团团长徐昆和长沙市公安局长文重孚。张治中去职。这就是几头蒋介石的替罪羊。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如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萧三、谢觉哉、李达、周谷城、田汉等,都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或工作。可见,这个学校对中国革命是做出过很大贡献的。

9月11日,上午去韶山冲,下午回长沙参观清水塘。

与我同车去韶山的一位大妹子,从菜市场买了一大串红辣椒,说是要亲自送给毛主席。一路上群情高涨,导游带领大家一一唱歌,从前边的座位开始,依次往后唱下去。有的不会唱,却喜欢驾驭别人当“领袖”,她(他)起头,让大家伙唱,很有股子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指挥”气概。既然不会唱就不要唱了,不,非要跑前边手舞足蹈。我心里想:他们信仰毛主席,但如果让这类人掌权,那比现在官场上的腐败分子不一定好多少。从一丝一毫,我就能看出这类人的走向。只不过享受惯了,一时受到了委屈,乃想起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但毛主席是讲求实事求是的,不是哗众取宠的虚假作风。唱也唱过了,闹也闹过了,总算轮到了我。好吧,看我的,一段京剧《管教山河换新装》,让整个车厢鸦雀无声……(看官看此段文字,要带着幽默的心情看噢,不然你会自寻烦恼,与我无关)。

韶山冲毛泽东故居果然是一个好风水处。两口池塘摆在毛泽东故居门前,像两只闪闪发光的大眼睛,炯炯有神。毛泽东故居是几间土坯农房,其中有一间牛栏、一间猪栏,有机地与农房组成一个整体。屋梁上的一个燕窝引起我的注意,白泥垒成的燕窝,像一个大大的铜钹扣在被烟熏黑的屋顶,燕窝里的稻草探出身来,似乎可以听到窝里刚孵出小燕子来的呢喃声。这是一间“横屋”,是毛泽东1925年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和1927年考察韶山农民运动时组织召开会议的地方。燕子是最会看风水的,没有风水的院落它不会飞来筑巢。我想,毛泽东何不就是一只被中国革命孵出来的燕子呢,他一飞万里,围着太阳的窝巢盘旋,为世界衔来无尽的春光。从四面八方汇来这里参观的人,排队成一条长长的“小溪”,缓缓向毛泽东故居流淌。为了维持秩序,工作人员拉起一条红绳带,自前往后拦在参观队列一旁。毛泽东的魅力实在是大,导游告诉我们,不管冬夏春秋,来这里参观的人总是无计其数,就像天上的星星,簇拥着伟大领袖这一盘明月。现在党政机关腐败成风,全中国人民更加想念毛泽东了。

是的,如果毛泽东在世,中国何至于这样乱七八糟、乌烟瘴气、妓女成群、贪官遍地、工人农民吃苦遭殃、买官卖官的腐败官场几近于旧社会。不,不是“几近于”,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在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铜像前摆满了悼念他老人家逝世35周年的花圈。一幅“我们想念毛主席”的大红标语出现在广场上,由两个人高高举起,标语后面站着一队队唱着《东方红》、喊着“毛主席万岁”的人民群众。我不由自主挤进队列,与他们一起向毛泽东的铜像三鞠躬。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光焰万丈的革命真理,谁敢蚍蜉撼树砍掉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人民就会推翻他的修正主义“江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毛泽东故居,1929年被国民党政府没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收回,进行了多次维修,基本保持了它的原貌。现在它是全中国人民最想念的地方,最愿意来看看的地方。因为这里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呀。谁不愿意有空没空地来这里串一串亲戚呢?

“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大字,是邓小平书写,但他没敢在牌匾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导游说:邓小平认为,在毛主席面前,自己算什么呢?还是不留名字了吧。

中午在韶山“今朝宾馆”饭店用餐,游客八人一桌,主要品尝红烧肉。其它配菜有辣椒炒白萝卜干、辣椒小鱼、丸子肉等九个菜,主食大米饭。南方人不喜喝白酒,我自带一瓶“仙潭”,四川酒,一饮而尽,十分痛快。但那个红烧肉并不怎么够味,我觉得还不如我们晋州人做的“扣肉”好吃。难道这就是毛泽东喜欢吃的红烧肉吗?我只能说,饭店没有好好做。

酒足饭饱,浑身轻快。驱车回长沙去看清水塘。清水塘,是毛泽东与杨开慧居住的地方,毛岸英、毛岸青就出生在这里。所以,韶山行,不能仅仅只看韶山。完整的韶山行,不能不包括这个美丽的长沙。

说长沙美丽,那是一字不假。长沙街道两边,栽种得都是樟树。樟树叶碧绿鲜亮,一尘不染,不像我们晋州城里的法国梧桐,满叶都是尘土。我们的街道上也都是土面,风刮土面往裤管里灌,往脖颈灌。哪来的这么多土呀?邻县的辛集就不这样。晋州土,那可是真正的土,比不了邻县,更不能比著名的长沙。湘江两岸的风景就更不用说了。当然,长沙是省会,是毛泽东同志“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地方,那能不好吗?但更好的,不是它的外貌,而是它的历史风云、纵横交错的革命道路、出类拔萃的史迹人物。好,咱们去看清水塘。当然也离不开毛泽东。

“清水塘”名字的由来,就是这个院里有一口水塘。进院是一个不很大的广场,广场正面是毛泽东整身挥手的雕像。顺雕像右侧小路往里走20米,迎面就是一个水塘,水塘边搁一块椭圆形石头,石头上红字凹显三个大字“清水塘”。说那水是清水,也真是清,清清的像搁放着一个荷叶,粼粼的波光被垂柳枝条划动,像转动的一个绿色唱片。再顺塘边往里走不远就看见一处青砖黑漆门框小院。门框左侧白底黄字凹写“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隔门可见院里居室的镂花门脸,一位女服务员站在那里等待我们到来。这处小院占地面积179平方米,房屋单层二进三开间,占地面积112平方米,砖木结构,古朴典雅。

当年清水塘居长沙西郊,僻静、人稀,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毛泽东通过朋友帮忙租来这几间房,一是与杨开慧居住,一是作为中共湖南支部、中共湘区委员会机关办公室,毛泽东担任中共湖南支部、湘区委员会书记。那是1921年秋,毛泽东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做“主事”。1922年10月、1923年11月,毛岸英、毛岸青先后出生在这里。1923年4月,毛泽东离开湖南到上海工作,杨开慧弄着两个孩子一直在这里住到1924年4月。期间,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也一直居住这里,帮助杨开慧看孩子、做饭,积极参加党的工作。

导游手指清水塘居室门口告诉我,中共湘区委员会在里边开会,杨开慧就站在那里看人,一发现动静就马上报告大家。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副书记是何叔衡、易礼容、李立三、刘少奇。除了易礼容陌生些,别的我们大家都知道。

我是最后一个走出清水塘居室的人,趁别人不在,我偷偷跑到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居室,在他们的木床上坐一坐,似乎找到了一点奇妙的感觉,杨开慧迎面向我走来……

(2011年9月8日至13日赴长沙、韶山悼念毛泽东逝世35周年。写于2011年9月24日10:10时野风斋)

标签:毛泽东   长沙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