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万亿救市想起
从4万亿救市想起
史为鉴
今年是中国的多事之年:雪灾,地震,三鹿奶粉, 股市暴跌:从去年十月的6400点,到现今的1700点,跌了近70%; 房市冷清:虽然价格在三剑客(房地产商,地方政府,银行)的尽心维护下没有暴跌,却门庭冷落车马稀,有价无市; 实体经济也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国外定单大量缩减,南方及东南沿海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相继倒闭.
为了拉动内需,拯救经济,国务院召开了紧急会议,宣布4万亿人民币救市,这一特大利好的消息使中国的股民欢欣鼓舞,10日一天股市大幅飚升,股民的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
各媒体派出大量记者采访有关新闻.各个股民都说天大利好,牛市又来了,只有一位大妈很天真的问了一句, 该不会是一日游吧,不幸的是一语成谶,股市真的只红了一天,11日下午就落了下来.有一位喜欢开玩笑的股民说了这么一句话,天啊!这真是世界上最贵的一日游了, 4万亿人民币游一天.
这当然只是个调侃,但却说明人们对这4万亿人民币能不能救市心存疑虑,担心用的不是地方.打仗要找突破口,解决问题要找切入点, 看病要对症下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论证,4万亿人民币这样匆匆忙忙,不管不顾地拿出来.能解决问题吗?.中国经济近来碰到的问题是缺资金吗?我认为, 中国现在并不是缺资金, 而是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是两极分化加大造成的供需脱节.或者直白一点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的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的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中国现实版:
有人可能说你真是个极左的大教条,现在这么好的形式,碰到一点小麻烦,你就上纲上线说什么经济危机,真是惟恐天下不乱?因此我具体的分析一下.先谈股市.
如果你到任何一个证券交易所去,问问一随便碰到的老股民,问问他股市为什么跌,他不会说是因为某某上市公司业绩不好,而会告诉你,是因为大小非解禁.
中国股市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同股不同价,不说用外币的H股,B股,只谈A股,在内部发行的大,小非,一股不过一元,几角(几元的很少听见),但是同样的股票到了股市上就是十几,几十,甚至一百多元.因为这是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中最后的晚餐,或者用一些头面人物的话讲,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大家分享.因而,认购者极其踊跃.2006-2007股市着实红火了两年.
现在大小非解禁了,由于大小非的股票成本极低,如果在股市上套现,不论股市跌到什么价位,就是破了发,他们也还是赚了,因此大,小非一上市,就象疯了一样抛售,这样一来,再好业绩的股票也抗不住,飞流直下三千尺了,跌停板了.
见多识广久经考验的中国股民在最初的惊慌后,很快觉悟过来, 大,小非上市,是既得利益集团通过股市搜刮中小股民的钱,对付的办法就是捂紧钱袋子,股价再低,我们不抄底.你作弊我们不玩了.于是股市就成了今天的状态.
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禁了大,小非.但是这么简单的连老太太股民都清楚的事,就是没法办.还有人为大,小非上市辩护说,这是原来就协议好的,怎么能不算话,只有等他们(大,小非)自己觉悟. 但除了个别真正想要通过股市求发展的企业,从潘多拉盒子出来的精灵没有几个这么自觉.所以此前不论政府怎么努力,股市依然萎靡不振.
现在有句流行语”与时俱进”,还有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股市暴跌,已经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国家的利益, 协议也不是不能改变,禁了大,小非. 与情与理都说得过去.为什么就是办不到?难道是利益集团绑架了证券公司的负责人,或者尚福林本身就是大,小非解禁的受益者..
批评者可能马上就会说,怎么这么低的水平,怎么象个股市里被套住了的股民说的话,其实股市里藏龙卧虎,这些话话糙理不糙,说到了点子上.但要深究一下, 大小非解禁实质上涉及一个非常大的理论问题:就是中国到底是要计划还是要市场,这个问题高尚全说已经讨论了近100年了,还在继续争论下去.只不过不同的人主事,就会走不同的路:
50年代,是东风压倒西风,中国经济的话语权在毛泽东派手中,陈云,薄一波主管经济,55年手工业合作化,56年私营工商业公私合营,58年人民公社,中国人除了生活日用品都公有化了.一切都在计划中了.
不过老共产党很讲信用也很讲政策,公私合营后资本家一直分红,据陈云文集和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分红的方式有两种:”四马分肥”和”拿定息”两种, 四马分肥指的是把企业的赢利分为四份(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资方股息红利)主要用于银行,钱庄,煤矿,锡矿和公私合营的水,电等公用事业中.由于私营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合营后,分别代人民银行管全国的外汇和基建行,业务量相当大, 四马分肥,私股得到的股息就很高;而矿山和一些公用事业合营后,因为要搞基建,或者收费低,基本没有利润,资方就无利可得,都不合理,因此后来都采用定息制,统一规定为5%,拿到1965年,四人帮倒台后又计算了一次,红息还是相当可观.不像现在一些上市公司一毛不拔,多年一分钱都不给股东.
现在则是西风压倒东风,实际情况是力主市场经济的主流派经济学家厉以宁,樊钢和他们的徒子徒孙主持话语权,他们不仅握有话语权,对各级政府的决策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全盘私有化.近期的目的就是在经济情况还不太坏的情况下,将尽可能多的国有企业股份化(私有化), 大,小非解禁就是实现他们理想的重要的一步,他们怎么会轻易放弃呢?这就是为什么不论股市怎么跌, 大,小非也禁不了的真实原因.这个问题实在太大,就此打住.
既然大,小非解禁是股市低迷的最主要原因, 解禁和禁是计划与市场的生死博奕,是想要尽快套现的大小非,和要保卫自己利益的亿万股民的较劲,而不是单纯的资金短缺,拿出4万亿,当然不能救股市.我在上看到一个留言: 4万亿不是救我们,是救大小资本家,虽然有些偏激,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下面再来看看楼市:
有人说中国的房价就像一重铁幕,有一股力量在拼命地维护它,使它居高不下,坚不可摧。藏身其间的资本饕餮、政商勾结、百姓血汗、投资喜悲,闻者或扼腕叹息,或血脉喷张,无不令人动容。这多少有点危言耸听,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椐上题为” 北京楼市分析用数据说话”一文, 截止到2008年11月11日,北京市在售尚未售出的期房为17.9万套,挂牌存量房16.1万套,两者合计34万套,这也就是让任自强,潘石讫饮食难安,四处哭诉,让各地政府赤膊上阵,仓促出台各种救市措施的主要原因.很多人不明白,在刚刚开始城市化,在一年几百万大学生等着就业的中国,这么多住房有什么不好,还要哭,
设想一下,如果这是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北京市长如果去向总理报告.报告:我们修了34万套房子,总理一定激动得不得了,说太好了,太好了,这么多年只抓工业建设,在人民生活方面欠了不少债,很多人一家三代住在十几平方米的筒子楼里,太可怜了,这么多人等着住房,这些房屋一来就解决了不少问题,有功,有功,接着盖,接着盖.至于分配,还是按过去的方针,按级别,按工龄,按家里人口多少,当然还有计划生育,劳动模范等等条件,具体事,你比我清楚,赶快办.
于是市长就下去分房子了:主席,总理功劳最大,级别最高,住三环内大四合院; 三位知名的房地产商任志强,潘石屹,王石造房有功,是兵团级建筑集团老总,按副部级分房:住别墅.小潘家里人多,嘴又特甜,分两套; 任志强凶吧把的,是房地产商的理论家,不太好对付,又有些背景,给带露台400平方米有江景的大别墅;王石最理想主义,最少为自己打算,喜欢和员工讲哥儿意气,分一套联体别墅,他不是喜欢登山吗?给他点补偿,凡是他到的名山大川,风景点,给他免费的标准间.司局级,教授(教授级高工)4室一厅;处长,8级工(30年工龄)3室一厅,刚结婚的两个研究生2室一厅,两个大学生(或者两个三级以上工人)一室一厅,其他依次类推,工龄不够的住带卫生间的集体宿舍,房子很快分了下去,期间虽然也有一些扯皮拉筋的事,但总体上是皆大欢喜,一个个高高兴兴的拿着钥匙住新房去了.租金最贵的是别墅一月1000元,最便宜的是集体宿舍一月20月,没有谁说付不起的.
没有分到房子的因为有个盼头,虽然有个别闹的,但也还是耐心的等着,而且盼望新房早日盖成.这就是计划经济时代,新房子盖起来后会出现的情况.
分房住的时代离现在不过10年,现在有了房子 为什么房子起来了, 房地产商,市长,部长个个愁眉不展.这是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要住房子,得自己买,而且房子随行就市,要的人一多,房价就高起来了,不光自己住房子的人竞价,最主要的是一些投机分子,利用银行的贷款政策和银行中一些见利忘义的领导,内外勾结有意抬高房价,从中牟利.在此期间中央政府应该说还是比较清醒,一直坚持宏观调控,利息一加再加,但由于地方政府在卖地中得了甜头,和房地产商,银行结成了三剑客,从2004年开始,房价还是天天往上走,到了2007年, 北京,上海,深圳房价就成了天价,地段梢好一点的房子1平方米上了万,在北京,上海,深圳,就是年薪20万的大公司中层白领,要买房,也要掂三掂,一般市民,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则只好望房兴叹了.
房价这样像脱缰野马一样大辐飚升,完全脱离了需要房子的用户的承受能力,于是在2008年,在基本完全放开的市场框架下,房市中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就在新房大批落成的大好建筑形势下出现了.房子再也卖不动了. 房地产公司现在大都是私营的,本钱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
房子卖不出去,又要还银行贷款,真是死的心都有了,怎能不哭?.
其实新房空置的情况早就出现不过原来是个别地区,个别楼盘.大约是7月,我陪朋友到武汉汤荪湖一个小区看房子,发现100多套别墅,只有几套有人住,构树都长的一两人高,白色的栏杆都生了锈,问了一下,房子完工在4年前,自今没有人住,这说明房子的空置率相当高,原因不言而喻,房价太高.我不是学经济的,有点常识,房价太高, 脱离了普通工薪族能承受的范围,空置率就会高, ,空置率一高,房子作为商品就失去了他的使用价值,没有了使用价值,价格就失去了依据. 结构性产能过剩就成了必然的事.
北京住房空置34万套,类推全国空置房最少几百万套,而现如果在不管不顾这么多空置房,一味强调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再给房地产市场大量投入资金(不论以什么名义),希望借此挽救房市,这就像一个病人,阴虚火旺,医生却给他吃人参,鹿茸,虽不是有意谋财害命,也是庸医误人.会让更多的资金套入房地产,后果不堪设想.
而南方及东南沿海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相继倒闭,最主要的也是需求失衡.中国是外向性经济据说GDP50%以上依靠出口,现在欧美经济不景气,不需要那么多的,衬衫,鞋子,玩具……而国内老百姓这几年收入虽然有些增加,但医疗,教育都需要大钱,一些零钱又大都套在股市里,怎么消化得了这么多产品呢?现在早已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生活品奇缺,人们见什么都会买,本来就过剩,还要再去注资(降低利率),虽然能延迟这些企业的倒闭,这只会是过剩更严重,这些小企业的老板,这几年赚了不少钱,现在关了厂,不做了,维持一家人一个比较高的生活水平几年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倒闭厂的工人,如果是民工可以回老家去种田,如果是城市人员,国家就需要准备失业救济金,因此现在手里的钱就要捏紧,不能乱化.
至于修铁路,公路也要作个长期规划,计委虽然没有了,国资委中总有几个懂规划的吧,怎么能这么匆匆忙忙,突击化钱呢?陈云是中国财经第一人,头脑敏捷,文笔极好,一生做事及其谨慎,我最近在读他的文选,他在解放初年反复强调做事一定要有计划,老百姓需要什么东西,一定要摸清楚.在58年全民大跃进时,逆流而上坚决反对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主义(保证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的几个重要问题),这些意见看来今天依然适用,要用这4万亿,也一定要慎而又慎,要充分调查研究,反复论证,不能头脑一热就上,
总之在当前的情况下调整,充实,巩固,提高才是正道.
银行不能一味降息,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的企业不能再输血,没有市场,没有需求,该关闭的就要关闭.在经济严冬来时,要捂紧钱袋子,而不是乱投资.要准备失业人员的失业救济金,大学也可乘机调整,分出层来.
石油产品不能轻易降价,中国的石油蓄藏并不丰富,网络上有一种说法,说中国的石油只够用20年,天然气只能用40年,因此不能一味鼓励发展私家车. 要不要修公路,修铁路,要做细致的调查研究,要从长远打算.
另外,一些钢铁企业重组,倒闭不一定都是坏事,前几年,钢铁价高,不少省市,和私人企业一哄而上,现在重新洗牌,留下好的可以少浪费资源.铁矿石可以乘低吸入.
自由市场不是万能,国家自古盐铁专营.不然要国家政府作什么?80年代鼓励市场经济是因为四人帮搞的绝对平均主义完全不讲效率,僵化的计划使国民经济没有了活力.日用品过度缺乏.那时是需要市场.
而现在的问题是反的:股市低迷的原因是大小非解禁,是既得利益集团通过股市搜刮中小股民的钱;而楼市的问题是售价太高,是需要房子的 老百姓买不起房,;中小民营企业的问题是欧美的经济衰退,购买力下降引起,是市场化过度,是无序竞争后垄断造成的结构性产能过剩 ,按马克思的话都是由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引起的.而解决的办法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上,由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缩小两极分化.在股市,限制大小非,在房市,控制资金,让房价有控制的降下来,关停并转一些管理不善,投机倒把,官商勾结,坑害用户的房产企业.在南方和沿海,为中小企业的自发洗牌,作好善后.另外提高广大群众的劳保,福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则对提高购买力是绝对的利好.
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30年,休息一下,猫一个冬,不是什么坏事. 不要像三年困难时期,经济已经非常困难还要开门红,月月红,红到底,最后经济近于崩溃,不得不来个大调整.本来中国经济现今在全世界是最好的, 千万不要起大早,赶个晚集,因为乱花钱造成危机.(参见 ,刀口添血-4万亿将中国经济导入高危区)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