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女村官》第二集
第二集
一
翌日早晨。
丹丹吃过早饭,把一切都收拾停当后,就背着挎包走出了村委会的大门。
她回身把村委会的大门锁好,朝两边望望,她稍微迟疑了一下,便向附近左边的一家农户走去。
二
她走进了一家敞开着大门的院子,发现院子里没有人,她就大声喊道:“喂!家里有人吗?”
没有人应声,她又喊了一句:“家里有人吗?”
当她喊到第三遍时,才从屋里跑出来一个四五的小孩子。
可当他看到丹丹是一个陌生人时,又马上转身跑回屋子里,他大声地喊道:“妈!外面来了一个不认识的人,你出去看看吧!”
三
不大一会儿,又走出来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她叫香菊。
丹丹站在那里微笑着说:“大嫂!你好!”
香菊用一种慌张和警惕的眼光打量着她:“你,你是干什么的?你找谁?”
丹丹笑笑:“大嫂!我是昨天刚来的大学生村官,我叫山丹丹,是来咱们村帮助工作的。我想来你们家和你聊聊天,可以吗?”
听了丹丹的话以后,香菊的脸上便露出热情的笑容,忙说:“原来是新来的大学生村官啊!我们已经听说过了,那就快到屋里坐吧!”
四
丹丹跟着她走进屋里。
屋里的一切都显得零烂不堪。
有一个六十多岁的大娘和两个孩子在那里吃饭。
香菊忙用抹布把那个满是灰尘的沙发擦了一下,说:“看我们家里乱的,你坐吧!不知道该称呼你什么?”
丹丹坐下笑笑说:“你就叫我丹丹吧!没关系,家里有孩子的都是这样。”
大娘也说:“孩子!我们已经听说过了,你一个城里的女孩子,还是大学生,到我们村里来工作是很不容易的。”
“到哪里也是工作。”丹丹回答后又问:“大嫂!大哥没有在家吗?”
香菊:“过了年他就到广东打工去了。”
她又问大娘:“大娘,你今年有六十岁了吧?”
大娘伸出三个指头说:“六十三了。”
丹丹笑笑:“六十三了,身体还这么硬朗!”
大娘摇摇手说:“不行了!前几年在地里干活时,不小心得了腰肌劳损。一干活就腰酸腿疼。眼睛也不行了,看不清东西。”
丹丹:“那就去医院看看吧,这都不是什么治不了的大病。”
大娘张了张嘴没有答话。
丹丹又问:“这两个小孩子都挺聪明可爱的。”
香菊说:“聪明什么啊!整天就会调皮捣蛋,给我们添乱。”
丹丹微笑着从她的提兜里掏出了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准备一边询问一边记录。
然而,就在丹丹打开笔记本的同时,香菊和她婆婆的脸色都忽然变得紧张起来。
丹丹没有感觉到这一点,她仍然微笑着问道:“大嫂!你们家一共多少地?”
香菊警惕地答道:“一共三亩地。”
丹丹认真记录下来,她又问:“你们村不是每人平均有1.5亩地吗?你们家五口人,应该有7.5亩地啊?”
香菊支吾着说:“我们家只有四口人,有一个孩子是别的亲戚的,在我们家寄养的。”
丹丹仍有疑虑,她又问:“那四口人也应该种植六亩地啊!”
大娘说:“唉!别提了,我们村里的干部有十几年都没有给我们调整土地了。”
香菊急忙拦住了婆婆的话头,说:“不是,不是的,是我们自己不想要那么多。”
这时,丹丹才开始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了,她便解释道:“大娘!大嫂!你们不要害怕,我来和你们谈话没有别的意思,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你们的基本情况,以便今后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香菊说:“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丹丹又问:“大嫂,你们平时的生活中都有一些什么困难?”
香菊说:“我们没有困难,我们生活的挺好,很幸福。”
丹丹:“那你们对村里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吗?”
香菊:“没有意见,村里的干部也都挺好。”
丹丹:“那你们对乡里和县里的干部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吗?”
香菊:“我们整天忙于家里地里的事情,也见不着他们,对他们也没有意见。”
丹丹一边记一边问:“你们对中央的各项政策满意吗?”
香菊:“我们对中央就更没有意见了。这些年来,中央给我们农民办了许多好事,不但取消了公粮、还给俺们农民发补贴,还有这合作医疗、给孩子们免除学杂费,还给困难户发放低保。这些年来,我们农民的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
大娘接着说:“俺们老百姓对咱们的党中央是没有一点儿意见,就是下面的一些干部把经给念歪了。”
香菊听见她这话,急忙用胳膊捅捅婆婆,婆婆连忙闭了嘴。
丹丹一听,来了兴趣:“大娘!你说说看,是哪些人是把经给念歪的?”
香菊急忙又接过婆婆的头说:“我妈老了,脑筋有点儿糊涂了,说话有时候颠三倒四,你可别相信她说的话。上面的干部们也都很好,都很关心我们。”
大娘也急忙改口说:“这位干部!刚才我的那些话都是胡说的,你千万别把我这句话记下来啊!我可是什么也没说。”
丹丹有些疑惑:“大娘!大嫂!你们好象对我有戒心。我不是来调查谁的问题的,也不会把你们所说的话告诉任何人,我只是想了解一下你们生活的真实情况。”
香菊:“我们知道你是个好人,但是我们是本分人家,对村里的事情什么也不懂,对谁也没有意见。你要是想调查,就去别人家里去问吧。”
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丹丹只好尴尬地合上了她的笔记本。
她把挎包背到了肩上后,站起来对她们二人说:“大嫂!大娘!那你们忙吧,我再到别的人家去转转。”
香菊站起来,小心翼翼地陪着笑脸把丹丹送了出来。
五
从香菊家里出来以后,丹丹脸上的表情有些失望,她站在路旁犹豫了片刻,又朝另外一户人家走去。
在旁边的几家门楼里,已经有几个人正在对她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了。
六
丹丹来到了另外一家人的院门口,门口坐着一个七十来岁的老大娘正在剥花生,村里的人都喊赵奶奶。
当赵奶奶看到丹丹走到她跟前时,她先是一楞,接着她就做出了一个令丹丹意想不到的举动:她突然站起来,端起花生筐转过身去,飞快的向院子里走去。
丹丹也连忙紧走几步,跟在她后面说:“大娘,你别走,我是刚来的大学生村官,我叫山丹丹,想和你老人家聊聊天,拉拉家常。”
丹丹的话音未落,赵奶奶已经迅速走进了院子,而且她立即返身把门关上,把丹丹一下子关在了门外。
丹丹呆呆的站在那里,脸上的表情更是尴尬,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赵奶奶从里面还把门给闩上了。
丹丹使劲儿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走上前拍拍门轻轻喊道:“大娘,你开开门啊!我没有别的意思。咱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我只是想和您拉拉家常,了解你们家的一些基本情况。”
从宽大的门缝里可以看到,里面的赵奶奶也是一副惊恐的样子,她用颤抖的声音朝外面说道:“闺女啊!你就别进来了,我什么也不知道,你到别人家里去问吧!”
丹丹又说:“大娘,你开开门吧!我就和你一起扯扯闲话,没有别的意思。”
赵奶奶说:“闺女你走吧!我不是这个家里的人,我是在他们家里串门的。”
丹丹听了赵奶奶的话,脸上浮现出非常失望的神色,泪水在眼睛里直打转儿。
当她转过身的时候,身后远处的几家门口有几个女人在偷偷看她,当她们看见丹丹的目光转向她们时,都纷纷把自家的大门关上。
等丹丹走过了她们的大门后,都又悄悄把门打开。
望着她走过去的背影,一家门楼里,几个女人聚在那里小声地议论着。
一个说:“这么漂亮的大学生来我们这农村干什么?”
另一个说:“还不是想来农村参观参观,旅游旅游。”
一个说:“我们可不要招惹这些上面下来的干部,说不定哪句话说露了嘴,立马就会吃官司。”
丹丹听到了这些话,脸色有些暗淡下来。
丹丹一点儿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她站在那里想了一会儿,又看看四下无人,只好转身回村委会了。
但她走回去的路上,丹丹竭力使自己的脸上显示出亲切和蔼的表情。
七
丹丹回到屋里关上房门后,呆呆地在床上坐了一会儿,眼中的泪水汩汩地流了下来。少顷,她猛的一下扑到床上嚎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喊道:“乡亲们!你们为什么这样对我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八
过了一会儿,她的手机铃响了。她拿起一看,马上就停止了哭声。
她很快就换成一种轻松的口气:“妈!你的身体还好吗?我爷爷和我爸在干什么呢?您又想我了吧?呵呵!我在这里很好,这个村里的乡亲们对我都很热情,对我跟自己家里的人一样,都争着让我到他们家里吃饭呢!真的!是真的!我怎么会骗你呢?他们对我真的很好!我住的房子也很干净卫生,当然安全了,吃饭吃的也很香。村里有小卖铺,什么都有卖的,我想吃就会去买,你就放心吧!你不要总是为我操心。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会照顾自己的。你告诉爷爷和我爸,我没有事的,让他们自己多注意身体。好!好!就这样吧!”
丹丹关上手机后。眼睛里的泪水又流了下来。
九
晚上,建民家里。
爱梅一边干家务活一边对正在用牙签剔牙的建民说:“我听说啊!那个新来的大学生村官叫什么来着?”
建民:“你真是猪脑筋,连这样好记的名字都记不住,叫山丹丹。”
爱梅:“你才是猪脑筋呢!我这不过是偶然忘记了。——我刚才听说,今天上午那个叫山丹丹的大学生到群众的家去访什么问,被赵奶奶给挡到门外了?是真的吗?”
建民:“我也听说了这回事,她背着个洋挎包,大模大样拿着笔和笔记本去采访,村里的群众都不知道她是怎么回事,以为她是来调查什么问题的,什么话也不敢和她说。赵奶奶做的更绝,干脆就不让她进门。听说山丹丹回去以后,在屋里哭了好半天呢!”
爱梅:“那你们当干部的也不去劝劝她,人家一个女孩子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就开始工作,也是挺不容易的,你们应该支持她才是。”
建民:“开始,我也想去村委会劝她几句来着。可她是个女孩子,我去了,村里那几个爱嚼舌头女人又要说闲话,本来有的人就等着见缝下蛆呢?这样就会对她更不利。我想等明天上午时,咱们两个人一起去那里劝劝她。再说了,让她受一点儿委屈也好,让她知道咱们农村的工作不象她想象的那么简单。”
爱梅:“你不去管人家还有道理。不过,我们即使去劝她,也只是让她得到一时的安慰,她这样下去,以后怎么工作呢?”
建民:“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大学生到咱们农村当村官,应该说对咱们是一件好事情,但是真的实行起来是有很大困难的。现在,我们的农村中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我认为单靠这些刚出门的大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很不现实。需要上级的各个部门都给予她们支持才行。”
爱梅:“让我说也是,我估计啊!这些大学生们干不了多久就会回去的。前几年来我们村的社教队不就是例子吗?那几个年龄大、经验丰富的干部还没有什么辙呢!他们这些刚出学校大门的年轻学生能干些什么呢?他们的头上虽然戴了一个村官帽子,但他们无职又无钱,根本没有可能把我们村的落后面貌改变好。”
建民:“走一步说一步吧,既然她来了,我们就得帮帮她。别的不说,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子能来我们这个穷地方受这个罪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爱梅:“好!我明天上午蒸一些包子给她送过去。她一个女孩子,上了十几年的学校,还不知道会不会做饭吃呢!听说她光会煮面条吃。”
十
晚上,眼睛红红的丹丹正躺在床上想心事。
院子里外面传来敲门声,接着一个老大娘的声音传了进来:“喂!大学生同志,你在家里吗?”
丹丹起来到门口听了听,连忙穿好衣服,把头发梳理了一下,到外面开门去了。
十一
打开了大门,丹丹看见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娘提着一个提篮站在门外。
丹丹感到有些奇怪:“大娘!您是找谁呀?”
张大娘声音响亮且又热情地:“我就是来找你的,大学生同志。”
丹丹开始时一愣,过了一会儿她才感激地说:“大娘!谢谢你了!”
张大娘爽朗地笑了:“大学生同志啊!还不让大娘到你屋里坐一会儿啊!”
丹丹如梦初醒地接过大娘手里的篮子,有点不好意思的说:“忘了忘了!大娘!咱们到屋里坐吧。”
十二
她们一起走到屋里。
丹丹赶快让大娘坐下,给她倒了一杯水:“大娘!您喝水吧!我叫山丹丹。”
张大娘接过水杯,轻轻地喝了一口,笑笑说:“丹丹啊!你到现在还很纳闷,不知道我是谁吧?”
丹丹笑着坐到了大娘的身边:“知道,您肯定是一位好大娘。”
张大娘笑了:“丹丹真会说话。我告诉你,我家就离这里不远。”
丹丹高兴地:“真的啊!大娘,我这两天怎么没有见到您啊?”
张大娘:“前几天我去省城看我的女儿,今天下午刚刚回来。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听我孙女小娟说,村里来了个女大学生村官,我心里可高兴了。可又听她说你今天在村里受了委屈,受到了难为。我在家就一会儿也呆不住了,立马就赶了过来。因为你是来帮助咱们农民工作来的,我不能让你这样好的孩子心里受一点委屈。”
丹丹笑笑说:“大娘!也没有什么。万事开头难,可能是刚开始大家对我的身份和工作不大了解,也可能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以后慢慢就会好起来的。”
张大娘仔细端详着丹丹的脸说:“看你把眼睛都哭肿了,怪让人心疼的。”
丹丹用纸巾擦拭着眼睛,笑笑:“没事!都怪我的眼窝太浅。”
张大娘一边从她带来的提篮里拿出几包蛋糕饼干和几袋纸盒饮料,一边说:“丹丹啊!你晚上一定还没有吃饭,先吃点东西吧!明天你搬到我家里去住,一个女孩子家怎么能一个人住在这空荡荡的院子里呢?”
丹丹笑笑:“大娘!我不怕,我觉得住在这里挺好的。”
张大娘认真地:“那可不行,你住这里,大娘可是一点也不放心。你明天一定得搬到我家里去住。”
丹丹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大娘!这——?我?你——?”
张大娘爽朗地笑了:“对了!我光顾着和你说你的事儿,忘记介绍我自己了。”
丹丹也笑了。
张大娘:“我是村里的老党员。六五年入的党,当过十几年的妇女主任,后来还当过一年的村支书,后来年龄大了,身体又有病,才退了下来。但是,我的人虽然退下来了,可我的心还在党。平时里我看到村委他们几个人有什么不对,该说就说,该炮轰就炮轰,他们几个人都有点怕我。包括乡里的书记,有一次,我觉得他做的事情不大对头,也过去数落了他一顿呢!”
丹丹听了张大娘的话,脸上的表情开朗多了,她高兴地说:“大娘!那以后我的工作就依靠您来帮助我了。”
张大娘说:“这没有问题,早就听说你们大学生要下来,我一直就在盼望着你们啊!三十多年前,时兴知识青年下乡的时候,我们村里就来了十几个,我家里还住了两个女孩子呢!”
丹丹:“真的吗?”
张大娘点点头:“他们中有几个女青年还认了我做干娘呢!再后来,他们考大学的考大学,招工的招工,一个个都走了。开始两年还回来看望过我几次,后可能是因为他们成了家、立了业,工作忙了,就没有回来过。我真的很挂念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所以啊!我一听说村里来了一个大学生村官,心里头不知道有多高兴了!我就喜欢和你们这些有文化的年轻人在一起啊!”
丹丹高兴得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张大娘把她拿来的饮料打开,递给丹丹说:“孩子!先喝点饮料吧!把你饿瘦了,你妈看不到,可大娘看到了,也是一样的心疼啊!”
丹丹接过来深深的喝了一口,真诚地:“谢谢大娘了!”
张大娘满面笑容的说:“别再说客气话了,再吃点包子,我下午刚蒸的。”
张大娘拿出来她的包子。
丹丹接过大娘递过来的包子,激动的满眼泪花。
张大娘笑盈盈地:“吃吧吃吧!还热乎着呢!”
十三
第二天清早,建民家里,一家三口人正在吃早饭。张大娘在外面喊了一声:“建民!在家吗?”
没等建民回答她就直接走了进来。
建民和爱梅一见大娘进来,连忙起身相让。
建民问:“大婶,你什么时候回来了?”
张大娘一副生气的样子:“昨天下午。”
爱梅:“大婶,你这几天在郑州女儿家里过得还好吧?”
张大娘:“还好!”
建民知道大娘的火是冲着他来的,连忙笑笑:“大婶!你有什么事就说吧??我知道您老人家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张大娘说:“算是让你说对了,建民,我想问问你,你为什么让丹丹一个女孩子家住在村委会大院里?”
爱梅幸灾乐祸地笑着说:“你这回又得挨炮轰了!”
建民嚅喏着:“我,我原来也想过让她住到您家里,可是您当时不在家呀!”
张大娘又问:“那你昨天为什么不支持和配合她的工作?让她受那么大的委屈?”
建民仍然嚅喏着:“我昨天到县城去办了点事情。”
张大娘:“这都不是理由,我不在家,你就不会给我的侄媳妇儿和孙女说一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为什么非要昨天去办事,你不知道丹丹她是个女孩子,刚来这里,一点也不熟悉村里的情况吗?”
建民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张大娘接着说:“我看是你的思想有问题,你认为她干不成什么事情,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走,对吧?”
建民:“没,没有!”
张大娘:“你还死撑着不承认,我看你们几个村干部都是这种思想,等支书从东北回来,我也得批评批评他。”
支书低下头,不说话了。
张大娘:“你们这都是保守思想,是小农意识。就你们这几个人的初中文化水平和封建老脑瓜,还能带领咱们村里的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看这样下去咱们杨家庄再过一百年也还是这个老样子。”
爱梅在一旁笑着说:“该!该!”
亮亮也说:“奶奶说的对,我爸就是封建老脑瓜,上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就多看了一会儿动画片,他还踢了我一脚呢!”
亮亮的话一下子把大家都逗笑了。
支书笑着骂道:“你这个小王八犊子,我踢你一脚算什么?你还敢记我的仇?告我的状?”
亮亮:“奶奶,你看他这个封建老脑瓜又骂人了!”
几个人都笑了,把亮亮也给笑得莫名其妙。
十四
第二天上午,丹丹就搬到了张大娘家。
吃过中午饭,张大娘一边洗碗,一边对正在扫地的丹丹说:“丹丹啊!你以后去群众家里走访,什么也别带,特别是手里别拿那个纸啊笔什么的。”
丹丹有些奇怪的问:“为什么?”
张大娘笑笑:“你一拿出那些东西来,大家伙都以为你在搞什么调查呢?大家以前被一些事情给搞害怕了。”
丹丹恍然大悟:“噢!我明白了,我说昨天我到第一家的时候,开始还是好好的,后来我一拿出笔记本来做记录时,她们就变得紧张起来了呢?”
张大娘又和颜悦色地:“丹丹啊!大娘告诉你,你以后到了他们家,不要象客人一样在那里干坐着,看到他们干活,就帮他们一把,这样一下子就会把你和她们的距离拉近了。”
丹丹点点头:“噢!我明白了,就象当年的八路军一样。”
张大娘高兴地:“对!对!”
丹丹:“原来这么简单的事情还要用这么多的工作方法啊!大娘,你真的是我的好老师。”
张大娘说:“这都是过去咱们红军和八路军的老传统。你要知道,咱们这里过去是革命的老区啊!。”
丹丹点点头:“噢!我明白了!那我现在就去了。我今天一定要走访十家群众,半个月内争取把咱们村的群众家里全部走访一遍。”
张大娘满意地笑了:“好好!丹丹啊!从你的身上,我也看到了当年老红军、老八路的影子,也看到了当年咱们村那些老知青的影子。”
丹丹:“那些革命老前辈都是我一直崇拜的对象,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
张大娘:“哎!这就对了!”
丹丹:“大娘!那我走了,我今天一定照着你的话去做。”
张大娘:“哎!记着晚上不要在别人家里吃饭啊!我做好饭等着你呢?”
丹丹答应着走出了门。
十五
建民家里。
建民撂下饭碗就走。爱梅问他:“你干什么去?”
建民说:“我到村委会的大喇叭给丹丹吆喝几声去,告诉大家说,丹丹是我们自己村里的人,是来给大家服务的。她去谁家走访,大家谁都不要藏着掖着了,有什么就说什么。”
爱梅:“这就对了。”
十六
丹丹来到香菊家的门口,香菊热情地把她让进了屋里。
让丹丹坐定后,香菊给她倒了一碗水,放到她面前,充满歉意地:“丹丹!对不起啊!上次,我们还以为你是来我们村里调查什么情况的,没敢给你说实话。”
丹丹也笑着说:“香菊,不怪你们的。都怪我又是拿笔拿本子记录,又是一本正经的发问,把自己弄得象一个大记者似的,把你们都给吓着了。”
两个人都笑了起来。
丹丹问:“大娘和孩子们呢?”
香菊说:“我婆婆到地里去干活,孩子们到学校上学去了。”
丹丹问:“香菊!那天,你说的你们只有三亩地,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呢?”
香菊把手里的家务活干完,就搬了个凳子坐在丹丹的对面:“当然可以了,是这么回事,我们村里的地是十多年以前调整的,那时候我还没有嫁过来,只有我丈夫和我婆婆他们两个人的土地,所以一共是三亩地。可我们结了婚以后,又添了这两张嘴,两口人就变成五口人了。而五口人靠两个人的三亩地是根本生活不下去的,他爸爸只好出去打工,不然的话连饭都吃不饱。”
丹丹又问:“别的村里也有这种情况吗?”
香菊说:“有,都是十几年了。农村的人口变化这么大?有的村的情况还比我们这里还要严重呢!”
这时,村里的大喇叭响了,传出建民那瓮声瓮气的声音:“大家注意了!我给大家说一件事情。我们村新来了一个女大学生村官,名字叫丹丹,她现在就已经算是咱们村里的人了,绝对不是上面派下来的记者来我们村调查什么问题的。大家心里有什么话就尽管对她说,她在我们村最少要呆三年。请大家一定把丹丹当成自己人。我向大家保证:出了问题我负责。”
香菊说:“丹丹,瞧!建民都你打保票了。”
丹丹笑笑:“时间长了,我们就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
香菊:“昨天真的是误会你了。”
丹丹:“也怪我自己,本来是一棵小草,却把自己当成一棵大葱了,”
香菊和丹丹都笑了起来。
丹丹先止住了笑:“我们接着谈吧!大家都是要结婚生子的,应该都是一样的情况吧?”
香菊摇摇头说:“那可是不一样,因为有生就有死、有娶就有嫁。有一部分人家就因为去世和出嫁的人多,而种的地多起来。”
丹丹:“你能举个例子吗?”
香菊:“能,但我不能说他家的名字,让他家知道了肯定要记我的仇。”
丹丹:“行!你说吧!这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不能责怪任何人。”
香菊:“就说前街的我五叔吧!他家里十年前是个大人户,他的父亲、母亲、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加上他们两口子,一共是七口人。可是现在却只剩下了他自己一个。却还种着十亩多地。”
丹丹:“那些人呢?”
香菊:“他的父亲和母亲在几年前就相继去世,他的两个女儿也在几年前先后出嫁,一个儿子上了大学以后,如今在城市里工作。他的老伴也在前年遇到车祸被撞死了。所以他一个人种着七个人的地。”
丹丹:“他一个人种的过来吗?”
香菊:“他都快六十岁了,哪里能种得过来?有五亩地包租给了别人,三亩地卖土卖了几千块钱,挖了个大深坑,影响到别人不能用机械耕种。虽然别人对他意见很大,可是谁也没有办法。还有二亩地他种上了几十棵树,也影响别人的正常耕种。机械根本用不上。”
丹丹:“那村委会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香菊:“前几年,听说他们想把村里的土地要调整一下,但是听说那些土地多的人不愿意,准备去上面告状,他们也就不敢调整了。”
丹丹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们过去光知道稳定了土地就稳定了人心,没有想到现在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党中央一直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当初有关部门制定这些政策的时候,想法和初衷都是好的,是对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变化,我们的政策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香菊:“还是你们大学生有学问,把问题分析得这么透彻。我们老百姓也知道这个理儿,可就是说不出来。”
丹丹说:“就是没有学问,这个道理也是一想就明白的。我明天去乡政府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向路书记汇报一下。”
香菊有些惊慌的:“丹丹,你可千万不要说是我说的啊!要让那些地多的人们知道了,不恨死我才怪呢!”
丹丹笑笑:“香菊,我怎么会说你呢!再说这都是客观事实,是我们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突出的。”
十七
走出了香菊家的大门,丹丹与香菊告别。香菊说:“我说让你在家里吃饭吧,你非要走?”
丹丹:“下次吧!下次我一定在你家里吃饭。”
十八
丹丹又来到了赵奶奶家的门前。
赵奶奶依然坐在院门的前面。她看见丹丹朝着她走去,连忙站起身来,她抢先一步走上前,紧紧握着丹丹的手歉疚地说:“孩子啊!那天让你受委屈了,你好心好意来看我,来和我说话,我却怠慢了你。给你吃了个闭门羹。”
丹丹笑笑:“大娘,这没什么。一回生、两回熟嘛!”
赵奶奶:“到家里坐会儿吧?”
丹丹说:“就在这门口聊会儿吧,外面亮堂。”
赵奶奶随着说道:“对,对,外面亮堂。”
她和丹丹一起坐在门口的凳子上说起话来。
丹丹:“大娘,怎么总是你一个人在家呀?”
赵奶奶:“儿子、儿媳妇都到广东开饭店去了。孙子在县城里上高中,每到星期六星期天回来看看我,帮我干点活儿。”
丹丹:“哦!是这样的,那你一个人呆在家里不闷得慌吗?”
赵奶奶笑笑:“说闷也不闷,有这么多街里乡亲的,想去谁家坐会就坐会儿。就是坐在这门口也时不时的有人和我说话呢!”
丹丹笑着说:“我说怎么你总是坐在这大门口呢?”
赵奶奶又说:“不过,这说不闷也闷,一到做饭和睡觉的时候,总觉得一个人孤零零的,没有亲人在一起,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
丹丹:“那大爷他——?”
赵奶奶说:“他早就走了。”
丹丹:“走了?去哪里了?也去打工了吗?”
丹丹的话一下子把赵奶奶给逗乐了,她用手指擦着眼角溢出来的泪花说:“你们城里人啊!不懂得咱们农村老百姓的老土语,我们农村人说走了就是说死了。”
丹丹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大娘!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我的话让您难受了吧?”
赵奶奶笑笑:“这有什么呢?他已经死了十几年了。骨头恐怕早就沤成灰儿了。”
丹丹:“大娘!你的儿子儿媳为什么不在家里搞点别的事情呢?比如养鸡养猪什么的,一家人整年不在一起,也总归不是个办法啊!”
赵奶奶说:“是啊!我们过去也这样想过。可是我们的地太少。四口人只有两口人的地。打的粮食都不够吃,还哪里有土地去干别的事情呢?”
丹丹:“为什么只有两口人的地呢?”
赵奶奶:“当初分地的时候,我孩子他爹已经不在了,只有我和儿子两个人的地。后来娶了媳妇、生了孩子。村里头这十几年也没有调过地,所以他们只好去打工。”
丹丹:“原来你们家也是这种情况啊!他们两个人在外面一年能挣多少钱呢?”
赵奶奶:“前两年多一些,一年能挣两三万,这两年生意不好做,竞争的厉害,一年只能挣一两万块。”
丹丹:“那要比在家里好一点儿。”
赵奶奶:“闺女啊!现在的钱不算个钱啊!挣的钱要攒着盖房子,以后供孙子上学娶媳妇也要用钱。还有我们越来越老了,身体上的毛病越来越多。一旦有了大病,一花就是好几万。我们村的老杨家就是例子,本来过的好好的,可是他的一场大病,不但人也没了,还让他家塌了个大窟窿。”
丹丹:“现在不是有了合作医疗了吗?”
赵奶奶:“有了合作医疗是好,给咱们们老百姓省了不少的钱,解决了一般的看病,可得了大病也还是不行。”
丹丹缓缓的说:“现在中央也正在考虑这个问题,准备进行医疗改革,建立大病防治机制。准备在几年内解决这个问题呢!”
赵奶奶高兴地:“那好!咱们老百姓就有了盼头了。”
丹丹站起身来,说:“大娘,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今天咱们就谈到这里吧!我改天再来和你说话。”
赵奶奶也站起身来:“好好!我知道你刚来,工作忙,也就不留你在我家吃饭了,以后我给你包饺子吃。”
丹丹高兴的说:“好!我一定来。”
十九
中午时分,张大娘家里。
张大娘正在那里包饺子,一脸喜气洋洋的丹丹回来了。
张大娘看见她回来,笑着问她:“丹丹,在村里走访了半天,累了吧!快点洗洗吧?”
丹丹用水瓢从水缸里舀了半盆水,一边洗脸一边说:“大娘!我一点也不累,就是有点热。”
张大娘:“今天走访的情况怎么样?”
丹丹一边洗脸一边说:“今天的收获太大了!长了很多的见识。”
张大娘:“是吗?”
丹丹:“乡亲们今天对我的态度太热情了,有好几家人都非要留我在他们家里吃饭,我好容易才脱身回来。”
张大娘笑着说:“咱们老百姓啊!只要认准了你是自己人,就会用非常热情的态度来接待你,他们太好吃的东西没有,普通的饭菜还是管饱的。”
丹丹洗完了脸,挽起袖子就要动手包饺子。
张大娘说:“你在家里也会做饭吗?”
丹丹说:“会!从我懂事起,我爸管我管的可严了,什么都让我学。当时我心里对他意见挺大的,后来我打了以后才知道,他这都是为了我好。现在一般的家务活我都拿得起放得下,就是做的不太好。”
丹丹很快地包着饺子。
张大娘:“丹丹,你包的饺子还挺好看嘛!”
丹丹笑笑:“这是我妈教我的,她的手最巧了。可惜我没有时间把她的本事全部学到手。”
张大娘:“现在社会发展了,你们年轻人还学那么多家务事干什么?多学点文化多干点大事情才算真本事呢!”
丹丹:“还干大事情呢!大娘,不是你来帮我,在咱们村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工作了。说实话,那一天的晚上,我真的有点后悔来农村,那个时候我对自己真有点儿绝望了。”
张大娘:“年轻人受点磨难也好,这点困难也算不了什么?其实没有我,你的工作也照样能开展。这人哪!越多受点难为,就越能长见识,越能长本事。”
丹丹:“是啊!大娘,我今天才深刻的感觉到:书本上的东西和生活中的东西是不大一样的,有些甚至是两码事。”
张大娘:“过去毛主席常说让我们干部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现在的中央也经常这样强调。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真理,是我们共产党的传家宝。什么工作都不能脱离了群众,任何人脱离了群众谁都会犯错误。”
丹丹:“大娘!你的理论水平也真够高的。”
张大娘:“我读过几年书,也当过十几年村干部,过去那些年还上过几天文化培训班。这些年来我虽然不当干部了,但我仍然喜欢关心国家的事情,还喜欢看新闻联播。什么事情好,什么事情不好,我还是能分辨出来的。”
丹丹:“那我以后,就更要拜大娘您为老师了。”
张大娘笑笑:“我这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老太婆,怎么能当你这个大学生的老师呢?”
丹丹说:“大娘你可不能这样说啊!我记得有一本书上有这样的话:所谓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社会生活中的知识。特别是在社会科学这方面,书本知识只有和实际生活中的知识结合到一起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不然这些知识是连半点用处也没有的。”
张大娘笑着道:“丹丹的文化真不低啊!大娘听着也长学问了。”
丹丹笑了:“我这是从书上学来的,又在你这里班门弄斧。”
张大娘:“一听你们年轻人说这些文诌诌的话,大娘就心里舒坦,还是有学问好啊!”
她们说话间,饺子已经包好了。丹丹站起来说:“娟娟什么时候回来?”
张大娘抬头看了看墙上的表说:“快了!咱们现在就下吧,等饺子下熟了,娟娟也就放学回来了。”
丹丹说:“那我下午去咱们的地里拔草吧?”
张大娘:“别,别介,你刚来,还是到各家各户去转一转吧,把情况摸透了,以后才好工作。丹丹啊!我建议你先把了解情况的重点放到那些五保户、困难户、老党员、老烈属们的家里,他们是最需要帮助的人。你把他们的情况了解清楚了,对我们村子的情况就基本上清楚了。”
丹丹:“哎!大娘,我记住了。”
这时,娟娟放学回来了,她有礼貌的说:“奶奶好!姑姑好!”
丹丹:“娟娟!你真懂礼貌。”
张大娘笑笑:“她爸和她妈都整年在外面打工,主要是我管教,所以我管教的比较严一些。这孩子天性好!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很懂事了,学习上的事情都是一点就透。她的成绩在班里总是第一,一点也不让我们操心。”
丹丹把娟娟揽在怀里:“娟娟长大了一定会有大本事的。”
娟娟说:“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个象姑姑这样的好人。”
丹丹说:“你以后一定会比我强。”
张大娘已经把饺子下熟了。她说:“娟娟,快把桌子收拾一下,准备吃饭。”
丹丹赶快走过去端饭:“大娘!让我来。”
二十
晚上,丹丹正坐在桌子前面看书,电话铃响,丹丹拿起来一看就笑了起来,她马上接听:“哦!燕燕啊!呵呵!不好意思,又忘了给你打电话了!呵呵!节省电话费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原因。我不是告诉你了吗?前几天是因为心里太乱,这几天是因为工作太忙。包括我妈和大伟的电话都是他们打给我的,不信你打电话问问他们。不信?不信拉倒!呵呵!你那里还好吧?你们村里的条件那么好,我都快羡慕死你了。什么?明天是什么日子?——什么也不是。是星期五,星期五又怎么了?对了!是乡政府给我们开例会的日子,我早就把这茬给忘了。好!明天我们两个人一起去。你几点钟过来?九点?好!我在我们村里等你。有什么话我们明天见面再说吧,别浪费你的电话费了。拜拜!”
二十一
通往乡政府的公路上,丹丹和燕燕一起骑着自行车朝着前面驶去。两个人一边走一边眉飞色舞地交着谈,特别是燕燕,一边说话一边还时不时的手舞足蹈起来。
丹丹:“燕燕!怎么样?已经适应农村的生活了吧!我就知道,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燕燕:“丹丹!你当初说得非常对,这几天来,我也从中悟出了三点哲理。第一,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有着很大的差别。第二,从表面得来的东西和生活深层次的东西也是大不相同。第三,从上面看到的东西和从下面看到的东西更是不一样。”
丹丹笑笑:“我们计算机系的大学生几天功夫就变成了理论家了。”
燕燕也笑了:“这是我的亲身体会。”
丹丹:“你还有什么体会?都说来听听?”
燕燕:“也没什么了,主要是我到农村的几天以来,和村里的农民接触以后,觉得我们城市里各阶层的人们对当今的内存和农民缺乏起码的了解。他们都应该到农村来住上一段时间,实地调查一下当代农村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找到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办法。”
丹丹:“我也有同感,今天如果路书记给我们发言的机会,我们就把自己的这些想法说出来给他听。”
燕燕笑了:“咱们别光顾着说工作了,谈谈个人生活吧!丹丹,说说你的大伟吧!每天他给你打几次电话?让妹妹饱一下耳福。”
丹丹笑笑:“没有那么多,也就是早上晚上各一次,他说现在办公室的事情特忙。”
燕燕:“都说些什么呢?能不能略微透露一二?”
丹丹:“全都告诉你也没有什么?不就是那几句话?吃过了没有?要注意安全,要注意身体。都是老一套。都让人听得耳朵生茧了。”
燕燕:“骗人?真正的私密话你是永远不会告诉我的?”
丹丹笑:“呵呵!那是当然。”
燕燕:“本来我想把我的秘密告诉你呢?”
丹丹:“燕燕!你也开始触电了?是谁?”
燕燕:“无可奉告!”
丹丹:“你不说我也能猜个差不多?是牛壮壮?”
燕燕撇了她一眼:“瞎说,我才看不上他呢?他的为人和体形一样大大咧咧的,感情一点也不细腻,性格也一点不温柔。”
丹丹笑笑:“你不要把人家说得一无是处。我看他的有点很多呢?你没有发现?大学毕业以后的他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他说起话来很有幽默感,这是一个好男人最重要的特质。大伟在这方面就有点欠缺。我觉得你们两个人在许多方面都属于互补。”
燕燕:“我才不跟他互补呢?”
丹丹继续说:“比如,他的体格健壮,而你身材苗条;他性格开朗直爽,你性格细腻;还有——”
燕燕:“哼哼!我才不要和他互补呢?我就是打一辈子光棍,也不找他这样的人。”
丹丹笑笑:“女孩子啊!都是嘴硬。”
骑在后面的燕燕突然叫了起来:“丹丹,快停下来!我的车链子好像掉了?”
丹丹连忙下来把车停住,到燕燕车前看了一下:“还真是的,这种有链盒的车子还非常不好弄。”
燕燕看看表,有点着急:“快到点了!那怎么办呢?我们第一次开会就迟到,会给路书记留下不好印象的。”
丹丹往前看了一下,眼睛一亮说:“你看,前面正好有个修车子的。”
燕燕抬头一看,也高兴起来:“还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二十二
两个人站在修车人旁边,看着那位五十多岁的修车师傅在那里忙乎。
那位师傅把链盒打开后看了一下说:“不好意思,这种链扣我昨天用完了,今天该去进货了,我还没有来得及去呢!”
燕燕:“那怎么办呢?师傅!你能不能想想别的办法啊?”
修车师傅说:“现在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等中午有人去乡里时,我让他带几个过来。”
燕燕着急地对丹丹说:“那怎么办啊?”
丹丹想了一下:“这样吧!咱们把你的自行车放在这里让师傅慢慢修,你坐我的车子走,咱们下午回来再取。”
燕燕高兴了:“那也好!只是要劳累你老人家了。你那么胖我这么瘦,我可带不动你。”
丹丹答应:“好吧!算我今天倒霉。”
燕燕又向修车的师傅说:“师傅!我们下午四点钟左右来取车,能修好吗?”
修车师傅:“完全没有问题,你们就放心吧。”
丹丹说:“燕燕,我们快走吧!”
燕燕看了看丹丹的自行车:“你的车子这么小?”
丹丹:“谁知道你的车子半路上会出毛病啊!要知道的话,我借一辆大一点的。”
丹丹一边说一边骑上车,带着燕燕往前驶去,只是速度比刚才慢多了。
这时,后面的摩托车和电动车一辆又一辆超过了她们。
燕燕羡慕地说:“丹丹啊!我们要是能碰上个熟人能载我一程就好了。”
丹丹说:“做梦吧?这又不是在我们家乡。”
这时,一辆已经开过去的摩托车在她们前面停了下来,那人把脑袋上的头盔取下来微笑着望着她们。
丹丹抬眼一看是牛壮壮,马上就高兴起来。
丹丹兴奋地:“燕燕,真让你说着了!我们的及时雨来了!”
坐在后面的燕燕没有看到牛壮壮,她不解地:“什么及时雨?”
壮壮在前面说话了:“两位美女,这么远的路,你们两个人怎么骑着一辆自行车呢?”
此时,燕燕也从后面下来了。
丹丹:“本来是两辆,燕燕的那辆车链子坏了,我们只好凑合着骑一辆车了。”
壮壮:“要不要搭乘我的车,咱们免费!”
丹丹笑了:“当然要。”
她扭脸对燕燕说:“燕燕,你乘壮壮的车走吧!不然我们会迟到的。”
燕燕的脸上微微有些红,她对丹丹说:“要不你搭车走,让我骑自行车过去。”
丹丹又笑笑:“还不都一样,快点吧!不然我们都会迟到的。”
燕燕走到壮壮车旁:“那好,我们走吧!”
壮壮戴上头盔,朝丹丹招了招手。
丹丹一语双关地:“燕燕,你可一定要把握好啊!
燕燕的脸又红了。
壮壮回答:“丹丹你放心,我会把她安全带到乡政府的。”
燕燕也说:“丹丹,你不要着急,我到乡里给路书记说一声,你就是晚到几分钟也没事的。”
壮壮低声对燕燕说了声:“你把稳了。”
摩托车渐渐远去了。
二十三
(无声画面)上午,乡政府办公室里,路书记坐在台上听大学生村官们汇报工作。
大学生村官们一个接一个的发言,路书记时而点头,时而用笔记录着。
二十四
下午,仍然是乡政府办公室,路书记正在对大家讲话。
路书记:“同学们,你们上午的发言我都认真听了,说得都非常好。大家都不愧是从大学校园里出来的,说起话来有条有理,而且观察问题比较细致。这使我感到非常高兴,你们是一支有思想、有文化的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将来改变农村面貌的重任就要落到你们的身上,你们一定会比我们干得好。”
大家鼓掌。
路书记:“但是,你们毕竟是刚从学校里出来,对这个复杂纷纭的社会了解得还不是十分深刻,当代的农村社会中,是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来研究和化解。你们今天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就是其中一部分,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解决这些横在我们面前的障碍。我今天中午考虑了一下,我个人认为:你们在以后的具体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大家都纷纷地拿出自己的笔和笔记本,开始记录着.
路书记:“第一点,就是大家对农村问题的解决不能操之过急,因为许多事情都不会象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国有国情、县有县情、乡有乡情、村有村情,每一个地方和每一个地方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吃透了村里的情况以后,有很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耐心,光凭一时之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有着几千年的封建阶级统治时期,政治和文化方面都不可避免地打着封建思想的烙印。所以,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开动脑筋,多想一想,怎样才能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来解决问题。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年轻气盛,有了几次教训,吃了几次亏,才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也算是我的经验之谈。希望大家谨记。”
大家都全神贯注地记录着。
路书记拿起面前的杯子喝了一口水又继续说:“第二点,简单点说:你们要经常保持四个交流:第一要与我们多交流;第二要与村干部多交流;第三要与村里的群众多交流;第四你们大学生村官之间要多交流。为什么要经常保持这四个交流呢?我现在来给大家具体的讲一讲:”
大家都在埋头记笔记。
路书记:“第一,与我们保持经常的交流;就能及时的、准确的了解中央下达的各项农村政策,其次我们这些人有着多年执行中央和上级领导政策的经验,能使你们少走弯路。第二,与村干部保持经常的交流,他们土生土长,有几十年的生活经历,有很多工作经验,你们能从他们的身上学到最适应当前农村情况的、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工作方法。第三,要经常与群众交流,这一条是最重要的。”
丹丹问:“为什么这一条最重要呢?”
路书记用欣赏的目光望了她一眼,继续说:“因为党中央最需要了解的是什么呢?是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状况和群众最迫切的思想愿望,因为中央是以此来制定推进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的依据。如果群众的呼声不能及时地反映到我们的领导机关,我们所制定的政策就可能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使党的信誉遭到损害,使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失。所以,你们生活在农村的最基层,反映人民的呼声也是你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家都仍然在埋头快速地记着。
“最后一点,是你们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你们是同龄人,一起受了几年的高等教育,又一起来到农村,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基本是相同的,在工作中遇到的苦难和产生的思想变化也是基本一样。所以你们需要经常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你们进步的更快一些。”
路书记说到这里,喝了一口水又问:“这就是我今天给你们重点讲解的内容。”
壮壮站起来说:“路书记,你说的这些话都非常有道理,非常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
燕燕也站起来说:“对!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大家都赞同地笑了起来。
路书记也笑了:“燕燕,你太抬举我了。胜读十年书不敢当,顶多胜读几页书。其实我也很喜欢和你们在一起,因为从你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一股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有许多方面,我也应该向你们学习。和你们在一起,我也觉得我年轻了许多。”
大家又笑了起来。
这时,突然整个房间都晃动了起来,壮壮反应最快,他喊道:“可能地震了,大家快跑!”
外面也有人同时喊道:“地震了!地震了!”
路书记也赶忙站起来,朝大家喊道:“大家都快往外跑!”
十几个人都迅速地向外面跑去,路书记走在最后面。
二十五
乡政府的大院子里,站满了从大楼各房间跑出来的人们。大家都在议论纷纷,猜测着到底是什么地方发生了大地震。
路书记和十几个大学生们一直站在一起,他们也在议论着。
过了好大一会儿,见没有新的地震迹象,路书记对大家说:“我看我们这里不会再有什么地震了,我们的会议也就此结束吧!大家现在立刻就回去,虽然我们这里的地震强度不大,但是对于村里那些土坯房和危房也可能有危险。希望大家回去和村干部一道把村里的危房都普查一遍。把造成损失的大小和户数认真统计一下,然后报上来,我们将安排民政所给于适当的救济。”
壮壮:“好,那我们回去吧!”
大家开始准备回去。
路书记:“对了!还有,根据我们的感觉,这次地震的震级肯定不小,只是暂时还不知道震中在什么位置?大家也要做好动员群众支援灾区进行捐款活动的准备。你们就等政府的通知吧!”
二十六
乡政府的大门口,十几个大学生村官纷纷推着自己的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向外面走去。
燕燕走在丹丹旁边,丹丹笑着对她说:“你还是搭乘壮壮的摩托车回去吧!”
燕燕难为情地:“有点不好意思。”
丹丹指着前面说:“快去吧!你看!人家在前面等着你呢?”
燕燕抬头一看,牛壮壮还真的在那里等着她呢!
燕燕的脸红了一下,还是朝着壮壮那边一边走一边说:“丹丹,我在修车师傅那里等你啊!”
丹丹笑着朝她招了招手,骑上自行车向前走了。
二十七
村委会办公室。
丹丹和建民正在里面摆弄扩音机。
建民:“前些天使用还好好的,怎么现在又没有声音了?这个扩音机也光跟我们劳动人民做对”。
建民使劲儿拍打了机器几下,又拿起话筒:“喂!喂喂喂!喂喂!”
声音从外面传了下来。
丹丹兴奋地:“好了!建民哥,通了!”
建民高兴地说:“这家伙和我的儿子一样,欠揍!”
丹丹说:“建民哥!今天你来播音吧,你的嗓门大,村里村外都能听到。”
建民笑笑:“你可不要让我丢人了,我的声音比老六家的驴叫得还难听。播音这个工作以后非你莫属。自从你来了以后,村里的人都说:咱们的大学生村官播音的声音最好听,又是普通话,咿咿呀呀的!比那些歌星唱歌得还要好听呢!”
丹丹笑:“你又是逗我玩儿吧?”
建民:“真的!你就别谦虚了。谦虚使人后悔,骄傲使人进步。”
丹丹笑笑:“也没有那么厉害吧!那我就当仁不让了,你就干那些出力活吧!你把募捐箱和桌子摆出来,并负责登记工作。”
建民:“你就只管放心好了,我的嗓门虽然没有驴叫的好听,但做后勤保障工作还是有一套的,这些事情全由我负责。老袁和会计又去县城打工了,虽然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也要坚决把这项工作圆满完成。”
丹丹坐在桌子后面开始播音:“亲爱的父老乡亲们!”
二十八
丹丹的声音在村子的整个上空回响着: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大家知道,在几天前的四川大地震中,灾区人民遭遇了巨大的灾难,山崩地裂、房屋倒塌。迄今为止,七万多人死亡,几十万人受伤,几百万人无家可归。在这些日子里,全国各界各族人民群众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纷纷捐款捐物,表达了自己的一份爱心。今天,我们响应上级政府的号召,也在村委会设立了募捐箱。希望大家也都能尽自己所能,为灾区人民献出自己的爱心。我们这次捐款的口号是:‘一方有难,十二能支援;全凭自愿,不分多少;支援灾区,奉献爱心。’捐款地点就设立在村委会大院,请愿意为灾区人民献爱心者请到这里来,谢谢大家了!”
在丹丹播音的时候,开始,村子里的许多人都放下了手里的活计,在那里侧耳聆听着。继而,大家陆陆续续的朝村委会大院走来。
二十九
首先来到的是一位老大爷,他是村里的老支书,大家都叫他振义爷。在一个年轻人的搀扶下,他颤巍巍的拄着拐棍进了门,建民急忙去迎接他,说:“振义爷!你来这么早?”
振义爷说:“我早几天就想为四川灾区做点贡献了,一听到广播响,我就让我孙子扶着我到这里来了。这次大地震,四川灾区的人民可遭了大罪了,我这个老党员年纪大了,做不了别的事情,就在这个事情上带个头吧!我捐五十块。”
建民帮他把钱放进捐款箱里,然后在登记本一笔一划地写上“振义爷,五十元。”
振义爷在那个年轻人的搀扶下离开了。
随后,有更多的村民涌了进来,向桌子前面走去,——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我捐二十!”
“我捐五十!”
“我捐三十!”
“我捐六十六!取个吉利数,让灾区人民以后的生活能六六二胜。”
建民忙不迭的开始在本子上登记着:“大家把名字报一下啊!还要登记入册呢!”
有的村民说:“捐献爱心嘛!还登记个啥?”
建民说:“这是个凭据,要把大家的一片爱心都记录下来。”
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奶奶也挤上前来,她拿着一张发皱的五元钱票说:“建民啊!我只捐五块钱,不知道少不少?”
建民抬头一看,说:“不少不少,你就是捐一毛钱也不少。老春奶,你整天靠拣破烂为生,生活那么困难?就不要捐了吧?”
老春奶说:“建民啊!要是不嫌少,你就收下,我再困难也没有那些灾区群众困难。五块钱捐给他们,他们也可以买几瓶水喝。我不捐这钱,心里会不舒服,睡觉也不会安生的。”
建民:“老春奶,谢谢您了!老春奶,你这个月的低保丹丹送给您了吗?”
老春奶:“送给我了,还是咱们共产党好啊!”
建民:“您慢走啊!我就不送您了.。”
老春奶向外走去。
村民们还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进来捐款,建民有些招架不住了,他朝里面喊道:“丹丹,别广播了!大家都知道了,你快出来帮助我登记吧!我都忙不过来了!”
丹丹从里面走了出来,一看这么多人,脸上浮现出惊喜的表情:“呀!大家都来了啊!”
一个村民说:“丹丹,你负责登记吧!建民的字写的又慢又难看,和屎壳郎爬的差不多。”
建民一听马上转身把笔交给丹丹:“给!还是你来写吧!我早就想让贤了。”
丹丹飞快地为大家登记着名字:
“杨大民,五十。”“赵小军,三十。”“赵学宝,二十。”“杨东林,七十。”
一个叫十二能的人问他:“东林!你怎么不当不正的捐了七十呢?”
那个叫杨东林的农民回答说:“十二能啊!我们家七口人,每人捐十块,不就是七十嘛!”
十二能讪讪地:“有道理!有道理!”
他赶忙抽身走了。
东林说:“十二能他家有八口人,这些年又挣了不少钱。刚才只捐了二十块钱,真不愧是真正的‘琉璃公鸡’。”
众人笑。
建民说:“你可不要这样说啊!捐多捐少都全凭自愿,也是人家的一片爱心啊!”
东林说:“说是那样说。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是穷人,捐一块钱也不算少。如果是家里比较富裕却也捐那三十二十的,就是捐了也没人说他好。你没有看到电视上说:深圳有个叫王石的大老板,捐了二百万还被网友们追着骂呢?老百姓的心里可是有杆秤呢?谁好谁坏老百姓的心里头清楚着呢?”
丹丹笑笑:“大叔,你说得有道理。不过今天是自愿捐款,咱们别在这里说好吗?”
东林听她一这样说,脸有些红了:“对!对!”
丹丹从兜里掏出一百元钱放到捐款箱里,说:“我也算一份。”
建民急忙说:“丹丹,你的工资还没有发呢?少捐点吧?”
丹丹笑笑:“要是发了,我捐得更多,只剩这么点了。”
建民:“那你也快记上。”
退休教师凌老师说:“看人家大学生的水平!真不愧是当村官的,把自己家人给的伙食费都捐出来了。咱们还有什么好说的,来,我再捐三十。”
东林说:“就是就是,我也再捐二十。”
张大娘、香菊、赵奶奶等也都来捐款了,场面非凡令人感动。
这时候,一个稚嫩的声音从下面传来:“丹丹阿姨!我也要捐款!”
丹丹朝下面一看,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用两只小手端着一个存钱罐站在桌子下面。丹丹连忙走到她面前:“是巧玲啊!你也要捐款啊!是谁陪你过来的啊?”
巧玲指着站在一旁的妈妈说:“是妈妈!”
丹丹朝着巧玲的妈妈点头示意,然后又问:“我把存钱罐里的钱都捐出来。”
丹丹:“噢!你捐那么多啊!有十几块吧?”
巧玲:“我在家里刚数过了,二十六块三毛钱。”
丹丹:“哦!捐这么多?”
她向巧玲妈投去询问的目光,巧玲妈点点头。
丹丹就对巧玲说:“好!阿姨就替灾区的小朋友谢谢你了”
丹丹抱起巧玲,让她把存钱罐里的钱都倒进了捐款箱。巧玲倒完后又摇了摇,听到里面还有一枚硬币的声音,就又晃了几晃,把那枚硬币也倒进捐款箱。
在场的人都赞叹不已,有的说:“看!人家张丽到底是当教师的,多会教育孩子”
有的说:“这小孩子说的话让有的大人都感到脸红。”
丹丹对走向妈妈的巧玲说:“巧玲再见!以后阿姨会送给你一个礼物的。”
巧玲向丹丹招招手:“谢谢阿姨!”
面对这么好的群众,丹丹的眼睛有些模糊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