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通胀的脚步近了
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今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9.46万亿元,同比增长29.74%;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4.63%,增幅创下历史新高。
通胀的脚步近了
2010年货币政策将真正回归"适度",但流动性依然充裕
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今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9.46万亿元,同比增长29.74%;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4.63%,增幅创下历史新高。我们认为,M1高增长有两个原因:第一,活期存款被释放,资金活期化倾向加速,微观经济的活力不断增强。11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2%,表明经济复苏逐步从外力拉动转向内生推动。第二,去年基数较低。M1的大量增加也契合了近来股市、房地产市场活跃,投资交易量明显上升的状况。受股市等资产价格向好影响,更多广义货币供应量中的储蓄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从而推升M1同比增幅。专家据此认为,短期内M1将增加,并且与M2的喇叭口加大的趋势还将继续。
M1、M2及同比增速
11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2.16万亿元,同比增长34.74%;1-11月本外币各项贷款增加10.12万亿元,同比多增5.86万亿元;当月本外币各项贷款增加4075亿元。2009年3月以来,新增外汇贷款相对新增人民币贷款快速增加,外汇贷款带来的流动性增加占整个流动性的比例不断提升。
新增人民币和外汇贷款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79%,增幅比上年末高15.0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40个百分点;1-11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21万亿元,同比多增5.06万亿元。我们预计,12月信贷仍会控制在2500亿-3500亿之间,全年信贷在9.5万亿左右。
人民币贷款余额及同比增速
当前形势下,货币政策紧缩是很多人比较担心的。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这就预示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暂时不会"退出",信贷的增速将有所控制。这"四性"勾勒出了明年货币政策的轮廓。"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大方向不变,"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则表明明年货币政策将在保持基本取向的前提下,因势、实时、灵活地调整力度和节奏。"四性"的提法说明,货币当局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动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传统工具,而主要通过信贷政策的动态调整来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认为,2010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会继续保持宽松,而下半年随着经济复苏态势的逐渐明朗而开始走向"适度",总的来说,全年总的新增贷款回复正常,保持18%-19%的年增长率,也就是说2010年的新增贷款大概在8万亿左右。
我们认为,明年在宽松基调不变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必将出现微调甚至局部收紧,关键问题是退出的时间和方式的选择。对于货币政策的退出方式,大概有两种:第一种是控制新增信贷,而控制信贷又包括信贷总量控制和信贷方向调整两个方面。在"总量"方面,明年的新增贷款增速会回归正常,按19%的往年平均年率增长计算将达到8万亿左右,加上今年年底已发放但未用完的贷款,估计明年的实际总数在9.5万亿左右。而在"方向"方面,明年的新增贷款将加大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第二种是公开市场操作回收多余的流动性。我们认为,明年中国的经济相对其他国家将会表现得更为优异,因此外资流入会进一步加大,导致市场的流动性泛滥。若公开市场操作难以回收多余的流动性,届时央行或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另外,如果资产价格不断升高以及通胀预期不断加强,或将出现加息,加息时间不会早于明年第三季度。我们认为,明年货币政策的总体形势是前高后稳,上半年仍保持较快扩张,在确保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前提下,下半年开始逐步收紧。
综合央行历次加息的经济环境和现在全球经济环境来看,央行加息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GDP增长回升至9%以上;已经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或者发生实质性通胀;排除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且主要发达经济体已经明确公布"退出路线图"。
针对第一点,我们认为,2010年中国GDP增速将回升至9%以上。明年各项刺激消费的政策将使中国的黄金消费年提早到来,从而对冲政府主导的投资带来的波动。另外,美国、欧元区的经济大体上已经企稳,这将有利于我们的出口复苏。
针对第二点,我们认为,2010年中国发生通胀的可能性较大,主要原因是过于泛滥的流动性将促使通胀预期自我实现。另外,随着中央对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工业品的供求更趋于均衡,最终必将导致工业品价格小幅上涨。工业品价格上涨在整体经济转好的前提下会较快地传导到消费产品价格上,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针对第三点,我们认为,当前发达经济体面临的"退出"问题基本类似于"囚徒困境",博弈结果是最优均衡还是纳什均衡取决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交流效率。我们认为,发达经济体协调达成最优退出方案的可能性不大,而各国对最优退出方案的偏离可能会对全球经济带来一定冲击。我们判断,美国的加息不会早于明年第三季度。对于美国来说,早于最佳时间退出可能会重蹈30年代大萧条和90年代日本的覆辙,而晚于最佳时间退出面临的风险则是导致较为严重的通胀。两者相权,还是后者的风险较小,所以我们认为美国会晚于最佳时间加息,也就是说,美国必须确定失业率见顶之后才会逐步实施退出策略。
通胀的脚步近了
11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同比由上月的下降转为上涨;1-11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9%(上年同期为上涨6.3%),比1-10月降幅缩小0.2个百分点。11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正式转正将进一步加强中央对通胀预期的关注。1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1%(上年同月为上涨2.0%),降幅比上月缩小3.7个百分点;1-1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0%(上年同期为上涨7.6%),降幅比1-10月缩小0.4个百分点。
对于中国来说,房地产价格关系到民生问题。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保民生作为如今经济政策的最高纲领,所以我们相信,股市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而且我们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的货币政策相机抉择的灵活性主要就是指对资产价格的关注。1-10月,全国商品房和住宅均价分别为4751元/平方米和4544元/平方米,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0.8%和22.7%,绝对水平和增速均创历史新高。上证指数也由2009年1月5日的1880上升到2009年12月15日的3274,上涨超过74%。
我们认为,之所以目前的巨量货币投放还没有造成价格的大幅攀升,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根据我国的情况,货币投放到价格上升有一个时滞,大约为一年左右。按这个时滞来看,巨量的货币投放明年第二季度才会产生价格效应。第二,今年的房地产价格和股市大幅攀升,分担了大部分的货币压力。1-11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1271亿元,同比增长17.8%,增幅比1-10月提高1.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22369亿元,同比增长15.7%,比1-10月提高1.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9.5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1.5%。1-11月,商品房销售额35987亿元,同比增长86.8%。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91.5%,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分别增长58.4%和60.4%。而随着中央领导明确表达了对资产价格过高的担忧后,这些资产占用的资金会逐渐撤离一部分,这将会进一步抬高商品的价格。另外,对整个过剩产业的结构调整逐渐会提振生产资料价格,最终也会传导至消费品价格上。第三,国家统计局关于CPI的统计在住房这一块只计入了房租、水、电、气等,而且总权重也只占14%,这种计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CPI指数对实际通胀的偏离。除了第三点原因以外,其他两点在明年都不再是阻碍价格上涨的理由。
我们认为,2010年除了上述货币投放的时滞效应将在明年到期和中央对房产价格的调控导致一部分资金流出两个原因以外,还有其他三个原因会导致较严重的通胀。第一,中央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消费的各项刺激政策将导致明年的供需趋向均衡点,将进一步释放局部产业产能过剩对价格的压制作用。第二,输入性通胀会推高生产资料价格。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波动受国际因素变化影响的比例已超过50%,这使中国很容易受到输入性通胀的影响。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形成了较大的上涨压力,这很可能会反映到粮食价格上。第三,中国明年的外汇占款会大幅增加。相对于国际发达经济体,明年中国的经济表现将更加优异,贸易顺差和投机性热钱都会增加。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会引导热钱进一步涌入中国,我们认为,2010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运行区间在6.82-6.60。
结束语
综上所述,明年商品市场总的趋势向好,但也有很多因素会给市场带来波动。
第一,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经济体政府或央行关于"退出"的态度或言论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对"退出"预期的变化,从而给商品市场带来波动。
第二,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步好转,美元走势会更加扑朔迷离。美国经济好转,从理论上看,美元会逐渐爬高,但美元升值可能又会给美国出口带来负面影响,这又是美联储不能容忍的,所以美联储政策的不确定性也给整个市场带来了很大不确定性。
第三,2010年世界局势的动荡可能会使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之路走得比较曲折。
中国经济将重新步入高增长通道
与发达国家经济上半年负增长,第三季度开始微弱复苏不同的是,中国经济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增长强劲,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分别为6.1%、7.9%、8.9%,预计第四季度增幅在11%左右。从季度GDP增长来看,中国经济在全球危机中走出了一条强劲的"V"型反弹复苏曲线。对于2010年,我们认为经济增长幅度将超过9%,而增长动力也将由单引擎变成双引擎。
中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
今年以来,中国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长强劲,11月末,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67.6%。固定资产投资的规律性决定了即使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明年的投资增速可能出现一定回落,但回落的幅度不会太大,预计全年增速将在25%左右。消费则将在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和城镇化政策的刺激下提速增长。明年世界经济逐渐企稳好转将带动我国的出口逐步回暖,我们估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将由负转正。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额
投资增速将放缓
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四万亿"财政政策对经济回升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投资同时也加大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随着经济逐渐企稳回升,政府的目标将逐渐从短期经济增长转到中长期增长方面,政府新的财政政策将会倾向于能带来中长期增长效应的产业,这也就意味着政府将会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同时,中央对增长的侧重点也将从政府主导的投资转向居民消费,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居民消费,这也是中央调整经济增长结构的最终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尤其强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调整经济结构。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明年财政政策的调整方向之一是控制投资增速,同时更加注重对民生领域的投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指出,"要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因此,明年投资由于政府对新建项目的控制将有所回落,投资的重点也将由基建投资转移到民生工程建设,包括三农、科教文卫、保障性住房建设、居民消费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
消费引擎即将点燃
扩大消费,尤其是扩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是整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会议指出,"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会议从五个方面对结构调整进行了具体说明,包括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抑制过剩产能和发展低碳经济以及产业有序转移。相比以往经济工作会议,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重视扩大消费,尤其强调了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性。会议指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要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买补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对于消费的重视,可以发现政府正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倚靠点逐步转移到消费方面,我们认为消费正成为明年以及更长期经济增长的新战略。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投资导向及出口导向都被证明在经济发展中存在制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不稳定,只有最终居民消费始终保持较为稳定的贡献率。
"三驾马车"对GDP的拉动
同时会议还指出,"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抓紧制订实施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加快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棚户区改造;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方面,从制度改革的层面来为促消费保驾护航。在经济危机的当下,国外经济复苏迹象并不明显,我们对出口的预期也只是小幅回暖。而政府主导的高投资在成功保证我们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结构性的问题。目前,唯有促进消费才能成为中国启动新一轮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
针对促进消费,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表示明年将延续今年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同时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来调控房价快速上涨的问题,以此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改革制度的完善,相关改革将加快推进。我们认为,如果从更长期的角度看,收入分配制度也可能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
城镇化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亮点,其最终落脚点仍是促消费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往年更加强调城镇化,把城镇化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会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今年的经济会议,政府更加重视城镇化,城镇化不同于城市化,城镇化的重点是放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方面。会议还提出,"将通过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推动农村人口在城市落户。"我们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加快城镇化步伐是为提振居民消费,从而达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目的。我们认为,伴随城镇化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提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消费,而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现在的收入水平渐渐达到城镇居民1999年-2000年的消费拐点收入水平,正好契合中央城镇化的提出。我们认为,城镇化对消费的促进将主要体现在房地产相关消费、家电汽车消费方面。
我们认为,下阶段中国的城镇化战略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加快中心城市周边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二是加快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交通方面包括铁路、公路、机场的建设会迎来新的高速发展。而在现阶段提出城镇化是合适的,不仅有利于扩大周边城市的居民消费,更有利于我国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市的一系列瓶颈问题,而加大中西部的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同时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和劳动的边际产出。
总的来说,中国2010年在消费方面将会好于今年。但考虑到各项刺激政策的边际效应已开始递减,城镇化对消费的刺激也可能有一段时间的时滞,明年对消费的促进效果可能暂时不会太明显。所以我们认为,消费对增长的作用从明年开始将会稳步提升,但明年在数据上的表现不会很明显,只会略好于今年,我们估计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将会提高0.5%,达到4.5%左右。
净出口的贡献率将由负转正
今年前11个月,我国累计进出口总值19640.03亿美元,同比下降17.5%。其中出口总值10709.81亿美元,同比下降18.8%;进口总值8930.22亿美元,同比下降15.8%;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779.58亿美元。11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9.8%,年内首度正增长。其中,出口总值1136.53亿美元,同比下降1.2%;进口总值945.60亿美元,同比增长26.7%。
累计进口、出口、贸易顺差
今年的对外贸易情况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下半年贸易增长的降幅开始收窄,而且7-11月出口贸易恢复到1000亿美元以上。今年最差的时候是2月份,出口贸易降到600亿美元,7-11月是恢复期,恢复到1000亿美元。7-11月出口贸易下降在收窄,贸易额出现一个向好并且和宏观经济基本面相一致的情况。
第二,出口贸易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中国最大出口贸易市场的排序依次是欧盟、美国、香港地区、日本,今年的情况变了,日本被排到了第五,东盟成了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这说明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发挥了作用。按前9个月的数据计算,中国、东盟双边贸易70%都是零关税,按照自由贸易区的进展,明年开始双边贸易都是零关税。
第三,前10个月在出口总体下降且降幅比较大的情况下,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比较小。从经济学上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于国外的消费者来讲收入效应弹性不大,所以好的时候他也不会多买很多,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也不会少买很多,是一个比较平稳的量。那些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一些投资品,可能会随着经济景气状况出现较大波动。
第四,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幅度很大。从前10个月的情况看,以大豆为例,中国向美国进口很多大豆,前10个月的数量增长了13.2%,但平均进口价格下降了18.4%;铁矿石进口增长了36%,但价格下降了24.7%;原油进口增长了9.4%,价格下降了41.5%;成品油进口减少6.6%,同时平均进口价格下降了51.1%。
其他一些特点包括国际分工格局没有大的变动,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贸易仍然占据主流;出口退税已到极限,再加大其政策强度的回旋空间已经很小;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出口贸易频频遭遇贸易围剿。我们认为,随着发达国家经济逐渐复苏,2010年我国进出口增长幅度可能达到15%,出口贸易将恢复到2008年1.43万亿美元的水平,增长幅度约为15%,全年贸易顺差将在2600亿左右,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也将由负转正。
总的来说,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较快,下半年增长速度会放缓,全年看呈倒"V"字型增长态势,总增长率将超过9%。原因主要包括:一是2009年上半年的基数比较低;二是各项刺激政策、信贷都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三是中央只有确认了上半年的增长势头能保证全年的经济增长后才会在下半年实施一些着眼于长远的经济计划,比如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等。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