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功:毛泽东同志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地位
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角度,应该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成就和卓越贡献。毛泽东同志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属于争取最大多数人类利益的伟大事业。
毛泽东同志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地位
——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8周年
作者:李立功
毛泽东同志,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不仅挽救了中华民族的旧命运,还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命运,并且,推进了中华民族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征程。
五四运动前后,他接触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初建时期,他多次参加党的代表会议。1925年冬至1927年春,他研究了农民问题,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1927年8月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会后,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效地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 10月,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作战,有效地保卫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也打退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这次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毛泽东同志对国家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斯大林同志之后,国际共运过程中无可企及的重要领导人。他首先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又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主义者,在中国建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等事业,开辟了人类生存的新命运。
一、毛泽东同志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
毛泽东同志以中国革命的胜利,实践了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到实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卓越贡献。同时,在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时代,奠定了坚实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产生了实现胜利的理论逻辑和方法论逻辑,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与中国革命运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更加有效地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和开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为亚非拉世界各被压迫被剥削民族人民解放斗争的指导思想,成为第三世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旗帜。
在国家深重灾难的命运中,毛泽东同志领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斗争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他率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独立地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取得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效地打击了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轴心国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20世纪50-60年代,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动向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一些指导思想的变化以及共产国际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高瞻远瞩的提出了反“和平演变”的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立场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毛泽东同志率领党以“九评”的形式对苏联共产党进行了公开的马克思主义问题的争论和劝诫,在中国国内极大地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苏共中央未能足够警惕,在教育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些重大原则问题上掉以轻心疏忽大意,不注意加强马克思主义原则性的反思、纠正实际工作中的错误和弥补不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参加革命的老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退出历史舞台后,导致新生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本不懂马克思主义、根本不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理论,既不会加强党的建设,也不会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更不会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致使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苏联中断历史进程,20年后,出现亡党亡国的重大政治事故,导致东欧剧变,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社会主义实践出现的问题、曲折,证明了毛泽东同志的理论远见和政治远见。
50年前,中国发生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是国际共运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为这起运动的发起者。他们以一生的革命经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素养、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热情,在人生的晚年开展了这个运动;基本内容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选择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如何反对修正主义和预防资本主义复辟”等关乎共产主义事业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毫无疑问,后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深刻思考、认真研究,汲取正确的理论内涵。实践已经证明:背离全人类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修正主义,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二、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新生,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毛泽东同志为卓越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取得伟大成功的伟大成果。在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时代,奠定了坚实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完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构建,奠基了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的新命运,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积极率领全党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开辟了独立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和道路。他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他始终密切联系中国社会的实际国情,他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自建国起始,他非常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始终围绕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特别重视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建设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设计,特别重视生产关系中按劳分配原则的设计和落实,特别注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工作,重视阶级、阶级斗争和警惕资本主义复辟活动,多次倡导社会主义必须发展自己的科学教育事业,以“又红又专”的思想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号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他始终注意加强党的建设,始终警惕党永不变质、永不变色、永不变修,提出了“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重要理论原则和方法论原则。——这一原则既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前途命运也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全人类命运的重大思想贡献。他的一系列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为后人推进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开启了思想,开拓了思路,开辟了道路。
三、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毛泽东同志始终注重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为中华民族的新生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态。
在中华民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毛泽东同志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经验,总结共产国际运动的经验,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实际,1956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体现了他探索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思想,他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好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诸方面关系的矛盾。随后,又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进一步强化了此前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形成了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四、毛泽东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新道路
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对外交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格局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中国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阵营,积极保卫新中国的胜利果实,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的主权。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政府外交理论政策的成熟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的风范的形成。60年代,随着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正常的党和国家关系受到严重影响,美国进一步敌视中国,开展了南越战争,中国的外交政策适时适宜进行了调整,积极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在70年代,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为标志,中国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并且,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自1949年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以伟大的民族自信心,坚定不移地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持续前进。毛泽东同志无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或者是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中,为后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奠定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树立了伟大的丰碑,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奋进的标杆,也为30年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开辟了理论道路,开辟了实践新途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进步、伟大发展,指引了光明、辉煌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同志,他以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发展的卓越贡献、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卓越努力,对国家民族事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的伟大成就,赢得了国际共运史上的不朽地位。
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角度,应该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成就和卓越贡献。毛泽东同志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属于争取最大多数人类利益的伟大事业。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一代接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推进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胜利、伟大成功。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毛泽东同志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敬仰,而且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敬佩。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毛泽东同志语重心长地说:“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