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根源(续)
中华魂杂志2009 > 2009年第9期
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根源(续)
/吴易风
三、美国主导的金融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是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迅速蔓延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决定性条件
人们常问:是什么机制使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蔓延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经济危机?
为了认清这一问题,不妨首先回顾一下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亚洲金融危机。现在回顾那场危机,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留意。第一,为什么东南亚金融危机会首先在出现经济“奇迹”的泰国爆发?第二,为什么随后的亚洲金融危机没有蔓延到中国和印度?
东南亚金融危机始于泰国。泰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危机爆发前,经济高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8%,被誉为“泰国奇迹”。高增长率以及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土地吸引来大量外资。外资主要进入并控制泰国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不断升温,出现房地产市场泡沫和证券市场泡沫。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中,在美国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施加的市场化、经济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压力下,泰国过早地和过度地开放金融市场,撤除了所有自我保护的屏障。加之泰国金融体系内外腐败严重,导致贷款猛增,银行呆账、坏账十分严重。金融市场一出现不稳,外资就纷纷撤出,结果爆发了金融危机。泰国金融危机很快蔓延成东南亚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又很快蔓延成亚洲金融危机。除了东南亚国家,日本、韩国、俄罗斯也都发生了金融危机。关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美国财政部和国际基金组织竭力为自己开脱,宣称危机只是这些国家金融透明度不足和裙带关系严重的结果。熟悉内情的斯蒂格利茨不同意这一说法,他说:“这场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美国)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推动的过度市场化的结果。”(《大西洋月刊》2002年第10期)当时西方国家纷纷预言,中国肯定会卷入这场地毯式的金融危机。可是,事实与西方国家的预测相反,中国没有卷入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中国,印度也没有卷入亚洲金融危机。西方国家事后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和印度当时融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程度还不够深。
印度没有卷入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可是在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印度却没能逃脱危机的巨大冲击。为什么?日本《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提供了答案:“直接原因是近年来印度实施的资本流动自由化政策。”(《经济学人》2008年11月11日)资本流动自由化正是美国主导的金融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随后的亚洲金融危机不同,在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没有卷入危机的国家相当之少。当然也有例外,缅甸就是一个。由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多年对缅甸实行经济孤立和制裁,缅甸成为全球化的“弃儿”。这次却“因祸得福”,幸免于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是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迅速蔓延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决定性条件。过去,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不会迅速蔓延到全世界。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不是每次危机都具有同时性。现在,由于美国主导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美国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就会迅速蔓延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经济危机。美国《纽约时》承认:“全球化……使美国把自己的有害抵押贷款传染给世界。”(《纽约时》2008年10月19日)
全球化一词出现的年代并不长。然而,全球化现象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则是很早的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描述了当时的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的经济全球化。
当前的现实的全球化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是历史上早已存在的全球化过程的继续和发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全球化的性质表现为三个从属关系:“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上,第277页)在当代,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性质也表现为三个从属关系:使发展中国家从属于发达国家,使前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演变从属于资本主义体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过去,当加拿大经济由于与美国经济联系过于紧密因而很容易被美国经济病症传染时,人们常用的一句话是:“美国一打喷嚏,加拿大就感冒。”后来,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日益增多,因而有更多国家很容易被美国经济病症传染,这时人们常用的那句话就改为:“美国一打喷嚏,很多国家就感冒。”现在,当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几乎遍及全世界时,人们常用的那句话又改成:“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就感冒。”当前,由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流感病源地美国通过金融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传染途径,使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传染上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场全球性大流感。
这次危机爆发后,《纽约时》用一个新比喻来说明美国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对其他国家和经济的影响:“在这样一个世界,美国连在床上挠挠耳朵都得想想对其他国家和经济的影响,更不用说翻身了。”(《纽约时》2008年10月19日)
以上这些比喻,实际上意味着两点:第一,美国金融瘟疫和经济瘟疫极具传染性。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融入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国家,由于被迫或主动拆除了防火墙,失去了免疫力,因而很容易被美国的金融瘟疫和经济瘟疫所迅速传染;第二,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健康状况和金融健康状况存在很大差异。越是“体弱多病”的经济体,就越是容易被美国金融瘟疫和经济瘟疫传染,而且病情就会越是严重,损失就会越是巨大。也就是说,美国经济体的病症传染给“体弱多病”的经济体时,会对后者产生一种非常有害的放大效应。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就感冒”,“美国连在床上挠挠耳朵都得想想对其他国家和经济的影响”一类形象化比喻,并非没有根据。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这场危机中蒙受的损失远大于美国蒙受的损失。亚洲开发银行统计,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不包括日本的亚洲国家损失的金融资产比美国和欧洲损失的金融资产高出65%。世界银行承认,在这场危机中,穷国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应当区分当前的现实的全球化和未来的理想的全球化。未来的理想的全球化是社会主义全球化和共产主义全球化。当前的现实的全球化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的规则是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通过它所控制的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其实质是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全球化。
西方一些媒体对全球化的实质并不都加以掩饰。例如,美国《巴尔的摩太阳》发表《全球殖民主义》一文,把当前的全球化与全球殖民主义联系在一起,说:全球化“是规则制定者的全球化,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这两面旗帜掩盖了……将产生灾难性后果的新殖民主义。”(《人民日》2002年7月21日)美国《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的文章说:“在很多发展中经济体和第三世界国家,……每个国家都被迫服从命令,接受美国自由贸易的全球标准,包括公共机构的私有化。”又说:“全球化需要自由市场的统一,需要输出一些超现代的美国银行体系概念,对冲基金、不可靠的企业债务评级公司、虚假的抵押体系以及‘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流动公司已经占领了全世界。”(《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2008年10月7日)
西方一些媒体对全球化的利弊也能作出比较接近事实的分析。例如,美国《国际先驱论坛》说:全球化除了有利影响,还有一系列不利影响,包括“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等。(《国际先驱论坛》2000年1月4日)
与媒体不同,西方政治家谈全球化往往只讲利而不讲弊,只讲全球化“大船上”所有人都平等,都利益一致,而不讲他们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和利益冲突。有典型意义的是欧盟主席巴罗佐的讲话:“我们同在一条船上,要么一起畅游,要么一起淹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研究了中国成语“同舟共济”的含义之后,也用“同舟共济”这一中国成语表示西方现在常说的“我们都在一条船上,要么一起沉没,要么一起获救”的观点。但是,同是美国国务卿,离任多年的基辛格就比较直率地说:“全球化对美国是好事,对其他国家是坏事……因为它加深了贫富之间的鸿沟。”(《新德意志》2000年7月22日)
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经济活动家和媒体不同程度地看出了全球化与这场危机的联系,并认为这种全球化已经或正在崩溃。克鲁格曼说:“金融全球化的风险超出了我们的意料。”(《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页)绍罗什认为:“从根本上说,全球化和放松管制的模式已经崩溃,正是这一点导致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新闻周刊》2008年10月13日一期文章)《今日美国》说:“持续近20年的金融全球化时期已突然停止。”《泰晤士》说:“最重要的是,无政府状态的全球化时代也结束了。”(英国《泰晤士》2008年9月20日)
舆论提出应当用经济多样性取代经济全球化。例如,《耶路全球化》在线杂志说:“资本主义当前的自由统治及其所有社会结构的全球化适应性已经走向末路。正如我们在生态学中倡导生物多样性一样,经济领域同样需要经济多样性。”(《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2008年10月7日)
这场危机会唤醒人们重新认识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并要求改变美国的主导作用。经过这场危机,美国对全球化的主导作用有可能逐步减弱。但是,如果全球化真的变得不符合美国利益,美国就会起来反对全球化。德国《明镜周刊》网络版最近发表题为《布什,全球化的反对者》的文章对此作了估计,说:“如果全球化的规则不是由华盛顿确定的话,它将拒绝任何形式的全球化。”
四、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永恒伴侣
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一些政治家在设法安抚人心:可以找到根治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特效药方,不仅能够治愈这场大病,而且能够使这类病不会复发。
2008年10月22日,美国布什总统的白宫发言人佩里诺发布预告:20国集团峰会将讨论目前的危机,“确保类似危机不再发生”。
2009年6月17日,美国奥巴马总统公布金融监管体系“白皮书”。他说,改革目的是要全面修复美国现有金融监管体系,“防止类似当前危机的再度发生。”(《人民日》记者华盛顿2009年6月17日电)
真能确保类似危机不再发生吗?真能防止类似当前危机的再度发生吗?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来说,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来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可治之症,还是不治之症?
科学的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的危机历史和当前的危机现实都证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永恒伴侣,只要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就必定会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政策可以“确保类似危机不再发生”,也不可能找到任何一种新的理论和政策可以“防止类似当前危机的再度发生”。原因是,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根深蒂固的制度性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固有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所固有的危机。
有可能改变的是危机的具体形式、持续时间、深度、广度和破坏程度,不可能改变的是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因此,确保类似危机不再发生、防止类似当前危机的再度发生之类的说法,只是幻想,没有任何科学根据。
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们多次看到西方国家媒体关于马克思再次受到西方青睐的道。例如,美国《外交政策》道说,德国一家出版社的《资本论》销售量从2007年的一百多部猛升到2008年的上万部;英国《每日邮》道说,马克思的著作重新成为畅销书;英国媒体道说,众多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和工会领袖2008年12月10日聚集在伦敦市中心“马克思纪念图书馆”,出现了“热情对待马克思的场面”;德国《汉堡晚》惊呼,马克思的魅力无穷,就连德国财政部长也开始阅读《资本论》,类似的道还有,法国总统手捧《资本论》,刻苦钻研;路透社道说,“马克思精神遗产复活了”,类似的道还有,西方“重新发现马克思”,“马克思回来了”,等等。这些道表明,一方面,在当前的危机中,西方国家很多人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深感失望和怀疑;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危机中,西方国家很多人对马克思及其著作重新发生兴趣,他们在从马克思那里寻找关于危机的正确答案和科学说明。
马克思对他那个时代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做过大量的论述和分析。例如,1856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马克思仅在9月下旬到11月下旬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就为《纽约每日论坛》写了《欧洲的经济危机》、《欧洲的金融危机》、《欧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欧洲的金融危机——货币流通史片段》、《法国的经济危机》和《欧洲的危机》六篇文章。马克思根据金融危机和整个经济形势预见到经济危机日益临近,加紧研究经济理论,包括加紧研究危机理论。1857年11月—1858年2月,马克思又为《纽约每日论坛》写了《一八四四年的英格兰银行法和英国的金融危机》、《英国的贸易动荡》、《英国的贸易危机》、《欧洲的金融危机》、《欧洲的危机》、《法国的危机》、《英国的贸易》、《法国的经济危机》八篇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文章。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撰写了巨幅宏篇的经济学手稿,其中包括危机理论手稿。马克思给后人留下了十分丰富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理论遗产。
当人们现在读到马克思关于“目前金融危机……预示着它会有更残酷、更有害的结局。危机拖得越久,后果也就越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87页)的论述时,当人们现在看到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即将发展成为经济危机的预想时,当人们现在重新发现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根源所作的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阐述时,就好像是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已经对今天这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作了科学的预言和科学的分析。这是马克思当前在西方再次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
用马克思的观点来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人们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矛盾中,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这种基本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或公司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经济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表现为市场经济中生产盲目扩大的趋势与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历史和现实证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科学的。
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来分析当前的危机,人们可以看到,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中,住房供给在盲目扩大,广大劳动群众虽然迫切需要栖身之地,但是很多人买不起住房。他们的这种需要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不是西方经济学所说的有效需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根本不认广大劳动群众的需要,而只认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供给盲目扩大的趋势与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不仅存在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同样存在于美国实体经济的一系列市场。房地产市场潜在的生产过剩危机,同样是实体经济中一系列市场潜在的生产过剩危机。然而在一段时间内,美国潜在的实体经济全面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并没有立即爆发。这种暂时现象蒙蔽了一些人的眼睛,因而轻信新自由主义关于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已被解决的谎言,误以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已经过时。
美国实体经济全面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暂时没有爆发的原因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创新”制造了暂时的虚假需求: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制造了房地产市场暂时的虚假需求,这种虚假需求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了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引起房价连续上涨,从而引起用抵押贷款购买的住房净值上升。住房净值抵押贷款的发放,又进一步吹大了需求泡沫,带动了其他市场的暂时的虚假繁荣。同样,汽车市场的抵押贷款制造的虚假需求,暂时维持了汽车市场的虚假繁荣;信用卡发放条件的放宽制造的虚假需求,暂时维持了许多消费品市场暂时的虚假繁荣;等等。这片虚假繁荣暂时推迟了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
但是,虚假需求决不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虚假需求决不是有效需求。它只能暂时缓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盲目扩大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而绝对不可能消除这一矛盾。相反,矛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和积累之后,会以更加猛烈的形式爆发。事实正是如此。次贷证券市场泡沫破裂,股票市场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汽车市场泡沫破裂,直至一系列市场泡沫破裂。次贷危机迅速发展为信贷危机,信贷危机迅速发展为银行危机,银行危机迅速发展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迅速发展为经济危机。事实证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唯一正确的和科学的经济危机理论。
前面说过,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新自由主义的必然恶果。能否因此推论说,用凯恩斯主义或新凯恩斯主义取代新自由主义,用国家干预主义取代经济自由主义,就能挽救资本主义?就能确保资本主义不再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答案完全是否定的。
这里需要弄清楚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
新自由主义迷信市场调节,反对政府调节。新自由主义付诸实践的结果,大大加剧了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破坏性。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政策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加剧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新自由主义的非调控化(去管制化、解除监管),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自由化(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政策,加剧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无政府状态。总之,新自由主义全面激化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的各种矛盾,最终导致了当前这场严重危机的爆发。
凯恩斯主义的政府调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减轻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以及由此导致市场调节的破坏性。在一个经济周期中,在危机爆发前,凯恩斯主义的政府调节有可能暂时推迟危机的到来;在危机期间,凯恩斯主义的政府调节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危机的破坏程度,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从危机到复苏的过程。但是,它决不可能熨平经济周期,决不可能终止危机的周期爆发。最根本的问题是,凯恩斯主义或其他形式的国家干预主义都不可能消除导致危机必然爆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
总之,危机的根源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危机,因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可离异的终身伴侣。只有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只有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预防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只有那时,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才会随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终结而终结。
(续 完)
(本文是的系列文章《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观察和思考》的第三篇(下))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