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外向型经济本质》的延伸论述
回答诸位网友的质问,我想不能陷入个案的一问一答。这样,容易让讨论双方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泥潭。出现那样的讨论,是我们双方的悲哀。
回答这样的带本质性的问题,一定要从问题的源头去寻求答案。
首先,我们这样想,如果一个人,不需要要吃,也不需要喝,也不需要玩,请问,经济活动还有意义吗?答案是没有意义。既然如此,经济是为什么人准备的呢?是为需要物质以及精神产品的人准备的。如果一个人,需要什么就能自己生产出什么,那么,经济活动可能存在于单个人的劳动,而无需扩展开了。此谓自给自足的经济活动。但自给自足的经济活动到了现在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了,因此,为了解决社会单个人的生存所需(物质的以及文化的),就必须进行为了“交换为目的”的劳动。
我们每个人只有通过从事一项劳动,所得到的结果,用以换取自己所需的产品。这是目前经济活动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为了这个“交换为目的”的劳动,得到较容易的实现,人类引进了“货币”。因为每个人的劳动成果交换的产品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人只想换点粮食吃,有的想换点衣服穿,有的想换点DVD看看。货币解决了交换目的的多样性问题。
物物交换的好处是交换的高度自主性,但问题卡在交换目的多样性的实现过程难度很大。引进货币,可以轻易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货币本身存在巨大的问题。人类引入货币之后,第一个问题是货币的“合法性”问题。
合法性的第一个问题是要解决“公认”这个问题。就是大家一致公认该“货币”都被大家认可,这样大家在交换的时候,才会心甘情愿的接受这个虚拟的“财富”——货币。通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自身引入了第二项关键的东西:“国家”与“政权”。也就是说,只有国家或者实际执政权力的机关,所制定的虚拟财富的标志物——货币,才能被大家认可。因此,货币,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执行的为实现“劳动成果自由交换”的国家标准。
合法性的第二个问题是解决“稀缺”问题。如果一种货币,即便引入国家权力来强制执行,如果这个货币是广泛可以随意取得的东西。这个强制“货币”等于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规定木材类的东西都可以算货币,因为木材是可以随意取得的,那么这样的货币无效。
在一国之内,解决的办法是什么能?国家规定,没有问题,国家有足够的权威让大家共同遵守实现交换的象征物——货币。只要那个国家该物稀缺,就成。人类总结下来,从贝壳,铁、铜等不容易生产的东西,最后过度到,黄金以及白银这样的稀缺金属。使用它的根本原因是,黄金白银等物,即便冶炼技术过关,得到的,是相当稀少的。因此,黄金以及白银,就被用来解决合法性与稀缺性,这两个关键问题。
再到以后,国家将实现货币的两个根本条件,给抽象出来。对货币物做了进一步的代换。因为强制性的权利,是国家独占的,所以,这个问题国家来讲,很容易解决,这就为货币物的替换,埋下了伏笔。只要国家愿意,原则上国家可以任意指定一种“东西”,代表货币,去执行“交换”的目的。于是,国家发行了“纸币”。稀缺性怎么解决呢?过去用印刷术以及印章,解决。因为印刷与印鉴在过去是不容易实现的。到了现代,简单的印刷也解决不了这个稀缺性问题,于是引入了“防伪”技术。根本目的就是解决“货币”的稀缺性问题。现实生活当中,一旦你突破了这个稀缺性问题,国家强制性的便利,就等于被你轻易复制了,这就是假币的由来。
更进一步演化下来,印刷术也可以免了,用“电子货币”去代换他的稀缺性了。电子货币的稀缺性是怎么保证的呢?就是执行输入的操作员密码以及银行联网账目的封闭性来保证。货币的稀缺性,替换到最后,变成了一组“密码”。这是人类自身解决交换为目的的劳动时,所想到的极致了。如果,有人窃取了能够往自己账户输入“金额”的权利与密码,等同掌握了国家货币发行的权利!
下面,我们开始谈美元。
我们中国生产的商品,当然符合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这个特征。但是,问题出在交换的标的物上。刚才我们已经简单得出货币之所以为货币,原始的以难以获得为为标志的贵金属作为替换物,从这个往前迈进一步,抽象成国家权力强制执行的纸币,是以大家认可的国家权力为宗。好了问题出来了,我们国家生产的产品,目的一定是为了交换,但是实现交换的货币,不能是纸币,以及后面的电子货币。因为这些东西的背后,是对国家权力的认定。接受美元,意味着美国政府的货币强制执行权及于中国!
读者可能说扯淡,我们中国要的只是他的货币储存价值与支付价值,与美国政府的权利不搭界。这个思想太天真了。
货币被从黄金等贵金属抽象出来之后,纸币化以及电子化之后,作为那个发行该货币的国家来说,就挡不住他稀释货币价值的内在冲动了!
纸币原来发行之初,国家政权还比较老实,做到与贵金属等值,严格限定并束缚住他的交换规模。但是国家在财力吃紧的时候,就开始打货币的主意。他就要去人为的多发行他认定的货币。但是社会财富在一个时期内是不变的,因此,货币所代表的社会财富就是缩水的。这就是通货膨胀。美国自己发行美元,他的财政赤字有多少了?那就表示,美国政府对美元的价值稀释过程一直在继续。如果我们接受美元,就等于被动接受美国政权对他货币的稀释权力。
中国在外向型经济当中,一边倒的向美国出口倾斜的政策,等于严重的将中国的货币发行的权利给削弱了,削弱了多少呢?削弱了1/3!因为中国生产的产品,本质是为了交换中国(中国人劳动的集合)所需要的产品,但这个交换,最后被抽象成“美元”。而美元是一个美国政府强制发行,有权且正在稀释的货币。也就是说,我们拼命的劳动,得到的是一个“每天都在”“溶化”的“冰棍”——美元(天天缩水的)!(这是真正的冰棍理论哟,与厉先生的名同而质不同哟!)
有朋友会说,参与劳动产品交换,我们必须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呀,何况,货币贬值,美国人民也深受其害呀。
这样的认识,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我并不完全否定这样的交换过程,但是交换的目的一定要清楚,一定要限定一定的规模,以能够保证实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正常交换需要为规模上限,而不是越多越好。这话怎么理解呢,好像我是家长,给自己家的孩子发票,说每个人一张票,可以从我这里用一张票换一个面包,这时,外面的人,理解为一张票能够换一个面包,于是他需要我的面包,他就卖给我东西,换我手中的票,那个外人,其实只需要2个面包就行了,但是,他觉得既然一张票能换一个面包,于是,他就用大量的东西来换我手中的票,我知道他只需要2个面包,但我的库存,除了为5个孩子准备的5个面包之外,我还有5个面包,所以,我就给他票,而这个人,换票上瘾了,于是就给了我很多东西,希望我多给他一些票,我就自己加印了50张票给他,结果是,我得到了他所有的劳动成果,而他得到了我的50张票。而实际他只需要2个面包而已,他向我兑付的2个面包,我也给了他。这就是中美贸易的全部秘密。
二是把中国的国家货币发行权力的1/3拱手让给了美国,等于我们中国的财富有1/3的稀释权在美国手里!
三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国民,因为国家权力强制性的缘故,没有办法,只能接受国家稀释货币的恶劣行为,但另一个国家没有这个义务接受这样的稀释。国家权力不能与一般的国民权力划等号。中国人的全部郁闷,就在于中国的国家地位沦为了美国的公民。
因此接受美元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参与国家之间的劳动交换,被迫接受他国部分货币发行权的行为。他以损害自身财富的绝大可能性,实现未来本国的劳动交换需求。认识到这里,国家就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需要什么,明白什么叫中国的“适可而止”,否则就是上面举的例子里的外人,盲目交换,那个家长,也乐得多印刷几张面包票而已,事实上,过度到电子货币之后,实际的印钞都是可以免得,只是银行虚增的一笔电子货币的划拨而已。
现在再来看中国发生的几件新闻事件,更可以把中国外向型经济的荒唐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是外汇存底(以美元计价)的日益膨胀。这就是那个需要2个面包,实际却傻子似的与别人换了50张面包票的人一个道理。
二是外汇只能买美国国债。理由是外汇没地方用,留在手里,还会贬值。不如购买美国国债吃利息。这个现象,暴露了中国外向型经济背离交换为根本目的的劳动价值规律的本质。为了美元而美元,而获取美元的最终目的是参与国际劳动交换的根本目的被虚置了!
中国的另一个领域,也在重演这一悲剧。那就是所谓的全民学英语。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呢?最主要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提升中国人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还有人民之间交流的目的,但显然这是次要目标。但中国教育,将这一目的极端化,化成了一切以学习英语为唯一指向。彷佛只要没有学好英语,中国人自己就不能思考,不能搞发明了。这样的结果,连本来是人才的人,语言天赋不好,而被排斥在人才称号之外。最后的结果,是本来是为了提升民族的科学素养的初衷,被学英语这个目标给代换掉了。这么多年,中国不能出自己的杰出人才,培养了一大批洋奴,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精髓学习能力的现象,已经严重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教育当中的这一现象,正好是中国单纯外向型经济,追求美元的另一映像而已。
教育的英语化,经济的美元化,前者失去了教育高素质人才的根本追求,后者失去了劳动用于交换的根本目的。
我说中国经济不知所以的发言,本因于此。
至于有些网友提出我们用美元交换回来的高铁产品,飞机等等产品,这是事实,但这没有超出劳动交换的范畴,我主要批评的是中国过度美元化的错误。本来正常的商品交换,就是拿我的交换你的,但现在变成了换回来的一点点实物之外,大量的劳动被虚拟的属于国家主权范畴的货币——美元给替换了,这些多余的外汇存底,美元国债,是对中国资源的浪费。因为美国人,正在有计划的稀释掉我们手中的美元价值。当我们提出减持美元国债时,美国总统提出战争警告,或者说中国领导人疯了。其实就是暗示中国不能去兑现已经变成美国的国债的美元。当我想到这里,脑海里就浮现出需要2个面包,但却盲目的换了50张票的那个“外人”,想到那个家长发行面包票的“得意”与“惬意”,我就为我们国家的管理者感到羞愧和脸红。
有网友举例说,中国这次买了美国最新的波音787,彷佛很骄傲的样子。这里,我的感触是,交换是交换自己没有的东西,飞机技术,我们在运10上已经做过很好的实验,30年之久,应该自己造出才对,因为拿8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的买卖是一桩心灵滴血的买卖。任何一个当家的,都应该极力避免,而不是心安理得的持续30年而不力行改变这一交易局面。我们劳动交换的,得到货币的目的,不是希望自己将来用这些血汗钱去做冤大头的。这又引申出中国不是一个合格合理的劳动者的结论,我说中国经济不知所谓,也本因于此。
至于日本等国也造汽车,也出口产品换取美元,这样的事实怎么看?日本与中国最大的差别在那里?在日本没有资源,日本经济是两头在外。一头资源从国外购买,另一头,将生产的产品,销往国外。日本起的关键作用是将整个过程整合起来,脑力起关键作用。所以,日本GDP再高,他的江山依然风景如画,人民和谐生存。中国是出卖低廉的劳动力,挖掘自己的矿山,耗尽自己的能源,将这些东西,简单整合之后打包发卖。日本的脑力是可再生的,所以他可以持续生产,而于国家无碍。中国是靠资源再生,资源的有限性,将很快导致中国再生产限于窘境。所有的资源在国土资源部都有比较明确的档案——可供开采多少年。以人类漫长的未来看,中国如此短视的经济决策行为,怎不让人触目惊心?
日本把中国进口的煤炭,填海,以备不时之需。国家与国家之间,好比下围棋,比的是谁多活一口气。日本存煤的思维,敢说不是这样想的吗?当然,存的最后也会耗尽的。但人是理性的,总是从最理性的生存角度出发,思考未来,而这样的理性思维,在我们中国却很难看到。教育英语化呼吁多少年,未见改变。经济的美元化,会是什么结局呢?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思呢!
相关文章 地球离开了谁也照样转?台海新思维——兄弟阋墙,外御其辱中国货币战略选择——信用货币向诚实货币的回归从关键点理论看中国能否崛起比彗星还要耀眼的早期公有制实践春晚小品捅破了中国出口创汇真相张文木:世界危机也是大国崛起的契机评林毅夫“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三大法宝美国战略转型路线图《大国崛起》批判抗美援朝战略遗产: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基之战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