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林治波:中国对日应经冷文热

2025-02-2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在日本日趋右倾,加紧复活军国主义,死抱美国大腿竭力反华之际,有人说:“中日关系要过坎儿,过不去中国损失最大!甚至会倒退到某个历史阶段!”说得挺吓人,情况真是这样吗对这种危言耸听,笔者不以为然,不敢苟同。

  

  笔者的观点是:中日在经济上的竞争性越来越强,互补性越来越弱,因此中日经济交往越少,对中国越有利;但在文化领域,情况恰恰相反。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建立起来。而日本的工业化早于中国,其工业体系在战前已经形成。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同质化的问题:中国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日本也有;中国进行科技研发,日本也搞;中国产品外销,日本也是;中国需要进口资源,日本也需要。两个大致相同的经济体系必然产生竞争。

  

  但这种竞争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并不激烈。那时中国产品的质量与日本尚有明显差距,产品档次不同,满足的是不同国家、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并且,中国那时的资源基本可以自给,在这方面也不构成和日本的竞争。但90年代之后,情形大变:“中国制造”的规模更大、质量提升,而价格却低于日货,竞争由此变得激烈起来:两国在科技研发、产品制造、争夺国际市场与海外资源方面,形成了全面竞争,日本在竞争中逐渐落于下风。这也正是日本与中国对立逐渐加剧的根本原因所在。

  

  那么,中日经济关系有无互补性呢当然有,互补性就在技术上。日本在不少领域的技术水平依然领先于中国,但由于日本对中国实行最严厉的技术封锁,技术互补性根本无从实现。因此两国经济关系所余下的就只有竞争性了。

  

  对于构成整体竞争性的日本经济体系而言,中国应少往来——少买日货,可以为国货腾出更大空间;少引进日资企业,可以为民族产业提供更大空间,我们的税收和就业也会因此而更好。在国内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对于日本减少对华投资,我们大可不必担心。

  

  文化领域的情形,则与经济领域的情形相反。由于中日两国,一个很大一个较小,一个大陆一个海岛,在学习西方和工业化方面一个较晚一个较早,因此两国在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上大相径庭。

  

  比如,日本人以认真精细著称,中国人则以粗率马虎出名;日本人比较小气,中国人则相对大气;日本人精于战术,中国则长于战略;日本人比较团结,中国人则经常内讧;日本人多悍勇之气,中国人则少尚武之风;日本人讲究规矩,中国人则十分灵活;日本人往往危机感强、敏感过度,中国人则常常麻痹大意、满不在乎;等等。可见,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上反差鲜明、长短互补。如果两国人民在文化上多往来、多交流,双方相互学习,必将大有裨益。

  

  是故,中国对日本,经济上应保持距离,以减少损害;文化上要多加交流,以取长补短。▲(是人民日甘肃分社社长)

相关文章 日本不肯悔罪的历史基因制止日本发动第二次甲午战争的防线中日甲午战争的世纪影响对日反战争的战略思考中日之战在所难免林治波:弥合左右分歧关键在党内日本学者:安倍不单复活军国主义 而是维持世界霸权甲午战争:日本百年国策的负面开端日本调整军事体制编制 为军事崛起扫清道路中日必将一战吗?
标签:日本   中国   中日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