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新中国科学家让东方红响彻寰宇

2025-02-2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1970年东方红一号响彻寰宇

  

  李克勤新华博客

  

    

  这是毛泽东1956年和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亲切交谈

  今天我国将发射“神舟七号”飞船,这种时候我们自然回想起新中国的领袖在当年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决策,多么富有远见,新中国的科学家又是多么富有创新精神,创造气派!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按当时时间先后,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我当时刚上小学,我们周围的人们整个沸腾了,那时人们都聚集在收音机前收听来自宇宙的声音:东方红乐曲!我们的科学家把东方红乐曲,由我们自己的卫星带向的天空!那真是激动人心啊!每当夜幕降临时,无数的老百姓仰望星空,按照广播指引的方位,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看我们的卫星......

  

  据现在已经公开的资料,我们对于那个神圣卫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东方红一号” (Dong Fang Hong I/Red East 1)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当时共做了五颗样星,结果第一颗卫星就发射成功。该院制定了“三星规划”:即东方红一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而孙家栋则是当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1967年,党鸿辛等人选择了一种以铜为基础的天线干膜,成功解决在100℃至零下100℃下超短波天线信号传递困难问题。“东方红一号”卫星因工程师在其上安装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乐曲的音乐仪器,并让地球上从电波中接收到这段音乐而命名。

  

  1956年,中国把开发火箭技术纳入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1958年毛泽东同志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根据这一战略考虑,中国科学院把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次重点任务,揭开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广大科技工奋发图强,埋头苦干,克服困难,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踏上了征服太空之路。当时受到“大跃进”影响,曾提出过研制高能推进剂运载火箭、发射重型卫星和要在1959年国庆节将中国的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的设想。但这种设想脱离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因而缺乏实现的可能。1959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传达邓小平同志指示: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据此,调整任务部署,提出“以探空火箭练兵、空间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筹建空间环境模拟试验室,研究地面跟踪接收设备”的具体方针。通过贯彻这一方针,中国在火箭技术、航天器技术、有效载荷技术、姿态控制技术、轨道设计和发射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以及人才的培养和训练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 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以火车运输时,铁路沿线每两根电线杆间由一位荷枪实弹的卫兵守卫。于1970年4月24日 21时35分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CZ-1)载著“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二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卫星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红一号”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关于东方红乐曲的典故是这样的: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呼叫信号是嘀嘀嗒嗒的电码,遥测信号是间断的。中国的卫星信号应该是什么样的?卫星总体组的组长何正华认为,中国应该超过前苏联,发射一个连续的信号,且这个信号要有中国特色,全球公认。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呼号是“东方红”乐曲,某种意义上“东方红”也成了“红色中国”的象征。出于对毛泽东的崇敬,何正华提出了卫星命名为“东方红1号”的建议。这些提议得到了专家的赞同。1966年5月,经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七机部负责人罗舜初、张劲夫、裴丽生、钱学森等共同商定,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取名为“东方红1号”。1967年初正式确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要播送《东方红》音乐,让全球人民都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

  

  那个时代的人都记得我们熟悉的东方红!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虽比它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载人航天,并提交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告,得毛泽东亲笔批示“同意”。
  

  

  东方红一号卫星,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工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杰出贡献。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归功于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卫星事业自始至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等指示,已成为航天科技工的座右铭。
  

  

  东方红一号卫星文化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的体现。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全国大协作,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善和健全的航天科学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及质量保障和管理体系,锻炼和造就了一支又红又专、技术水平高、能打硬仗、善于攻关、专业配套、老中青相结合的航天技术队伍。历史会记住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钱骥、陈芳允、杨嘉墀、王大衍、王希季、任新民、孙家栋等“两弹一星”元勋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杰出贡献。

  

  我们需要而且必须永远记住那个东方红时代的精神、气派,那是一个创业的时代,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作为后来者只有虚心学习那种精神,认真总结那个过程,有什么理由在那里指手画脚,有什么资格自以为是!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那是前人对他们的前人的孝道,更是他们对后人的慈爱!凡是讲天理者认为这是作为一个中国,理所当然要做的事情!

  

  毛泽东那一代人就是这样的,他们要了什么回?他们只是向人民共和国尽了忠,向列祖列宗尽了孝!难道这还有错?

  

  当我们享受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时,如果连起码的良心都不讲,还要苛求前人,指责前人,那我们的后人会怎么评价我们呢?

  

  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超过前人,那是必然的,否则我们还有什么脸面呢?

  

  不过,现在更有现实意义的是,我们要学习当年的那代人,包括干部、工人、科学家,在社会主义大协作的旗帜下,艰苦奋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那可是真正的财富啊!

  

  毛泽东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我们的“两弹一星”就是雄辩的证明。

  

  所以,我们还是要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上慈下孝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不管科学怎么发达,我们的为人之道不会变,讲天理,凭良心,永不会变!

  

  每一个中华好儿女,都有责任既让卫星上天,又要防止、抵制红旗落地!这样才能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不祸害子孙后代!

  

  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啊!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置顶】 毛泽东的法治为什么威力大?[2008-09-20 08:37]

  

  【原创】 毛泽东搞定尼克松:斗争与和平两手硬的结果[2008-04-27 16:00]

  

  【原创】 毛泽东的统战理性: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2008-04-22 12:38]

  

  【原创】 毛泽东对蒋介石的心理征服:诚的表达与表达的诚[2008-04-16 08:34]

  

  【原创】 建议省级领导多读毛泽东以提高政治敏锐性[2008-07-11 16:33]

  

  【置顶】 实事求是: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和路径[2008-09-16 18:12]

  

  毛泽东的科学文化:解放思想与自主创新的典范

  

  “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毛泽东的科学文化(续)

  

  欢迎交流:李克勤新华博客

  

  李克勤济学网

  

   

标签:卫星   东方红   中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