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杨鸿玺:2006年的预言与2008年的美国大选

2025-02-2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2006年的预言与2008年的美国大选2006年10月文章2008年大选之后:美国对外政策必将面临战略调整  杨鸿玺  美国现政府的政策越来越让让人感到困惑: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只用简单的推进民主自由、保护美国的安全显得多么空洞无物,难以服人。 布什政府到底想要什么呢?要谋求霸权?没有成功;要推行民主自由?陷入泥潭;要推翻伊朗、朝鲜现政权?根本不可能,而且已经产生了完全悖于初衷的结果——核武器试验。更令人困惑的是,弄到这个地步还要继续坚持,决不改变,碰了南墙也不回头。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顺天应势、因势利导,而是逆流而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对唯一的超级大国政府而言,显得笨拙而缺乏基本理性了。尽管一个个都自诩是政治老手,但这6年的一系列现象凸显了布什政府班底在政治上仍欠成熟的一面,因为傲慢而显得幼稚。 必须打破一个所谓的神话和迷信,那就是不要过高估计美国对外政策和战略中的所谓缜密和理性。纵观美国的对外政策史尤其是过去6年的对外政策轨迹,面对许多事情,美国政府班底的感情因素和权宜应付性是非常明显的。不能不重视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观点和手法,但一味膜拜美国政府的做法和手法,将其说得天花乱坠,什么步伐稳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进退有据,这就是迷信的、过火的、可笑的,容易导致判断失误。 克林顿政府尽管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现实主义思想,但他的政府当时偏向理想主义的对外政策,实际是想在冷战后营造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多边体系或框架,但注意不冲击、不打破世界一些脆弱地区局势的平衡,尤其注意避免“大破大立”思想,因为“破”很容易,“立”何其艰难。从他的第三条道路思想、依靠国际组织和多边体系解决一些问题等诸多思想都可以发现这些设想。如果民主党戈尔等上台,那么这一轨迹必将延续至今,则国际局势的发展和现状完全两个模样。 很可惜,这一轨迹2001年以来被迫完全逆转、中断、停止,导致今日世界之动荡,以及美国和国际社会之无奈。否则,布莱尔仍将是民主党的极好搭档,也不会导致今天的无奈和尴尬下场。英国首相跟随布什政府实在是个人的无奈,是英国的国际地位所决定的,即便他知道布什政府的政策不对头,他也几乎没有选择。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布莱尔前后反差和变化如此之大,前后判若两人。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也一样,作为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很好搭档,在基本政策和观点不为布什政府所容的情况下,只能提前黯然离任。实际上,当时这三人堪称国际社会的政治三剑客和佼佼者,颇有些志同道合、共同努力的味道。 2005年中期以来,美国就受到诸多因素掣肘,而不敢进攻朝鲜和伊朗,今后2年多更是有所顾忌。美国下届政府再选择动武的可能几乎为零,而可能会缓与这些“邪恶轴心”的关系。解决这些困局,“和为上”是最好的选择。目前而言,布什政府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朝鲜直接谈判,使相互关系转暖,如果能够实现关系正常化则更有利,然后促其保持正确的核立场,方为上策。果然,朝鲜的核问题或迎刃而解,促成其秉承核不扩散、乃至弃核的可能还是存在的。继续僵持、制裁或进攻都是下策。可惜,没有迹象显示布什政府要改弦更张。许多美国专家提醒布什,要对伊朗在中东地区的优势和重要性善加利用,则美国的许多难题可获解决。无奈布什政府咬牙对抗,对此视而不见。 国际反恐的软环境已经被美国自身严重恶化了。本来诸如反恐之类的重大问题,偏于意识色彩,应该先营造良好的文化和宗教环境也即“软环境”,将所谓的极端分子和恐怖分子尽可能的孤立,然后采取一些综合措施,包括必要的军事和技术手段在内,才可逐步消除恐怖主义威胁。但美国恰恰没有这样做,不仅过度单纯依靠武力和技术,同时一些激烈不当言辞大大恶化了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自己破坏了国际反恐的总体软环境。 预计到2008年美国大选之后,新的美国政府,如果是民主党政府执政,则如布什当年全面推倒克林顿政府的政策一样,必将全面修正推倒布什政府的现有对外政策。即便是共和党政府,也将大幅度修正调整布什的政策。实际上,当前美国政府政策的调整已经势在必行了,只是布什政府要维持政权合法性,进退不得而已。所以要指出的是,必须认清美国政府更迭尤其是政策大调整给美国和世界带来的断层性和颠覆性的影响。   写于2006年1月,牛津。福祸相倚:美国总统换届与政策断层  ——以2000年与2004年大选为例  杨鸿玺  诚然,鉴于美国的政权性质和大国地位,历届总统的对外政策都是围绕一个主线:如维持扩张霸权,注重国家安全,扩张民主,实行双重标准,划分意识形态阵营等。但如果矫枉过正,甚至感到过犹不及,自己制造敌人,那就是物极必反,自找苦头,主线也就沦为缺陷了。5年来,布什的对外战略策略取得了成功还是失败,已是一目了然。 目前布什政府在中东的境遇,导致美国的全球战略运筹不力,应对全球其他区域的能力受到严重掣肘,不得不低头做出与以前立场自相矛盾的种种言行。如果当初不采取咄咄逼人的四面进攻政策,不彰显双重标准,不自己制造所谓文明冲突,不狂热突出唯我独尊的霸权攻势,美国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世界不会如此动荡,中东局势当然也不是今天这样空前的紧张。 回顾不远的历史可以发现,美国历届政府上台后,为体现与前任总统的不同和高明,为本届政府任期内的成就勾勒框架,预留伏笔,大多推倒前任总统政策重来,另起炉灶,而不管前任政策是否很有值得借鉴的一面。 当然,有的是纠正前任的错误或不足,而在任内取得成功,赢得喝彩,比如罗斯福,比如尼克松,比如里根,比如克林顿;有的则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罔顾前任政策的高明和延续,造成重大损失,比如杜鲁门,比如约翰逊,比如目前的布什。 杜鲁门(尽管是罗斯福的副总统)上台后,极力推动冷战等所谓的现实主义利益政策,与罗斯福的理想主义的民主和平大政方针相悖;约翰逊上台(肯尼迪遇刺后扶正)后,派兵前往越南的力度剧增,战争急剧扩大,不可收拾,进退两难;尼克松上台后,全面修正约翰逊政府走偏的战争政策,使美国在较短期内摆脱战争泥潭。 里根政府上台后,面对苏联进攻美国防御的被动局面,推行重振国威和二次革命,取得了成功,直接促成了苏联的解体,赢得了有为总统美名。老布什任内继续见证了冷战结束后的过渡时期。克林顿上台后大力推行自己的特色外交,经济和政治革新政策,推动了美国的繁荣发展,赢得美国历史上很有作为总统的美誉,也在客观上留给今天的布什政府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无奈与遗憾。 当然,没有一届政府的政策调整不标榜是为了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有时完全相反和矛盾的两种政策却都说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而究竟哪个真正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哪个实际上败坏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事实做出了脚注和说明,由不得总统本人一再辩驳抛光。 国家利益不是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什么都祭出国家利益冠冕堂皇的大旗,因为时间将使谎言和泡沫经不起考验。所以不要动辄拿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唬人,学者们也就未必非要跟风附和,跟着所谓国家利益说起舞了,实际发展会让人感到上当受骗的感觉。 不是吗,2001年和2004年两次换届,包括国内许多“唯美主义”者们,多少人附和布什政府的国家利益说,多少人为之捧场激动?而实际表现呢?就中东政策而言,克林顿与布什的政策几乎是相对的,更没有连贯性,而都声称是为了维护美国的中东利益,而逻辑上,两种对立的政策是不可能都最终取得维护国家利益效果的。对比之下,哪个更好地维护了美国利益呢?事实已经做出了回答,并将进一步做出验证。 2000年,美国与朝鲜,与伊朗等国家的关系都达到了少有的转暖顶峰。2001年初至今,随着小布什政府执政至今,全面修正了克林顿的内外政策,推倒重来,要强硬,要与众不同,要创造新的轨道和辉煌,四面出击,进攻,进攻,还是进攻。 谁知政策不对路,从2003年伊拉克战争起,新保守主义攻势受挫,目前愈加被动,尤其在中东和反恐问题上进退两难,骑虎难下,政策自相矛盾之处层出不穷。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到叙利亚,到伊朗,到巴以问题,到朝鲜半岛,所谓成果实在是乏善可陈。当然,一个可观的结果是,美国的军事体制在拉姆斯菲尔德的强硬助长下,在几千亿上万亿美元的支撑下,获得了更新发展,这也算是歪打正着吧。 而2008年之后,总统换届的另起炉灶规律将会再次强烈而鲜明地展现。如果民主党上台,布什的政策将遭遇全面修正,全面纠偏。所谓新保守主义,所谓文明冲突,所谓国际反恐主轴,所谓布什主义和帝国战略,都将遭遇批判和离弃。 因为届时美国上下将进一步痛感过去的8年,是美国失去的,失落的甚至是失败的8年,美国的软硬实力被错误的政策拿去做了8年得不偿失的试验,美国实际上丧失了布什自己所谓的15年(2001-2015)战略机遇的前半部。很可能如希拉里最近所言,美国历史上最失败的一届政府将最终出笼。 2008年之后,美国的新一届总统将设法主动弥补与伊斯兰世界严重受伤的关系,巴以问题很可能全面回归以“土地换和平”的轨道,以色列的单边行动计划很可能将随着美国新政府的政策调整而被弃置一旁。尽管这将需要一段时间,但最起码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不会像过去的8年中这样人为的剑拔弩张,世界局势也不会这样紧张动荡。 即便是共和党上台执政,也将不得不检讨旧的政策,摒弃不苟言笑和故作城府,抛弃刻意冷峻和目空一切,开始以谦虚的态度营造新的战略框架。 相关文章 潘维:评选举迷信美国政治阶层的搏斗--奥巴马同样是美国富豪们的总统奥巴马2002年的反战演讲是彻头彻尾的战争宣言从奥巴马的一句真话说开去奥巴马对华战略日渐清晰直面美国--一个不能绕开的政治话题“零核”背后的玄机:解读美核态势告美国的“拉登”被捧为英雄向人们昭示着什么?中美冲突不可避免奥巴马出招了,中国会怎么应对?戴旭:奥巴马在中国面前像一只轻佻、嚣张的猴子再调准备金率--从宏观政策透视中美战略博弈
标签:美国   政府   政策   布什   所谓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