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特使3月2日访华说项,但中国宜有“国家尊严”
我们的文章《北京雷大雨小忍辱负重 为上海世博会招商引客》试图点出为何主政者在面临华盛顿一再冲撞北京核心利益底线及碰撞中国国内激愤民情,仍慎重回应的考虑。中方不欲摊牌的态度见之于外交部发言人的证实: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和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于3月2日至4日访华。
按发言人讲法,是美方近日提出,希望派两位高管就中美关系与中方交换意见。中方同意了美方要求。相对来说,此二人是美国政府内知华派人士,非鹰派,当然也是美国利益维护者之一。他们来华说项,无非给中国消气,燃眉之急是希望胡主席如约访美。北京则要看二人带来的东西有无“消除对台军售和见达赖的恶劣影响”之实际行动。军方重申拒绝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计划中到访,顺应民意,可见广大人民是尊严外交的源头活水。
国家主席访美之前,双方外交部门做事先安排是多年惯例。以下是例证:1997年春天,美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告诉中国外长,秋天是中国主席访美适当时机。七月一日,在香港移交中国典礼时,她和钱外长成立特别小组,研商美中高峰会能达成什么具体效果。8月10日,取代莱克成为克林顿执政第二位国家安全顾问的伯格,飞到北京为高峰会做准备。
在北戴河,国家主席说,他准备冒点险来改善中美关系。而伯格谨慎亮出克林顿的最优先议项:北京应该停止协助伊朗发展核计划,而且不再出售飞弹和其它武器给伊朗。美方也要求中方释放若干被关押的所谓“异见人士”。
中方也提出他们的期望目标:促请美方制止国会通过针对中国的法案;取消1989年以来还残存的若干制裁措施;台湾问题是中方关切的重大议题,中方要求克林顿政府作出新的承诺,节制对台湾的支持。
时隔13年之后,倘若现任中国国家主席如期四月访美,中美外交官仍会在忙于商讨如何让峰会不出现什么麻烦事。说来也巧,美方在2010年的最优先议题仍然和13年前不变。不过从北京方面的角度出发,除台湾议题和13年前一样,其余的变成西藏和经贸对抗,且统称“核心利益”了。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主持人当然删去那些敏感问题,例如对台军售、西藏,只挑选一个 “美中经贸摩擦问题”。结果答复是三点,一国贸易发展要照顾另一国的关切;中国确实有贸易顺差,但是不追求贸易顺差;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我不希望今年成为中美经贸的不太平年。他希望中美紧张及不太平渐次化解的决策,已浮出水面。
相信斯坦伯格,贝德已经看到中国总理的上述言论,至少宽心不少吧。中国国家主席是否如约访美已成为热门话题,权衡利弊愈快决定愈好,至少观感上让社会耳目一新,牵动民意好恶,当然也牵动对政府执政的信赖度。美国驻京大使馆官员否认美国高官到访是向中方“示好”,坚持这项访问安排是去年奥巴马访华时已双方商定好的。该名官员还说,不知道北京方面的怨气还会持续多久,美国“有可能伸出手,却握到了拳头。”
数往知来,我们可回顾一下中美关系最紧张的一段时期:
1989年夏秋期间中美交恶,邓小平拒绝与老布什总统私下通电话,驱逐了美国之音和美联社常驻北京记者,中断军事合作,停止高层互访和政治交往。老布什亲自草拟一私函给邓小平,经由中国驻美大使转叙传递后,中方同意美国密派副国务卿伊戈尔伯格(Eagleburger)和国家安全顾问史考克罗夫特(Scowcroft)访问北京,希望与中方当面交换意见,以致妥善解决一些争议问题。美方两位高官一行虽无具体成果,但至少已让中方知道美方不至于看到双边关系崩溃的善意。由于此次是秘密作业,在美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反华势力公开抨击老布什只看到蝇头小利。
在尼克松、基辛格等“友华人士”幕后努力下,老布什在该年12月第二度派史考克罗夫特和伊格尔博格公开访问北京,终有成果。包括中方接受美国和平队(Peace Corp)在中国西南活动,并保证除了沙特阿拉伯外,北京不向其它中东国家出售飞弹。美国则回批准由中国火箭发射美国卫星的计划及世界银行一笔三千万美元的贷款。两国高层认同“求同存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而邓亦运用“老朋友”情感请美国来使转告老布什:“在东方的中国有一位退休老人关心中美关系的改善与发展。”然而布什仍在1990年4月发布“行政命令”,准许在美国停留的中国人,不管护照或签证是否到期,均可在美国居留到1994年元月一日为止,以便这些鱼龙混杂人群有足够时间申请绿卡。
而在民主党执政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内部研判的欠严谨,也酿成中美外交另一场攻防战。
克林顿执政期让李登辉访美是美中关系倒退的又一例子。当时驻华大使芮效俭就不同意总统的意见,担心自己无法在北京再工作下去。明天3月2日访华的两位谦谦君子当时都在国务院工作,斯坦伯格当时是国务院政策及计划局(Policy & Planning Bureau)局长,而贝德更是东亚及太平洋事务副助理国务卿,他们向国务卿克里斯多夫力争,坚持国务院不宜批准李登辉访美,因为对美中关系极可能造成严重伤害。但克林顿接受了克里斯多夫,国安顾问莱克和国防部长佩里的意见,即:不让李登辉来美,后果恐怕更为严重,因为国会就会定法规定让李到访,反制政府。所以,克林顿当局决定“两害相权取其轻”,由白宫而不是国会掌控此危险情势。
北京对此反应自然是抗议。延缓中美官员各项计划好的访问,包括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的访问及美国裁军总署署长John Holum的访问。正在华盛顿访问的中国空军代表团奉命立即束装返国。召回驻美大使李道豫。并拖延对美国新任大使尚慕杰(Sasser)的同意程序,首度在各自国家无大使的“真空”状态出现。有一个插曲是,在公布李登辉访美前一天,莱克和国务次卿塔尔诺夫(Tarnoff)召见李道豫,告知此消息,李大使不痛快地反讽说:克林顿政府是否计划让卡斯特罗也来美国访问?他追问说:“这位古巴总统是否也将享有克林顿政府给予李登辉的同样自由到美国来访问?”
在白宫国务院密集研究李登辉访美问题的那几个星期,斯坦伯格和助理曾起草一份告给白宫,描述如果准许李登辉访美,中国可能采取哪些复行动,其中一项可能性是解放军采取军事行动。时任东亚太平洋事务国务卿的洛德(Lord)自1989年驻华大使离任后就对北京不友善,他指示斯坦伯格把这一段从告中删除略去。洛德的解释是:没有必要等中国动武来吓白宫。美国官员自以为满腹经纶,显然未能预见到中国的反弹可能有多大。洛德是基辛格秘密访华那一班人里,唯一和中国反目成仇者。
克林顿不得不秘密对北京作出让步,该年八月,克里斯多夫在汶莱与中国外长会谈融洽,递交克林顿给中国国家主席的信函,首度表示欢迎江泽民到美国访问。最重要的是,克林顿首次向中国作“三不”的承诺。
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中国新年后所必须面对的议题是,对各自国民和舆论不能回避不能闪躲,必须拿出完整的双边关系论述,不再有“一(公)各表”(例如8.17公和2009北京联合声明),要拿出具体行动兑现自己的诉求。台湾马英九和民进党两方都在“隔岸观火”,中美关系越紧张,台湾就越放松。民意参与外交事务的讨论已不是美国的专利,例如《纽约时》和《波士顿环球》的“读者投书”栏目那样,中国老百姓已不再那么愚昧和好被忽悠,他们已有自己的见地,会通过新兴媒体表现出来。大多数网站、论坛,包括那些打着党虎皮的偏右媒体,显示多数民意都是支持对美国持更强硬态度。不过民间的力量能不能扮演增加官方谈判立场的筹码,仍是未知数。2月24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新闻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记录了他在“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的重要论述。”目前中美关系涉及“内政外交国防”,北京如何拿捏,避难就易,自然有萧规曹随,也会有与时俱进,在虎年趋吉避凶,对全年外交表现,将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让人们生活得有尊严,成了虎年到来后最时髦的政治术语,但很多中国人仍然笃信,个人得失乃小事,国家有尊严,屹立世界之林更值得他们关切。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