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大旱之年想到贾谊储粮建议与毛泽东广积粮方针
危机与大旱之年想到贾谊储粮建议与毛泽东广积粮方针
韦实
原文地址:
世界的金融与粮食危机与我国今年的大旱,使笔者想到贾谊储粮建议与毛泽东广积粮方针,想到了吸取前人的智慧解决当前的问题。
汉高帝七年(前200年),贾谊出生,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听闻贾谊颇有学识,且政绩卓著,便征召吴公为廷尉。汉元帝元年(前179年),贾谊在老师吴廷尉的推荐下,被征召入朝,立为博士。一年之中,又被破格晋升为太中大夫。从此,22岁的贾谊便踏上了仕途,成为西汉政治集团中的一员。汉文帝对贾谊一度很器重,在把他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又与诸大臣商议,想把他升擢为公卿,但遭到群臣的反对。此后,汉文帝开始有意疏远贾谊,并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远在长沙的贾谊,于是将他召进皇宫,拜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在任梁怀王太傅期间,贾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下了如《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名篇。
在《论积贮疏》中,贾谊写道:“管子说:‘粮仓充实而知道礼节。’百姓不能自足而可以治理的事,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古代的人说:‘一个农夫不种地,就有人挨饿;一个农妇不织布,就有人挨冻。’生产物资有时间限制但是消费没有限度,那么生产能力必定穷尽。古代治理天下,最精细最周全啊,所以它的积蓄足以依靠。现在丢弃根本而趋向末技,吃饭的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啊;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也是天下的大祸啊。这两种祸害公然流行,没有人制止它;国家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拯救它;生产的很少但是消费的很多,天下财产怎能不竭尽汉朝成为汉朝,将近四十年了,公家和私人的积蓄,还可让人哀痛。天错过农时不下雨,百姓将疑虑不安。年岁很坏没有收成,朝廷卖爵位穷人卖子女。已经听到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天下危急到这种地步而君王不惊慌的
世间有荒年丰年,是自然的常态,夏禹、商汤都遭受过荒年啊。假如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拿什么救济百姓呢突然间边境有了急事,几千、几百万之兵众,国家用什么给他们发放粮饷兵灾、旱灾相继而来,天下财物大大缺乏,有勇气有力量的聚集暴徒而横行劫击,身体衰弱的、年老的人交换子女而咬他们的骨肉;政治没有完全通达啊,远方的能有二心的人,就一道发难而争着起兵了。才惊恐而想办法对付他们,哪里还来得及呢
积蓄这件事,是天下的命脉啊。如果米粟多而财物有余,做什么而不成功呢用它来攻就能获得,用它来守就能坚固,用它来作战就能获胜。使敌对的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什么人而不到来”
贾谊的看法虽然不尽全面,但在最根本的问题上讲得十分深刻。
毛泽东是十分善于吸取前人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人,贾谊的观点自然被毛泽东所批判地继承。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粮食问题的告〉的批语》中转述的毛泽东的一段指示。批语说:“毛泽东主席讲了《明史》《朱升传》的历史故事。明朝建国以前,朱元璋召见一位叫朱升的知识分子,问他在当时形势下应当怎么办。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取得了胜利。根据我们现在所处的国内外形势和我们所坚守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立场,毛主席说:我们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毛泽东“广积粮”的主张,是在吸收了贾谊、朱升、朱元璋等前人的智慧,结合当时的形势提出来的,对全国起了重大的作用。
18年前,笔者曾就自力更生解决粮食生产及其储备问题写过文章(《新华文摘》曾摘要转载),认为中国人口多,粮食消耗量大,不立足于自力更生解决粮食生产及储备问题,把国外所有出口粮都拿来,都解决不了中国粮食消费及粮荒问题,而多方面原因又使中国不能把国外所有出口粮都拿来。
当削世界金融、粮食危机和今年我国大旱的严酷现实,已警告我们:必须吸取前人智慧,必须立足于依靠自已解决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问题。温总理去年曾引用毛泽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的话说明发展粮食的重要性,中央和国务院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粮食生产,袁隆平郑重建议普查粮库储粮真实状况(希望不要不了了之),这些都是可喜的。愿全国上下进一步形成共识,采取更有力更完善的措施解决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问题。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