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的视角看待抗日战争
原再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前几天,读了宋进教授在贵版刊发的文章《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收获颇大。宋教授认为: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可以从坚定的意志、思想的引领、模范的行动和会通的视角进行。该论视角新颖,立意高远。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一个关键的视角是人民。“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从人民的视角看待抗日战争,可以较好地分析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其一,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当时中国最得民心的政府,为人民抗战奠定了群众基础。抗战期间,中国有重庆国民政府、伪“满洲国”、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等多个政权。其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的民主制度,推行大生产运动,践行减租减息政策,发扬“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公仆精神,使其成为民主、廉洁和亲民的政府。当时的延安先后被誉为“乐园”、“真理的标志”、“光明的象征”,以及“革命圣地”、“全国青年们心上的圣城麦迦”、“黄金的王国”等。毛泽东同志还曾自豪地称赞边区:“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一位外国人曾这样比较延安和重庆:“现在中国有两个中心,一个封建的中心,在重庆;一个民主的中心,在延安。”在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中国大地上,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代表人民利益的民主政府,让人民看到了希望,获得了民心,这为调动人民力量抗战奠定群众基础。
其二,中国共产党坚信“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赢取抗战的重要指导思想。抗日战争是一场弱国对强国的战争,应当坚持什么样的战略,这是事关能够取胜的关键所在。抗战初期,“亡国论”和“速胜论”思想到处弥漫,对抗战颇为不利。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这就明确指出了抗战胜利的根本因素是人民。一位外国记者在读了《论持久战》后,心悦诚服地评论说:“不管他们对于共产党的看法怎样,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绘了未来的一般轮廓。” 持久战理论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阐明了坚持抗战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不仅对八路军和新四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对国民党产生了较大影响。据悉,国民党著名将领白崇禧阅读了《论持久战》后,特地向蒋介石推荐。后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把持久战理论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其三,中国共产党扎根人民之中,领导敌后战场取得辉煌的战绩。因为获得了人民的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持久战战略得以贯彻。因为获得了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辟了大量的根据地,并与国民党军队形成了互相配合的敌后战场。1944年春,身处敌后的人民军队转入攻势作战,肩负着抗击64%侵华日军的重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中国抗战后期,蒋介石的权力仅限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连‘中央政府’(即指国民党政府)的影子也没有。”日本的历史学家也指出:“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共部队以及它所领导的民兵游击队,已经代替国民党军而成长为抗战的主力了。”据统计,在八年全面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若是没有人民的力量,敌后战场是无法取得这样辉煌的战绩的。相反地,国民党在抗战中一步步丧失了人民的信任与支持。虽然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曾试图调动人民抗战的积极性,但到了战争相持阶段,却开始扩展官僚资本,垄断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遭到大溃败,成为大后方人心变动的重要转折点,愈来愈多的人对国民党政府失去了信任。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的力量,是决定抗战胜利的关键力量。中国共产党体察民意,深得民心,汇聚了最广大的民心民力,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力量进行英勇抗争,所以在抗日战争的危难形势下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思政部)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