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界级的伪命题:人民币国际化
一个世界级的伪命题: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问题不是经济问题的根本,货币现象只是众多经济问题的深化和延伸,又是众多经济矛盾不断发展演变以后的集中表现。所以,通过货币来解决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规律是舍本求末的。一切货币的理论只是关于以往经济发展表层现象的总结,而要解决发展中的经济问题,还必须在对立同一中认真分析经济矛盾的实质才能找到答案。通过货币理论本身来解决经济问题,这是虚伪的和荒谬的。
货币现象在人类劳动生产中,随交换的发展一经产生,货币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便在对此概念起决定因素的交换的发展中而发展。货币在人类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里,也在矛盾对立中运动,实现着概念自身的否定之否定。货币从凝聚了一般人类劳动起,开始充当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一般等价物,逐渐地被赋予了国家信用和商业信用,从而体现了一种社会交往中的权利关系,这种权利关系很好地说明了当时货币形式下的生产关系。同时,抛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随同当时生产力水平上的剥削方式,也较好地丈量了不时历史时期的剥削程度。货币一旦超出国家的含义,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国家信用就失去依托。这个时候,货币要么就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最庞大的权力体系,国际货币实质就是由国际垄断形成的国际霸权;要么,货币这个概念本身就会被国际霸权斗争的矛盾运动击的粉碎。物质运动的对立同一规律就是这样,不会再出现第三条道路。
货币的形式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物物相易,金银,金属铸币,银行(或钱庄)票据,纸币,电子货币,由最初简单地体现人类一般劳动,到后来除了在创造个体生存条件时,显示一些分配关系外,你已经很难再从货币上觉察到劳动的形态以及物化的形式。在一定社会体系内,流通领域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法则,其实无非是人类一般劳动水平发展和以剥削阶级投机行为为主要表现的阶级斗争而导致的货币现象。劣币驱逐良币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电子货币驱逐纸币,也就是银行卡和信用卡的广泛运用。这个环节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呢?在这次货币形式的演变中,不是纸币包括银行支票在流通领域里象铸币和金银一样逐渐隐退以及电子货币的普遍适用,而是以电子货币为结局,与其他货币形式一起,货币的概念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中消亡,新的经济管理手段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发展中被酝酿产生,并很快成熟起来。
货币的消亡与货币的国际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需要有统一的商品交换媒介,也即要产生货币的国际化。货币国际化的产生必定要由与此相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政治斗争来决定。英国是现代工业革命的先行者,英格兰银行券首先以黄金为基础,奠定了现代货币形成机制的基本形态。英镑之所以直接与黄金的价值量相联系,第一在于货币作为商品流通领域的最基本经济现象,必然具有历史发展的传承性。它在形式上的一次否定并不能完全阻碍它在内涵上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在于金银作为货币形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第一次以较为稳定的状态对人类一般劳动进行了概括。在商品经济里,它与人类的原始劳动最为接近,在它身上基本体现了人类劳动产生的诱因,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在人类社会生产的国际化进程中,英镑没有成为货币国际化的终极标志。当工业革命真正地形成了它的产业核心,人类一般劳动水平找到了她在一定历史阶段的集中体现,国际斗争的强者就自然出现了。德克萨斯石油工业的兴起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元成为现代货币现象的集大成者,它以黄金的名义宣布了美国与其它国家的经济关系。同时,以战争为基础,美国理顺了与世界最主要产油区中东国家的关系,并且顺应了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趋势,使货币摆脱了黄金的束缚,让货币彻底完成了由农耕生产到工业化生产的过渡,直接构建在石油生产之上。
美元才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货币。当人类劳动实践已经由完全地受自然环境支配发展到劳动实践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阶段,工业化的生产也必须进一步升华,这样人类才可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石油工业会随着全世界原油储量的消亡而失去一般人类劳动水平的代表性,多种能源的综合开发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这个时候,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人类劳动生产控制体系决定着人类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信息化的劳动生产隐约可见。货币的形式当然地有了新的面目,信用卡、银行卡在欧美出现,随后向全世界开始漫延。但是,电子货币不再可能会像纸币的产生一样,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按照资产阶级的政权要求来构建形成机制。那种以掠夺、地租、利息、特定法权体系内的负债为基础的造币原理,人类社会的大多数人民已经不能接受了。当金银变为一种饰物,石油变为历史,信息化的人类劳动就要回归到更高级水平的一般劳动状态。劳动就是劳动了,货币没有了物化的状态,人本身变为了劳动的物化状态。更重要的是,电子货币产生的生产力基础有了不同于资本生产的经济。阶级斗争导致了无产阶级政权的产生,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当以美国为首的资本生产体系创造了当代信息工程时,以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的经济体系内也创造出了信息化生产力发展的辉煌。生产在计划经济体系内回到了她的本源,消灭剥削的同时,生产力更可以得到飞跃式的发展,以剥削方式为基础的货币形成机制不再支持货币本身了。
电子货币作为结局,与纸币一起要消失在历史里。美元虽然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货币,但是,它始终达不到统一世界市场的目标,也就是世界市场只受一种法权体系支配的无障碍的商品流通。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只会造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加剧来催生社会主义。不能消除阶级矛盾和阶级差别,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种族歧视、民族隔膜、文化冲突,就不会产生全球真正的一体化,即国家的消亡。而资本生产为了达到垄断的目的,经过国家斗争,产生的只会是国际霸权主义。美元以霸权主义的姿态在国际上打击和消弱着其它国家信用,而其它国家信用在接受美元的挑战时,也客观上降低了美元的国家信用。总体上,美元体系会接受一般国家中5%数量的其他国家信用,企图建立股份制的民主管理世界劳动的方式。阶级矛盾没有激化时,美元体系内的国家信用积极竞争,争夺霸权。大多情况下,它们则是联合起来,不断的通过贬值进行对人类一般劳动的剥削和否定。正是在国家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两重作用下,货币以欺骗性的手段为了实现剥削的目的而弱化国家信用,形成了货币概念内部的自我否定。
人民币作为纸币的一种,能不能国际化呢?目前,货币国际化的现实形态只有两种,一种是美元本身,另一种诸如英镑、日元、欧元、港元等一系列纸币。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所指是一条美元化的路线,那么争霸世界的野心便一览无余,一旦有实质性的行动,外交上所谓“韬光养晦”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便被撕的粉碎。但由于没有石油产业和信息工程产业为基础,以及没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条件,人民币将被美元打的一败涂地,国内矛盾会尖锐化将导致国家出现裂痕。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指的是进入美元体系,那么人民币处境也将是可怕的。一是可能在国际金融市场遭受不断打击;二是在国内人民币为了用国家信用来防止阶层分化导致的严重矛盾,努力减缓贬值速度,这反而会受到以美元计价的电子货币的驱逐。结局是中国变为新的经济殖民地。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所指是第三条路,要求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可以有选择地用不同纸币进行结算,特别是在石油贸易中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这是不符合商品流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导致的是国际贸易的混乱。与人类一般劳动相比,纸币所依托的国家信用本身就不十分稳定,各种国家级的投机会促使国家间的贸易向金银结算回归。这是逆历史发展的,根本不会实现。顺差是不是货币走向国际化的自然起点与前提呢?我们很难从历史现象中总结出来。英国对大清朝的鸦片交易就是顺差,可英镑并不是当时的结算货币。
货币的国际化实质就是经济霸权主义。货币的国际化在货币以劳动结果否定劳动过程、特殊劳动否定一般劳动、物化形式否定一般商品,纸币否定金属货币基础上,也以全球化的目标来否定国家信用,同时使商业信用瓦解。货币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知道了这些,中国资本精英们大叫救美国就是救中国就不难理解了。以中国巨额外汇为根本的中投公司在国际交易所里不断败退,在国内金融市场大有斩获的现象,在马克思关于《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便有了类似的解释。中国证券交易所里的一切现象也都会在马克思的箸作里有所流露。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是光明正大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应该有的是,充分促进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利用一切现实的社会主义手段,在以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的信息化劳动方面取得伟大进展,不断在经济发展领域实现社会主义性质的管理方法创新,以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全球化经济发展浪潮,在生产力发展和政治改革方面为人类做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历史有其发展的必然性,但矛盾的运动却是在偶然的社会事件中进行。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时刻准备着,为无产阶级最核的利益和最近的目标而奋斗。
相关文章 人民币或即将临来一场恶战卢麒元:人民币汇率趋势及基本应对策略安生: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宜缓不宜急何新先生与环球网荐文,到底谁为人民说话?黄卫东:从公开课中的“美金”谈起杨斌:美国攻击中国操纵汇率的舆论战与金融战张庭宾:“人民币汇率稳定”已成巨大陷阱何新:从“12连跌”看人民币汇率会贬值的原因2012年,通货紧缩先生拜访中国余永定:应暂停出台“人民币国际化”新政策韩德强:美国为何又拿汇率做文章?中美来到贸易战边缘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