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读书生涯
文革中的读书生涯
1970年3月份,我从部队复员到工厂上班当工人。因为是复员军人又是党员,所以,进厂后虽然分到金工车间当车工,但还是抽出来搞了几个月的外调。
第一个外调是落实一部分老工人解放前的历史问题。和我一起外调的是一位女同志,因比我大八九岁,就叫她大姐,这个外调大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第二个外调是招工外调,厂里刚刚招进一批新学员(绝大部分是老三届的学生),所以要进行政审外调,和我一起外调的也是一位复员兵。
两个外调大约持续了3个多月的时间,外调任务完结后,就回到车间正式跟师傅学车工。在当时,每天8个小时的上班时间后,还有下班后一个多小时的政治学习,其他就是自由时间。
我是单身,又是客居,所以闲暇时间除去自己看和工作有关的技术书籍,再看一些政治书籍外,还有大把的时间。消磨这些时间,一是和室友下下象棋,和比较谈得来的朋友市里逛逛,仅此而已。
那个年代,虽然仍是文革期间,社会上仍有派性,但是,人们间的交往仍是很淳朴,交往的标准也是按人们的品行而不是政治。这也是我能够有较多的朋友和书友的缘故。
和我第一次外调的大姐,看我是单身,刚刚进厂,又是客居,便给我介绍三个年龄相仿的家在本市的同事,由此便成为我们厂人所共知“四人帮”。这种友谊,虽然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为生计各奔西东,但是持续至今。也是从这时起,开始了我的读书高潮。
记得应是这年的下半年,大姐看我下班时间无所事事,就托我的同事朋友给我送来一本小说,送来时用报纸包着,打开看,书名《春明外史》,作者张恨水,纸张泛黄,竖版,没有段落。
说实在的,因为我是66年初中毕业生,在学校时因为学习紧张,老师管得紧,很少看小说。也就是在文革初期,没有老师管,同学之间传递看过几本小说,像《林海雪原》《红岩》等,再就是偷偷看过《七侠五义》。所以,对于其他的小说,知之甚少。
我看了不久,感到故事比较好,其他几位朋友听我这么一说,都想看,为此,我自作主张把书拆分成4份,每人一份,轮流交换着看。这也是我的读书生涯中记忆较深的一次。
也是由于这个开端,周围的朋友可能少了顾忌,陆陆续续给我提供当时很多的禁书。也使得我有两三年的业余时间沉于小说之中。这里举两个我至今难忘的事情。一件是一年春节回山东探家,在北京买的是无坐票,并且是从北京开往济南的加车。车从北京开出,因为是加车,走走停停,到济南走了20多个小时。多亏我带了一部苏联小说,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站在车上,看了整整一路。第二件就是看小说《风雨桐江》,我是上白班,下午四点下班,晚上吃完晚饭,洗漱完,8点钟上床,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6点钟看完,洗漱完,吃完早饭就去上班。因为是住集体宿舍,晚上10点钟以后是打着手电蒙在被窝里看的。
现在想想也还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在当时的环境下,朋友们怎么会找来这样多的书?究其原因,也可能有着几方面的因素:1.自己的背景比较好,复员军人,党员。 2. 文化大革命中的基层不像后来所描述的那样,在普通群众还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人们的交往中重品行而轻政治。3. 从1970年起,除去个别地方,个别单位,个别的政治运动,全国基本处于正常状态,工人正常上班,农民正常种地,学生正常上学,商店正常营业。4. 得益于我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他的家庭应是一个文化传统很深的家庭。
下边是那两三年中所读到书的部分名录:
张恨水: 《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巴金:《家》《春》《秋》《雾》《雨》《电》
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唐人:《金陵春梦》
曲波:《林海雪原》(中学读过,重读)《桥隆飙》《山呼海啸》
冯德英:《苦菜花》《迎春花》
梁斌:《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
周立波:《暴风骤雨》《山乡巨变》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
冯志:《敌后武工队》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杨沫:《青春之歌》
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刘流:《烈火金刚》
吴强:《红日》
司马文森:《风雨桐江》
杜鹏程:《保卫延安》(中学读过,重读)
高玉宝:《高玉宝》(中学读过,重读)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罗光斌、杨益言:《红岩》(中学读过,重读)
金敬迈:《欧阳海之歌》
浩然:《金光大道》《艳阳天》
古典小说: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老残游记》
曾朴:《孽海花》
吴敬梓:《儒林外史》
钱彩:《说岳全传》
褚人获:《隋唐演义》
佚名:《说唐》
李汝珍:《镜花缘》
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抱瓮老人:《今古奇观》
朱贞木:《七杀碑》
蒲松龄:《聊斋志异》
苏联小说:
奥斯特洛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保卫察里津》
高尔基:《母亲》《在人间》
柯切托夫:《叶尔绍夫兄弟》《茹尔宾一家》《州委书记》
《你到底要什么》
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毁灭》
沙米亚金:《多雪的冬天》
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亚历山大·绥拉菲靡维奇:《铁流》
欧美小说: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城堡》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幽谷百合》等
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丹尼尔·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司达汤:《红与黑》
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
狄更斯:《双城记》《雾都孤儿》
莫泊桑:《羊脂球》
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神秘岛》
《八十天环游地球》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史蒂文森:《金银岛》
马克·吐温:《王子与贫儿》
伏尼契:《牛虻》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以上仅是现在能够记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不很有名的书,因为
过去近40年,所以也就忘记。写此文的目的,仅是告诉人们文化大革命的真相而已。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