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灌溉面积增加,西南大旱到来?

2025-02-26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新华网的一篇道,将这回的大旱跟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联系起来(认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是重要的因素。这一点,上已经有不少帖子详细分析。然而,我注意到这么一个细节,新华网的道中说【据水利部统计,中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

  

  这是不是事实?是的,单纯从数据上看没错,但是这绝不是全部的事实。细看下图

  

  1978--2008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变动(单位:万平方公里)

  

  

  

  非常明显,最近三十年,全国的有效灌溉面积实际上是显著增加的!尽管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出现徘徊、减少,但是自九十年代开始基本上就是一路提高。即便是在2003年前后(粮食一度有明显减产),灌溉面积的缩减仍然比较有限,最近三五年的增长更是有目共睹。

  

  既然灌溉面积是一路走高,那么新华网的前述文字就值得商榷了。当前的灌溉面积,比起改革开放前增长了不是一星半点,如果现在嫌“望天田”的面积过大,那么三十年前只会更大,何况耕地面积三十年来是一路递减的,一加一减,现在的“望天田”的比例应该是相对减少更多。那么,为什么三十年前我国的农业成灾率(详见比如今反而要低十几个百分点?假如将三十年来灌溉面积和农业成灾率的变动都绘在一张图上,将会出现一个令人尴尬的矛盾:伴随着灌溉面积的增加,我国农业成灾率也在增加。这样看来,如今的灌溉面积达到了历年来的高峰,所以出现西南大旱也是“应该”的?

  

  矛盾还不止这一处。三十年来: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了6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数增长了5倍,农用小型拖拉机数增长了12倍,农用排灌柴油机动力增长2倍半,乡办水电站发电量增长22倍.........凡是跟农业生产有关的物质基础,相比以前都是几倍十几倍的增长。

  

  灌溉面积显著增加了,物质条件大幅度改善了,为什么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反而在下降?

  

  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并不难理解。目前我们所统计灌溉面积,仅仅是“理论”上的,这块地旁边有了水塘水库有了渠,那就算作灌溉面积。理论是没错,实际呢?包产到户后,出现两个后果:其一,大批农田高度细碎化,无法进行统一的灌溉规划,各顾各的灌溉,要么是造成极大浪费,要么靠抢的,谁能抢谁就多浇水;其二,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缺乏修缮维护。大的水利设施国家修了,小的水库塘坝谁来管?光有水库水塘,里面的水总得靠引水渠才能到田地里,这些渠道谁来修谁来维护?

  

  所以,看上去灌溉面积在节节增长,实际的灌溉效果却是在步步后退。听起来荒诞不经的:灌溉面积增加,自然灾害成灾率也增加,就变成了现实。说的形象点,那个“灌溉面积”是虚胖,血压血糖血脂高集于一身,一旦爬个坡上个楼,立刻显出原形。

  

  目前国家也很清楚问题的症结,也在想办法,要说政府不着急不努力也确实冤枉。比如,为了加强“小农水”建设,2005年中央财政专项投入5亿,到09年就成了45亿,这样的增幅不能说低了。但是,是不是有政府投入就够了?不要说45亿的小农水,就算450亿,平均到全国耕地全国农户,能够分到多少?有人说,那就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这个话说得好!问题是,怎么调动怎么发挥?直接靠中央政府面对几亿农民去调动,这个成本高的难以想象,中央难道要派出几百万支工作队直接发动群众?必须有合适的“组织或中介”。

  

  现在问题简单了,这个合适的组织或者中介,在哪里?有些人一提到“集体农业、人民公社”就恨得咬牙切齿,那恨完之后呢?总得想个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吧。照着有些人的逻辑,那就土地自由流转好了,少数人集中多数土地,不就可以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么?不就能避免千家万户争抢灌溉水源么?我劝你们就别给温家宝总理添乱了,3月22日,他在会见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的外方主要代表时表示“中国失业人口有2亿”,如果我们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达到美国大农场水平,还要再转移2亿劳动力出来,4亿人,都到你家去找工作啊?

  

  说来说去,问题的原因大家都清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维护无方;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很清楚:政府主导,调动农民积极性大修水利。那么具体的措施在哪里?都说要“组织、发动群众”,谁来组织、发动?用什么方式来组织、发动?

  

  每个人都能看穿的问题,偏偏就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偏偏只能坐等被问题折磨,这是最让人悲哀的。

标签:灌溉面积   增长   增加   农业   三十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