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一个村庄的神话(下)
一个人与一个村庄的神话
-----解读吴仁宝及其红色“桃花源”华西村
“先富”与“共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
多年以来,吴仁宝积极倡导和践行“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的具有华西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执政理念,赢得了干部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他提出:“只要我们做到‘有福民享’,老百姓也不会让我们做干部的穷到哪里去;只要做‘有难官当’,当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老百姓也一定会支持我们。”华西村口有一块醒目的标语牌,上面写着吴仁宝的自律名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从70年代起,吴仁宝就给自己立下了“三不”规矩: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
华西村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有利于共同富裕的生产关系,在发展经济的探索中,华西村体会到共同富裕离不开集体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壮大集体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致富农民、共同富裕,不仅是华西村的追求,更是华西村发展的经验。华西村党委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率先发展、创新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华西村积极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使村民在充分就业中实现增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统一规划、规模经营、效率管理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华西村实行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分配模式,贫穷了数千年的中国农民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华西村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华西村率先富且共同富裕了,但并没有忘记周边及全国贫困地区。吴仁宝说:“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 华西村帮助“近邻”, 实行“一分五统”,2001年6月按照各村自愿的方式合并了周边的16个村庄;扶助“远亲”,建设省外华西村;授人以渔,为全国培训村支书。
帮助“近邻”:一分五统
从2001年6月开始,吴仁宝对华西周边20个村实施“一分五统” ——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华西村面积已由原来的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万分之一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也由原来的1533人增加到人。村民素质变高了,现在全村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已近3000人;管理变优了,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形成了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和依法办事的管理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乡风文明;经济变强了,保持了经济快速、高效和健康发展。
华西实施“一分五统”7年来,华西村为大华西支付铺路修桥、绿化植树、粮食补贴、老年保养金等各种费用,总共有7亿多元,使周边老百姓更好地共同富裕。现在的大华西,确实是人心所向、一呼就应、社会和谐。实践证明,“一分五统”确实是独特的体制,促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大华西的村民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吴仁宝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为民,这也对老百姓最好的诚信表现。
山南山北,只隔一座山,却穷富两重天。山北是有名的“北大荒”,是死人的天堂,大赵庵、小赵庵是宋代皇帝的嫡系后代的庙庵;这里还有徐霞客的祖坟等历代一些官员的墓葬。富人死后葬在这里,活着的却是穷人。山北并入华西,立刻就有了改观。一条隧道通南北,山南山北一家人,山北将建成华西的粮仓,鱼米之乡。
华西十三村的徐银宝说:“多亏老书记,给我们新塘村修了新的柏油路,使‘死角’变‘活角’。‘一分五统’好,我们不怕统,就怕不统,不统发展就不快,我们的生活水平就没这么高!”
扶助“远亲”:建设省外华西村
吴仁宝带领华西村致富后,积极参与全国扶贫,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起,先后在黑龙江和宁夏兴办了“省外华西村”,江西的“省外华西村”也正在运作之中。
塞上华西:从“穷苦甲天下”到“万人奔小康”
宁夏西海固地区贫瘠干旱,环境恶劣,吴仁宝在1995年考察后表示:搬迁1000户西海固地区山民,在宁夏川区土地肥沃的地方建设一个“宁夏华西村”,缺资金当然由华西出。
1996年到1999年,华西村出资300多万,帮助西海固地区4个县1万多农民走出了荒山恶水,来到银川市郊的镇北堡地区开始新生活。原定的搬迁指标是1000户居民,6000多人口,可是许多乡民邻带邻,亲带亲,使最后的搬迁人口增加了一倍多,达1.4万多人。到了宁夏华西村新家后,江苏华西村派去的干部领着他们建简易房,开渠修路,改造盐碱地;同时集体出面向银行贷款发放给农民,买了100多辆农用车跑运输;他们还广为招商引资,引进外来资本创办了30多家工厂,吸纳了许多村民进厂务工。“扶贫基金当引子,名村名人做牌子,自力更生饱肚子,富裕生活上路子”。到2000年底交给当地干部管理时,宁夏华西村里盖了二层小楼,家有两辆以上农用车,年收入超万元的农家已占村民总数的10%。
曾在宁夏华西村当过村干部、现在是宁夏自治区国资委监事的杨孝祖,谈起和江苏华西村干部并肩创业的过程依然激动难耐,他说:吴仁宝书记创建宁夏华西村,是中国扶贫史上的一大创举。他不仅帮助1万多宁南山区的农民解决了温饱,更在几代人的心里种下了穷则思变、求富发展的希望之树。
关外华西: “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黑龙江省肇东市五站镇南小山屯,地处哈尔滨西北面,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只有55户人家,原是来自九个省得逃荒难民。关外华西的点就设在这里,由吴协恩领头。吴仁宝认为吴协恩需要压担子、多磨练,这有利于他的成长。
设点之后,吴仁宝两次来到南小山屯,访贫问苦,邀请每一户人家到华西村参观,然后又分批接受该村200多人到华西村培训。
3年内,华西村向南小山屯投资100多万元改善住房;100万开发沼泽地,建成良田2500亩,水田1500亩;又投资100万平整厂区建设工厂,生产电工铝和无氧铜。人均收入提高3倍,“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被誉为“北国农村的希望”。
老区华西:热风吹雨下吉安
吉安,历史名城,亦是举出闻名的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1930年10月,毛泽东、朱德亲自指挥“十万工农下吉安”,彭德怀、陈毅、宋庆龄、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进行过革命活动。
华西村决定帮扶经济欠发达革命老区吉安县,在这里建设省外第三个华西村。为做好前期工作,在吴仁宝老书记和华西村党委吴协恩书记的精心安排下,吉安县百名青年来到了华西村,开始为期一年的务工学习生活。
“来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102名吉安青年分别被安排到扁钢、轻钢、霓虹灯、旅行社等华西的八家企业接受培训,以此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掌握技术,学好本领,建设家乡。
吉安县委书记张和平深有感触地说:“这个决定充分体现了吴仁宝老书记和华西人‘心系老区,情牵井冈’的思想情感,是吴仁宝老书记和华西人‘先富带动后富,大家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体现,更是一名老共产党员身体力行实践‘三个代表’,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此外,华西还与陕西勉县高潮村、江苏东台后港镇沙杨村结成对子,帮助他们发展。过去沙杨村里就一家工厂,后沙杨学华西“工业兴村”,采取“农民出土地得租金,村里投入兴办配套设施,老板出资金办厂”的新办法,几年来建起了14爿厂。老书记帮他们培训技术人才和营销骨干,年年到沙杨来,村里的厂越办越好。去年销售突破了1个亿,人均税收在全市拿了第一,村集体资产也由亏空200万变成了节余500万。村党委书记孟文安说,华西还帮助他们消化农副产品,光大米就卖了4000吨,带动了周边9个村。村农民人均收入达5700元,在市里也是“上数”的。
授人以渔:为全国培训村支书
1994年2月,吴仁宝从国家召开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会议上获知,全国还有8000万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国务院决定尽快解决这些人的温饱问题。吴仁宝说,华西是从贫困中走过来的,贫困的人是我们的亲人,帮助贫困地区富裕起来就是爱党爱国。回到华西,他立即召开村党委会作出决定,采取东西合作的方式,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10万人脱贫,1万人奔小康。
同时华西还提出了扶贫新思路和奋斗目标: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一个帮助中西部地区培训乡村干部和乡镇企业管理人员的训练班在华西开办起来了,来自陕西、甘肃、宁夏和山西的300名乡村干部,分三批来到华西,由华西供吃、供住,免费培训,吴仁宝亲自为他们讲课。
2006年初,吴仁宝又提出了“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新思路,花5年时间为全国培训5万名村支书。目前,全国各地前来华西进行互学交流的已有23个省、自治区,200多个县,3000多个乡镇,5000多个村。县级以上干部多人,乡镇干部多人,村干部多人,累计近10万人。
华西村坚持从本村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情况、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道路,从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