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是热钱隐秘通道三部门围堵恐难奏效
热钱流入路径诡异 三部门围堵恐难奏效
胡俊华 马骏骎 每日经济新闻
热气逼人时节,有关热钱的话题正不断升温。
社科院专家张明日前表示在一定经济假设下,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已达惊人的1.75万亿美元,几与中国GDP匹敌;摩根士丹利随即发表告,称2005年至今的热钱流入量为3109亿美元。“热钱是很难监控的,实际上没有办法做出精确统计”,广东省社科院《境外资金异常流动研究》重点课题组组长、热钱研究专家黎友焕对《每日经济新闻》说。
监控难带来了监管难。有专家认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商务部与海关总署于7月2日联合颁布的《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下称《办法》),实际收效也许不会很好。
热钱规模猜猜猜
对比张明和大摩的数据,最新一期的《经济学家》更倾向于后者。经济调查公司Stone&McCarthy分析师LoganWright认为,应该重新审视公布的外汇储备数据,把从中国人民银行转移至主权基金中投公司的外汇资本纳入外储统计。此外,央行让银行使用美元支付多余的储备金,而目前这部分储备金被限制在央行手中。若考虑这两个因素,头5个月外汇资产大幅增加3930亿,是去年同期增长的两倍。
LoganWright进一步分析说,贸易顺差和FDI只占到外汇储备的30%,如果扣除投资收入以及非美元储备的升值额度,仍然剩下无法解释的2140亿美元结余。扣除其中的非投机交易因素,Wright估计2008年头5个月中接受的热钱规模最高可达1700亿美元,这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新兴经济体所经历的情况。
另一位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任教的经济学家MichaelPettis则表示,因为公司夸大FDI和出口额,投资热钱流入的规模可能超过2000亿。海通证券分析师陈勇对记者表示,“从时段来看,从2003年开始每一时段热钱规模都在增长,且将保持这样的趋势,但绝对规模还是很模糊。”他分析说,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外汇流入是估算热钱的重要依据,从2003年开始,影子热钱开始为正,截至去年,影子热钱的流入累计达3500亿美元,与中美利差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热钱路径变变变
“前几天刚刚从境外弄了一笔钱到国内,数额约在1个亿美元。”针对《办法》,一位从事灰色金融业务的内幕人士对记者表示,“三部门联合出台的新措施主要针对贸易型热钱,但通过虚假贸易‘洗钱’的手法,在业内已属‘不入流’。”
黎友焕对记者表示,热钱流入的途径有100多种,“通过货物贸易流入只是其中一部分,目前已涌现出一些比较新的方式。”
首先是个人换汇。通过个人换汇机制,目前港澳地区居民可较方便地将境外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并存入国内的银行账户。黎友焕介绍说,香港地区居民在内地取出人民币,除了每天最高取现8万元的约束外,没有其他限制条件。“这一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热钱流入方式,在2008年上半年,通过私人换汇流入的热钱,正在以百分之几百的增速上升。”
其次是服务贸易。由于操作隐秘、手法简单,不像货物贸易形式那么繁琐,通过服务贸易形式流入的热钱也在大幅增加。“比如有500万热钱要进入内地,通过CI设计、项目论证、课题转包、委托费用等,其中的操作空间非常大。在合同上,你愿意给,我愿意接受,10万不算少,100万不算多,1000万也合理,这怎么监控?”
“由于这种方式操作方便,也无法监控,因此虽然形式比较新,却已成为热钱流入的主要渠道之一。”
陈勇指出,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贸易渠道并非热钱进出的主要渠道,因为以贸易顺差形式进来的热钱不是外汇储备增加的重要部分,大部分热钱是通过另外的渠道进来的,多数是“灰色渠道”,比如地下钱庄等。
黎友焕说:“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热钱可以被纳入统计轨道,但事实上热钱问题真真假假,没有办法对热钱做出精确统计。”
热钱监管难难难
“热钱进入渠道多种多样、不断翻新,给监管带来了困难,”陈勇说。
三部门联合颁布的《办法》决定,自本月14日开始实行出口收结汇实行联网核查管理,将核对企业出口收结汇情况与其海关货物出口情况,以保证出口及其收结汇的真实性和一致性。《办法》规定,企业出口收汇应先进入企业的出口收汇待核查账户,企业在通过待核查账户办理资金结汇或划出手续时,银行应登录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在具体贸易类别相对应的可收汇额范围内进行收汇核注。此外,外管局还同时发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货物贸易项下外债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对企业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实行登记管理。
两个文件的目的无疑是一致的,即试图通过加大外贸监管来控制热钱流入。
对此,黎友焕表示,通过监控货物贸易来杜绝热钱是不现实的,但三部门联合发文这一形式,表明政府正在把热钱问题摆上台面,并对外传达出综合解决热钱问题的积极态度。“热钱问题涉及到多个主管部门,此次由三个部门联合出台文件,比过去单独由外汇管理局出台措施要有效得多,而且从这次出台的具体措施上看,都是有作用的。虚出口数额、出口预收款和进口延期付款等一般的外贸形式,正是热钱惯用的操作手法。”
他进一步指出,“解决热钱问题,主管部门的态度很关键。以前的政策相对宽松,但三部门联合出台新措施则表明,外贸政策不是在放松而是在收紧,这势必增加热钱的流动成本。”
不过,也有专家对新措施持怀疑态度,陈勇就是其中之一。“效果是有限的,主要原因在于贸易渠道并非热钱进入的主要渠道。”
《经济学家》则分析说,政府试图打击热钱,就要冒着将热钱引入地下货币交易的风险,如果政府加强对于FDI和贸易进出的监管,还有可能损伤实体经济,因此中国需要减少对于非稳定资本进入市场的激励,而不是去阻塞其通道。该杂志进一步指出,热钱进入将加剧通胀,现在央行通过发行票据来对冲流动性的做法代价已经很高了,所以会越来越倚重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然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又无法不对银行的利润产生损伤。因此,要阻止进一步的通胀,中国需要从根本上堵住资本洪流。
对于通过人民币一次性升值打消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观点,该杂志认为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央行的加息空间,但问题在于,人民币升幅需达到20%才可能改变热钱的预期,而这对中国领导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这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会保持“宽松”的姿态。同时,热钱持续涌入的时间越长,利率保持过低水平的时间越长,通胀加剧的风险就将越大。
热钱涌入有隐秘通道 外资银行或成监管盲点
2008年07月04日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进入我国的热钱已经超过851亿美元,而去年一年流入的热钱是1170亿美元,一季度流入的热钱累计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70%。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加速了热钱流入的速度,这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7月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三部委联合颁布实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决定自本月14日起对出口收结汇实行联网核查管理。
监管部门已经打响反热钱战,但无孔不入的热钱会放弃进入中国吗?
“现在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外资银行已经成为热钱流入境内的途径之一。”一位匿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因为很难从银行庞大的存贷款业务中甄别出哪些是热钱。
“通常的做法都是境外投资者首先将一笔美元存入外资银行的离岸账户,然后由该外资银行的中国大陆分行以上述美元存款为抵押,为外国投资机构在中国的关联机构提供人民币贷款,也就是所谓的‘地下钱庄’做法。”
按照这样的说法,在目前三部委已经联合对企业出口预收货款加强登记管理和监管之际,相对容易的银行系“地下钱庄”或将成为热钱另辟的一条流入渠道。
外资银行暗做“地下钱庄”?
银行存贷款业务成为热钱得以栖身的场所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因为就在6月初,自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局地方分局发布了有关送非居民人民币账户数据的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对非居民人民币账户余额及变动情况进行申和补。消息一出,业内人士便指出,这样的措施显然是为了进一步掌握非居民账户变动的情况,为下一步出台具体政策做好准备。
意外的是,这样严格的防范措施在专家的眼中却不能对银行“地下钱庄”业务的发展起到抑制的作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博士张明在其撰写的《当前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与渠道》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论是境外投资者美元存入外资银行的离岸账户,还是外资银行中国大陆分行为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国内的关联机构提供相应金额的人民币贷款,都很难被甄别出来,“因为热钱都隐藏在外资银行庞大的存贷款业务中”。
而不少银行业人士也认为,即便监管层要出台具体的整治政策,也还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观察期”。
张明指出,商业银行尤其是外资银行积极投身“地下钱庄”业务无非是由于可以获得稳定的存贷款利差。相较于内资的商业银行,“经验老到”的外资银行首当其冲成为了热钱瞄准的渠道,原因就在于其“不承担任何信贷风险”和国内相对较小的业务规模,这些因素都使得外资银行不得不借助热钱扩展业务以求得发展。
然而更令人担心的是,除了借道银行系“地下钱庄”涌入的热钱外,更多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银行后则原地不动地趴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告诉记者,这笔很大一部分来自日本的热钱只要趴在银行里就可以获得升值利益。江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美元为例,仅2007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就升值了10%,这也就是说,即便热钱流入中国不做任何投资,每年也能获得15%左右的稳定收益。
“如果热线现在突然撤离,毫无疑问会对国内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江涌表示,由此带来的后果也难以估量。
一个难以监控的盲点?
在世界银行6月发布的新一季《中国经济季》中,记者发现,仅2008年前几个月,中国外汇储备就创造了新纪录,经常账户盈余规模达到了3720亿美元,占2007年GDP的11.3%,而其中,单单资本账户一项,盈余就高达900亿美元,而这个数字是2007年全年GDP的2.7%。
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迈克尔·佩蒂斯指出,今年前4个月中国官方外汇储备增幅为230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来自游资的涌入,也正是这些游资的流入,致使商品和资产的价格突飞猛涨。佩蒂斯特别提出,这些资金中,约有一半的热钱是以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形式进入中国的,另有约五分之一的热钱是通过进口少开具发票或者出口超额开具发票的方式流入的。
这也就刚好解释了三部委联合核查热钱的原因,外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出口收结汇实行联网核查管理,将规范贸易项下外汇资金流入和流出,解决出口与其收结汇背离的问题。
前有6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局地方分局有关送非居民人民币账户数据的通知,后有三部委联手核查热钱,业内人士认为,这两项强有力的措施成了一把遏制热钱的双刃剑。
然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尽管有关部门手持双刃剑,但仍有一些流入的途径得以避过剑锋。
“大部分的外资公司跟我们一样,内部就有很多的账户,”一位著名的外资公司财务人员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总公司和分公司之间的财务流动是根本没办法监控的,“这也就是说,如果有公司利用这个途径,热钱流进来是很方便的,而且很难被监测到。”
同样,在江浙一带打游击的热钱以及那些“救济”了地产商资金紧张危难的房地产信贷资金也难以实现即时的监控,“这部分的热钱流入流出根本没有具体的数据,更谈不上监测了”。
此外,借助于捐赠的方式进入境内也成为热钱绕道监管层的渠道之一,通过对中国老少边穷地区的无偿捐助要求当地政府提供流入的渠道。
江涌对此不无担忧地指出,这些留在中国的热钱对金融体系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1995年的日本就已经上演了一出热钱藏匿于银行带来的巨大危害。1998年的金融危机也如出一辙。“只有从源头严打热钱大幅的流入、流出,才可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周泉 刘丁:华夏时】
三部门联手阻击热钱 抓大放小严堵贸易通道流入
2008年07月04日
对于热钱的大规模涌入,监管部门开始选择主动出击。
7月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下称“《办法》”),以及《关于实行企业货物贸易项下外债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
“三部委是担心热钱通过贸易流入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货币政策专家陈道复接受采访时表示。
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专家张明认为,三部委此举将遏制住通过贸易渠道进来的热钱,他还预计,政府近日还将出台更多政策以遏制住通过地下钱庄等途径进来的热钱。
实施联网核查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最新告称,中国热钱数额达1.75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日益严重的热钱使得监管层终于挥起手中“行政大刀”。
新《办法》旨在通过将企业出口收结汇情况与其海关货物出口情况加以核对,从而甄别货物贸易项下资金流入的实际贸易背景,以保证出口及其收结汇的真实性和一致性。其中,建立专门的出口贸易联网核查系统在我国尚属首次。
《办法》规定,企业出口收汇(含预收货款)应先进入企业的出口收汇待核查账户。企业在通过待核查账户办理资金结汇或划出手续时,银行应登录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在具体贸易类别相对应的可收汇额范围内进行收汇核注。
为配合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时发布了《通知》,决定对企业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实行登记管理,分别将于7月14日和10月1日起实施。
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人士表示,将根据正常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通过一定的公式计算,给企业一定的收汇额度,包括预收汇的额度。银行在进入贸易收付汇管理登记系统后,就可以看到企业的可使用额度,从而完成对该笔交易的审核。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加强预收货款与未来实际出口的跟踪监管,可防止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资金借用贸易渠道流入境内投机获利。另外,通过改进对进口延期付款的监督管理,可防止潜在的债务风险,防止未来资金集中大规模流出。
“抓大放小”封堵贸易热钱
“我认为国家三部委联合颁布实施《办法》,主要是想‘抓大放小’,确保贸易的真实性。”北京一家多年从事中美进出口贸易的企业董事长林先生接受采访时说。
林先生说,对小企业来说,这个《办法》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中小企业的订单额一般不大,也就几万到几十万之间,出口收汇的账户即便被审查,也可以通过其他更灵活的结汇方式和途径解决。另外,政府根本没有必要对这种小问题担心,因为就算这种小单子全国每天能达到1000单,总额也不过几千万美元,对国家整体的宏观经济造不成冲击。
而大公司则完全不同。比如财大气粗的中石油、中石化,其下属公司一个单子也许就能达到上千万美元。所以,这个《办法》对大企业就意味着监管的加强,国家也可以从宏观上基本控制热钱通过国际贸易流入的大头。
“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个《办法》的实施肯定能够遏制热钱通过国际贸易方式的流入。”林先生说。
广东省社科院《境外资金异常流动研究》重点课题组组长黎友焕称:“通过监控货物贸易来杜绝热钱是不现实的,但三部委联合发文这一形式表明政府正在把热钱问题摆上台面,并对外传达出综合解决热钱问题的积极态度。”
而此前面对热钱流入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政府主要是采取提高准备金率的方式,以对冲掉流入的巨大资金流。
效果显现尚需时间
国家外汇管理局对此轮新举措的实施酝酿已久。然而,政策效果显现尚需一段时间。
“《办法》实施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长期关注热钱问题的专家江涌对本记者表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专家何伟文博士分析,目前热钱流入中国主要有三个渠道:国际贸易、投资、民间借贷。现在,国家在贸易上加强管理,控制住贸易渠道,但是不排除热钱通过其他渠道转移进入中国境内。因此,打击热钱应该从多方面综合着手。
对于新《办法》的实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更加担忧的是,如果热钱大规模回流,将扰乱我国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可能给我国金融秩序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如果真的存在这么多热钱,并突然从我国资本市场比如楼市、股市中撤出,将会对经济造成巨创。”梅新育对记者说。
但不管怎样,政府严打热钱的决心已经显现。另据有关人士透露,除了上述新政之外,更多的监管重拳将接踵而至,比如目前正在酝酿的对于企业资本金结汇的检查就是措施之一。
【:徐芸茜刘丁:华夏时】
热钱“堰塞湖”
2008年07月05日 中财网
新闻背景:日前,中国社科院出具的一份告测算出5年来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约为1.75万亿美元,刷新了此前关于中国有8000亿美元热钱的判断。热钱,这个在11年前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翻云覆雨的词汇,如今已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中随时都有决堤危险的"堰塞湖"。
邹吉宏点评:1.75万亿美元,这个天文数字几乎与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总量相当。虽然对于数字的统计是否科学,当前国内专家仍意见不一,但是,大规模热钱的流入早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既然11年前东南亚金融危机已经为我们上了一堂"热钱翻云覆雨"课,让我们认识到了"热钱是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为什么我们在"课后"这几年仍然重蹈覆辙呢?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热钱的流入途径说起,有关专家总结为三方面:利用虚假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名义和地下钱庄。在这三个渠道当中,利用虚假贸易和地下钱庄,反映了我们在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而外商直接投资名义的因素,则暴露了以往利用外资的考核弊端,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热钱的纵容嫌疑。
回头想想,前些年我们是如何利用外资的:在从上到下的层层数字考核体系下,谁抓到外资谁就立了头功,不管项目如何,"抓到篮子里就是菜",甚至项目还没成立"资金先来了再说"……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嗅觉灵敏的热钱大鳄怎能不顺水而来?当然,国家宏观部门也及时发现了这一弊端,并在两年前出台了禁止对外资数量的层层考核通知,并陆续出台了对外资进入门槛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热钱蜂拥的局面。但是,在许多地方,宏观调控现在只能成为一厢情愿。因为在综合考核中,外资数量仍然是一项重要内容。
所以,有效治理热钱"堰塞湖",还需要进一步从上到下建立科学的外资观,真正实现从招商"引资"向"选资"转变。通过科学的考核"指挥棒",引进那些有技术、有市场、符合环保要求的实实在在的项目,引导外资真心诚意地参与我国改革、带动国内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提升,坚决阻止那些不怀好意的投机性短期资本的流入。
谁在制造高油价
新闻背景:7月2日,纽商所原油收盘价再创新高,盘后电子交易中原油价格更是突破每桶144美元关口,政府告显示上周原油供应量大幅下滑。8月交割的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2.60美元,收于每桶143.57美元,创历史最高收盘价。
邹吉宏点评:国际油价从今年1月2日突破每桶100美元,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又击穿了140美元大关,现在又创造了新纪录。这真是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叫"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油价向前猛冲,刺激了全世界的经济神经,股市也都跟着瑟瑟发抖。
很多专家把石油涨价归结于供需失衡和美元贬值,但这些似乎并不是油价上涨的全部谜底。那么,谁才是油价暴涨半年的最大幕后推手呢?《石油战争》的、德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告诉大家,油价暴涨真正的幕后推手,是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这样一些国际资本巨头,以及大大小小的对冲基金,借着石油供应紧张、美元贬值这些消息和题材,它们在原油期货市场上兴风作浪,翻云覆雨。
石油炒家是全球公敌,必须严查并予以制裁。上月中旬,八国集团在日本大阪举行财长会议,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查究竟有多少资金参与期油炒卖活动。随后的6月22日,沙特阿拉伯召开国际石油高峰会,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如何平抑油价及如何阻遏炒油。清查和惩治的难度肯定很大,但即使只是一个姿态,多少也会压抑国际大鳄炒油的疯狂。
青岛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