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茅于轼被禁止出境有利于国家安全

2025-02-26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茅于轼因为参加在新加坡召开的所谓“喜马拉雅流域合作开发会议”在首都机场出境时被边检人员阻止出境,被告知“危害国家安全”。本人举双手赞成国家的英明举措。  

  茅于轼是什么人?  

  

  茅于轼这个人,关心中国命运的人都非常熟悉。但是,在追问茅于轼是什么人的时候,还真是让人“一头雾水”。到底怎么确定茅于轼的身份呢?  

  经济学家?  

  

  茅于轼是经济学家吗?在各大媒体介绍茅于轼的时候,总要加一个头衔-著名经济学家。可是,茅于轼真的是经济学家吗?看看百度百科对茅于轼的简介:  

  茅于轼(1929.1.14— ),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是中国民 间经济学者的重要代表。 1929年1月14日 出生于南京,父亲茅以新是铁路机械工程师,伯父茅以升是著名桥梁专家。抗战时期转辗于大后方柳州、桂林、重庆。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从机械系毕业,分配在齐齐哈尔铁路局,任火车司机、技术员、工程师。1985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1993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现任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代表作:《择优分配原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谁妨碍我们致富》等。  

  1981年,他参加了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在北京的计量经济学研讨班,正式接触到现代经济学,并大量阅读西方经济著作,不断完善自己的构想。1985年,他写出《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这部被称为重新构造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著述奠定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地位。   

  “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愿望,就是使得我们国家富起来。后来我发现,国家更需要经济学,于是开始转向”。20世纪80年代初,茅于轼申请调入社科院数量技术经济所,但遭到拒绝,因为他不是学经济出身的。1985年,他终于被调到社科院美国研究所,主攻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他认为,在社科院美国所的10年是自己进步很大的10年。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脚步的加快与深入,茅于轼有感于国人在经济常识方面的匮乏,开始写起了散文、随笔,向大众普及经济学知识。1986年,他作为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学者,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他不断用经济学家的眼光观察和思考,这些思考的一部分结果,体现在他1993年出版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考察》。这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自我思考,体会出自己能掌握的经济学来,一时洛阳纸贵,声名远播。之后,《谁妨碍了我们致富》、《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等相继出版,一发而不可收。  

  从百度百科对茅于轼的溢美介绍看,茅于轼根本算不上一个什么“经济学家”,充其量是一个“经济科普”,连“经济科普作家”都算不上。因为其作品数量少,没有原创思想。这就好比那个写“科普”作品的叶永烈,我们能说叶永烈是“科学家”吗?写了几篇科普文章,就成了科学家了?那么,中国的“家”也太不值钱了。所以,茅于轼不是什么经济学家,只是一个“经济学爱好者”而已。  

  茅于轼从资产阶级人生观出发,发展为“卖国主义”鼓吹手。  

  茅于轼的大脑核心是资产阶级人生观,也就是茅于轼经常给年轻人灌输的“人生就是享受”。茅于轼从这一资产阶级人生观出发,推导出“人权高于主权”,进而鼓吹“钓鱼岛没有中国人居住,不值得为了一个荒岛牺牲生命”,胡说什么“如果国土被别国占领了,如果生活在被占领土上的人民能够生活的幸福,就是好事”。  

  这是赤裸裸的卖国言论,应该以“卖国罪”论处。  

  人生就是享受?享乐主义  

  

  这是茅于轼一切立论的依据,这是赤裸裸的资产阶级人生观。这样的人生观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没落的、颓废的人生观,是被批判的人生信条。  

  美籍德裔哲学家马尔库塞说:  

  “高生产和高消费处处都成了最终目的。消费的数字成了进步的标准。结果,在工业化的国家里,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成了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把人贬斥到成为机器的附件,被它的节奏与需求所统治。它把人变成消费机器,变成彻底的消费者,它唯一的目标就是拥有更多的东西,使用更多的东西。这个社会制造了许多无用的东西,也同样制造了许多无用的人。……而当他闲着的时候,他就去消费。他是一个张着大嘴的永恒吸乳儿,不用花多大力气,把工业所强迫他接受的东西──香烟、酒、电影、体育运动、文章,一古脑儿地‘装进来’。”  

  

  为消费而消费,为享受而享受,甚至喊出了“白天死过去,晚上活过来”的口号。人人都寻求快活,今朝有酒今朝醉,“而寻求快活就是通过消费得到满足。”  

  消费变成了的人唯一真正的目的。但是人们发现“消费者的天堂并没有给予它所允诺的快乐。”  

  “人正在面临着一股自己根本无法控制的力量,与这股力量相比,人只是一粒尘埃罢了。”  

  我最简单的问一句,没有建设,何谈“享乐”?  

  人权高于主权?  

  

  这是帝国主义鼓吹的殖民理论。这个所谓“人权论”的目的是为了分裂他国领土,为干涉他国内政制造所谓的“理论根据”。最终就会与刘晓波的“中国应该被殖民300年”的论调趋同。试问,国家都成了殖民地了,何谈“人权”?生存权、生命权都不能保障,何谈“人权”?纯粹是无稽之谈!如果是这样,南非的曼德拉就是“罪人”,印度的圣雄甘地就是罪人,他们不应该为民族独立而奋斗?  

  言论自由?  

  茅于轼的无耻之处在于不断传播资产阶级人生观,虽然思想混乱,逻辑不清,满篇实用主义,但是,每每以“言论自由”为挡箭牌,大肆传播资产阶级理论货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茅于轼所主张的“言论自由”是什么?其实质是胡说八道、造谣惑众的自由,是肆意传播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自由。茅于轼经常把“民主法治”挂在嘴边,试问,在一个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资产阶级理论符合社会主义法律吗?  

  看看美国,在美国,传播共产主义理论被视为“恐怖分子”,奥巴马在其就任演说中把共产主义定性为美国的威胁。那么试问茅于轼,这就是尔等口口声声的“言论自由”吗?  

  茅于轼被邀请参加的所谓“喜马拉雅流域合作开发会议”是什么货色?  

  在新加波举行的所谓“喜马拉雅流域合作开发会议”是印度主办的私吞中国喜马拉雅山山南国土的阴谋会议,会议的主办方为什么邀请茅于轼参加?就是因为茅于轼一贯的主张“卖国主义”,苍蝇不叮无缝之蛋,蛇鼠一窝,狼狈为奸,沆瀣一气,臭气相投。  

  国家禁止茅于轼出境是英明的,表明了十七届五中全会之后的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了正确的轨道,我想,我的判断不是空谈。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