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试解钱学森天问背后的应试教育之结

2025-02-13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高考录取制度的调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  

--试解钱学森天问背后的应试教育之结  

两弹元勋钱学森走了,却给21世纪中国教育留下一个天问:为什么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也留下了他的教育思想,其核心就是通才教育观,“集大成,得智慧”,并提出“大成教育理念”,强调大学教育既要通,也要专,只有学生跨学科知识掌握得越充分,创新与发现的能力才能越强;对一个创造型人才来说,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就是创新的一对翅膀,所以理工科不仅要跨学科,还需和文科结合。  

但要说建国后学校没培养出杰出人才是不对的,如李四光、袁隆平、王选等就是非常杰出的人才,还是世界级的。只是近多少年来,确实没有什么杰出人才出现,钱老的话就是有针对的。上至总理、下到平百,社会各界每一位关注教育的人都在思考,都在寻找答案,更有安徽11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致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消息,使“钱学森之问”再次成为国内热议的话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难道真成了一道无解的斯芬克斯谜语。   

对高校来讲,要说现在仍然教的是四书五经,那么出不了杰出人才是教育问题,可是我们现在是教数理化、工程技术的,和外国教育的内容一样;要说是教育水平不高,可是现在不管是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比30年前强的不是一点,而且现在还有互联网,能更多更快地获得国外的先进知识;三十年多年前北大教授张维迎,也能从老家吴堡县可以买一张去大学的单程车票而读完大学,还能公费出国留学!可是为什么就出不了杰出人才呢,比30年前还不如,比“西南联大”还不如!  

当然北大一位教授回答是最高明的“中国当代不需要钱学森之类的人才,20年之后必出杰出人才”!最正确但最无用!言外之意,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中国现在不需要钱学森那样的杰出人才。借用北大教授的逻辑,中国基础教育不需要什么素质教育,百年以后自然而然就好了!盛世只需农民工?只需这样无用、无耻的北大教授!   

近来北大也用行动试图来回答钱学森的天问,创新出中学校长“推荐”上北大的办法,但江苏、河南、湖北等省的中学校长们,用行动回答了对未来杰出人才苗子的判断准标:考试都在前几名!民国时的北大,钱钟书能以数学10分、吴晗以数学0分的成绩进入北大,现在能吗?三十多年以前,工农兵能以推荐方式上北大,现在能吗?  

北大,可是中华民族的北大啊!这不是天问的一个很好的注解吗?   

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作为基层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无意也无力去评判大学教育的得与失,是与非,也无力回答这样的天问,但却想到一个问题:钱学森能在美国大学深造,而奠定其一生的学术基础,美国大学可以把一个旧中国的钱学森培养成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首先是钱学森的智力素质好,但更关键是美国大学能有条件、有机会把他选进去!  

常言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其实杰出人才苗子什么时代都有,关键是如何教育培养的,如何选拨出来!这不是教育内容问题,也不是教育水平高不高,而是教育制度问题,尤其是高考制度。  

多年的基础教育实践证明,我们继承了科举制度的优秀传统,实现了最优的高考制度,以考试选人而非人选人,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八股式的应试教育问题,不仅无法选出杰出人才的苗子,反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扼杀了青年的创造力!北大高考招生有所谓的掐尖效应,每年把数以千计的全国优秀尖子生集中在一起,为何却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反而成了留美出国预备班?为何“木薯大学”的陈章良反而年纪轻轻当了北大副校长,成为世界知名的专家呢?是北大的土壤够不肥沃的了吗?是北大的教育经费不足吗?都不是!这就是政策制定者、普通教师和社会各界,都注意到“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样的事实年复一年的证明,在高考制度指挥下的应试教育中,学生们的潜力已挖尽了,思想已补禁固了,选拨出来的更多的是考试天才!   

作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捧---高考制度,以“分数面前一律平等”教育标准的政策取向,以分数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高一分就可以进北大,低一分就不成!这是高考制度的内核,是根本原则,有其合理性、优越性、公平性和无可替代性!但我认为现有政策应有两个核心,一个是考试,一个是录取,其对基础教育的指挥捧作用,显性体现在考试形式上,隐性体现在录取办法中。学生考试分数的一分高下之争,不是真为多一分少一分,而争的实质是进北大的名额,但就这一分,就把无数的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家长绑上了应试教育的战车!  

现在无论基础教育新课程怎样改,还是高考考试科目如何变,计分方法怎样科学等,更多关注是考试本身,关注到分数的区分度上,而忘掉分数的意义--大学录取的标准!而只要高校录取政策这一条没有变,高考制度指挥棒的指向就没有变,应试教育就只能愈演愈烈,就会从高中延伸到初中直到小学,素质教育只能停在纸上!所以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不是不争论的新课程改革,不是形形色色的学校评估,不是五花八门的高考方案,而高考制度中的录取办法。  

根据当前基础教育现状,可适当对于录取办法做点调整,在保持高考制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让北大、清华、人大等二十余所高校采取预选随机录取法,而其他高校仍沿用现行录取办法,即北大、清华等高校以提前批次方式,按每省计划数,以1:10-30比例确立预选分数线,再按农村城市户口、男女生比例等限制性条件,划分招生指标数,最后电脑随机录取。主要理由如下:  

一、高考招生是为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选拨人才。按统计学规律,智力超常的学生占人口数量占20%左右,二十余所高校的录取量基本上在数量上可以达到。对现在基础教育水平和社会物质发展状况来讲,孩子们有非常好的教育条件,分数差距小,高考能达到一定分数段的学生都是相当聪明的,处在同一智力发展水平,但最高分不一定是最优秀,他们之间的根本差别,不是分数三五分的高低,而是非智力因素。  

二、高考招生承载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历史早已表明,不公平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破坏力,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一定的预选数量可以扩大选择范围,把真正优秀的选上去,但在没有确切的标准基础上,随机选择其实对每个人来讲是最公平的,并可满足一定的限定条件,如城乡人口比例,以确保农村学生可以上北大,从而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如北大实行准军事要求,必须进行政审,不是查阶级成分,而是查海外关系,凡有直系亲属有移民海外的一律不录取,因为北大等高校离我国的社会权力中心最近,必须考虑到未来国家的人事安全。  

假如2010年北大在山西省安排20名招生计划,但要安排最低城乡人口比例6:4,男女性别比例1:1等,按1:20的比例将有400人进入预选线,先进行政审,凡有海外移民直系亲属的一律淘汰,再降分选足400人,然后按设定条件的优先级别,由电脑随机录取。在此次录取中,可能存在8名农村户口的学生指标但只有10名农村户口的学生进入预选线,那录取率就是80%,如果预选数量低于8名,那录取率就是100%,10名女生指标但入选的却有300名女生,录取率将为1/30,将由电脑随机录取。所有未被北大录取预选生,将按成绩按其所报的志愿,被其他普通高校录取。  

只要能上预选线,就证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优秀的,就有可能被录取,但不一定考得最高就一定能录取,而是大家的机会是一样的!这样不仅可保证把最优秀人才苗子选入一流大学,并促进社会教育公平,更重要是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彻底改变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势头,为素质教育打开发展的空间。  

对学生来讲,在初高中时代,不用去争一分之高下,而有心情、有机会去读更多的书,为兴趣分配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更好的文化基础,恢复基础教育本来的意义,从而提高整体生源素质。对学校来讲,尤其是重点、示范类的高中,不再为升学北大、清华竞争而疲于奔命,关注点不再放到一、两位重点生上,教育资源可以分配给更多的学生,有20名学生达到北大预选线,即使没有一名能上北大,那也是值得自豪的!普通中学也有可能达预选线,或许因农村户口而有机会走进北大,从而调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更大范围内实现教育公平。  

总之,在我们无法确切回答钱学森天问之时,通过高考录取办法的调整,校正高考制度的政策核心的指向,让基础教育政策尤其高考指挥棒,尽可能先指向为培养、选拨杰出人才的苗子的方向,为素质教育撑起一片明亮的天空。  

或许这就是钱学森天问的一个新起点!

博客地址:http://ljh8848.blog.sohu.com/137753408.html 

  

  

2009-11-24  

标签:教育   北大   录取   高考   人才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