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三十年后中国虚空化农村怎么成了农村年青女性逃离的生死场-
南街村华西村一个一人为集体,集体为大家的集体社会主义环境也许让农村的女青年能安下扎下根来,但这样的地方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广大农村实在是太渺小了.就这点希望之火还不知道能不能燃烧下去对绝大多数农村的姑娘们来说,在当代发展情景下,农村成为她们想要挣脱和逃离的生死场,而不是希望的田野.
自从她们读书后,在她们幼小的心灵里便种小了跳出农门到城市的瞳憬,因为在她们的梦想里,希望的"空间",做人的空间是城市.
几年前四川一个农村的女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县城重点中学,可一贫如洗的家长却出不起最起码的上千元,这位16岁花季一样的少女就选择了跳河自尽的方式来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她知道她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而这唯一的希望破灭了她唯有一死,才能彻底平息她那绝望的心情.
还有三个高考落第的农村女孩,知道她们以后就要重过她们母亲那样的生活,她们集体选择跳水库自尽!
在今天的网上又看到这样的消息,某大学一名农村来的女生靠吃食堂的剩饭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学生;而在另一个大学,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因天冷没钱卖不起棉衣也受不起众人的白眼,为了个人的尊严,她竟然选择了跳楼自杀来告别这个世界.
在那一个个高楼耸立,灯红酒绿不夜的城市里,农村来的打工妹却生活在最下层里,当然也有为了生存为了不回到农村,不得不靠出卖自身的肉体来维持生计.记得深圳一个血汗工厂发生了一场大火,夺去了六十八位打工妹的生命.一位来自湖北的农村姑娘侥幸劫后余生,当记者问她为什么伤愈后又从老家返回深圳打工时,她说"如果我还象我母亲那样生活,那我还不如死",在无数打工妹眼里,象农村母亲一样,那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活,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生活.
为什么今天中国农村在很多农村妇女的眼里是"没有出路"呢其实这是全国推行"小岗村单干"冒进给中国农村带来的严重付产品.我熟悉一个年近七旬城里来给城里打工儿子儿媳带小孙子的大妈,一家三代租在效区一个单间平房里.大妈二十多年前就到城里当保姆.坐在后院,她谈起在家务农和离乡外出务工的经历.大妈的回忆带着一种兴奋和无奈的叹息.当年,苗条的她挑过满筐的河泥,人们开玩笑说她是"水蛇腰".回想起这些,大妈脸上荡漾着笑.集体劳动里她得到了某种承认和自豪.她回忆起集体生产的日子,忙碌的田间和家里的劳动,使她们在公共空间站有一席之地.自全国在规模推行小岗村单干,搞垮搞空所有集体农村和集体财富后.农村公共空间几乎不存在,妇女丧失了曾经在公共事务中获得过的有限空间.随着集体生产活动的消失,那只一点点的农村公共事务就是男人的事了.
今天人们对粮食统购统销的批语很少注意这么一个事实,即当时国家把大约三分之一统收统购粮用来帮助缺粮的农村消灾减难.当时国家明确承认三大差别,并把它的解决作为长期任务提出来.今天这三大差别在中国是有增无减,但却听不到哪个主流媒体提过一字难道在今天市场化下这三大差别可以非问题化了吗不但如此,还多了三农问题,新的三座大山,也成了世界上贫富悬殊最严重的国家.当时毛泽东时代的高速工业化不仅是严峻国际形势所催逼.而且国家领导层也认为是减少城乡物质和技术上的差距以及工业品之间剪刀差的必要手段.国家积累所需导致对农民的索取使农民自身很难有积累.单向以农哺工的格局在七十年代有了改变,五小工业和农机工业开始反哺农业.但是由于邓上台后的翻案和出于权术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向和倒退,毛主席的农业机械化与半机械化结合的方针遭到无耻的诽谤和错误的歪曲和批判,这时农村"分田到户"形成了一股黑色的大潮流淹没了这七十年代给中国农村带来好苗头的这个大好机会.
在毛泽东时代"妇女解放"是一个需要的变革.妇女的解放最终要靠社会化和家务劳动的现代化来实现.工分只是说明女人可以做男人的事,体现了一种男女平等.而当时认为农村妇女的解放最终要靠进一步的工业化来解放.当时最能表现男女平等形象的只能是"铁姑娘".
毛泽东时代的现代性是以国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特征.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不久就制定了旨在把中国的城市从颓废的,掠夺性的,带有殖民地特色的消费城市改造成为艰苦朴素的生产型城市.投资和计划的重点不强调城市的扩展,资源的配置和供给也不倾向于现有的城市.大跃进是对苏联模式的一种抛弃.转向依靠中国城乡百姓自发的热情和创造力来加速实现共产主义,其中农民的热情和创造力占有很高的地位.农村人民公社的小规模工业得到相当的重视,对其重视程度甚至大于城市里的苏联模式的大规模企业.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在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一年搞了三线建设,国防工业大规模地向中国内陆省份转移,客观上促成了工业在整个国家更为平衡的分布.在六七十年代农村是意识形态的高地,是城市青年锻炼自己的广阔课堂.大寨是全国的样板.文化大革命时期宣传的主体是农村,而不是工厂.当时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在"艰苦朴素"中求发展.
而改革后城市从"生产型"向"企业型"转变,以城市发展为目的,这样,城乡统筹的发展和专区作为它的保障被抛弃了,这样的调整引发了一个以农村虚空化为代价的局面.
在建国头三十年里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比例平均为11,65%,而改革后三十年平均不到2%这个比例.这是多大的反差,我们今天的农业不还是吃建国前三十年的老本吗当然官方所提供的数据还没法反映建国头三十年里农村小工业和城市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国家对水利,造田,治洪,农村医疗,农村教育方面的巨大的政策人员和间接的财政支持等等.
在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四年,在分光拆光盗光农村集体财富后,出现了短暂的"杀鸡取蛋"的效果,但八五年后,农业生产就一直停滞不前,到九十年代更大,大部分农村完全倒退到解放前.随着这种各顾各的改革,生产的全面私有化,过去有限的由集体经济提供的福利和医疗保障也消亡了.
农村成了国家经济投入策略中被遗忘的一块荒地.在农村生产低迷倒退的同时,在意识形态上,"落后"和"传统"这样的字眼成了农村的代名词.在今天,过去那种比旧社会的豪迈和自信已经荡然无存.
在今天的城市里,"农民"成了愚昧,无知和不文明的代明词.
八十年代初种田还能带来一点收益,现在却不同了.各种资本组合的大小企业正把数以亿万计的青春年华的农村劳动力吸进他们的血汗工厂,没有福利和保险.每年数以万计的工伤残病劳动力回到农村老家,依靠最后的福利田活命.农村这个大水库不停地放出新鲜的劳动力,而吸收伤残病余人口.所以出来的不是劳动力,而留守在家的才是剩余劳动力.当家民工的工资不足支付他们在城里进行后代的再生产时,养育下一代的任务则由农村来承担.八十年代的生产责任田到今天成了活命田,用来养活那些伤残病余人员和下一代农民工.
农村虚空化的过程使农业生产没落了,使农村生活萧条了.这个过程夺走了农村从经济到文化意识形态所有的价值,使农村的脊梁给抽掉了.
农村的年轻人特别是姑娘们所面对的问题是这样日益败落的农村,根本看不出有一条未来的出路.
是不是再进行这样的抢救措施,让所有农村女孩不读书,进行"女子无才便有德"的教育,让她们甘心做农村传宗接代生儿育女的工具,不然虚空的农村未来都变光棍村啊!
相关:
虚空的农村和空虚的主体(严海蓉)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