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小岗开始,在哪里结束?——也来谈谈三农问题

2025-02-2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从小岗开始,在哪里结束?——也来谈谈三农问题

  

  
渡痴禅师 2007-09-23

  

  从小岗开始,在哪里结束?——也来谈谈三农问题

  

  很长时间没有用建设性的心态琢磨问题了。所谓建设性心态,就是接受现实,不做无益的抱怨和指责,尽量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但建设性心态不是鸵鸟心态,并不是不反思过去的问题,恰恰相反,反思是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因为反思的实质是总结过去经验教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长一智”全在反思“吃一堑”的过程之中。而那种为了照顾某些人的面子,而回避过去发生的问题则是典型的讳疾忌医,是没有建设性的。三农问题从哪里来?三农问题要到哪里去?这是两个问题,但这两个问题紧密联系,琢磨其中的一个必然离不开另外一个。下面我尽量跳出个人成见来谈谈这两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某个过程长期演化的结果。在演化初期,相对来说城乡差距并不象现在这样明显,但经过近三十年的城乡博弈,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不断扩大,到现在终于成了影响中国社会全局的大问题。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仅事关农村、农业、农民,而且和城市弱势群体、无保障人员、沿海内陆差距等问题密切相关,这些问题相互影响、彼此依存,是社会不和谐的核心要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创建和谐社会,三农问题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

  

  农村溃散、农业萧条、农民贫穷引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输入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农民工的存在拉低城市劳动力的价格起点,导致城市弱势群体的收入相应降低,扩大了城市贫富差距,可以说凡是不使用劳动力资源的人,都是三农问题的受害者;客观来说,农民工进城为城市发展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加快了农村萧条的过程。在城乡的人员交流的过程中,农村是失血者,农村优秀的劳动力资源大多数都涌入了城市,留给农村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残。

  

  三农问题引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国家内需乏力,由于三农问题拉低了所有弱势群体的收入,因此三农问题不仅仅导致农村购买力下降,城市购买力也相应下降,内需乏力的结果导致国家经济发展只能依靠出口和国家基础建设这两条路。由于在技术研发上缺乏“比较优势”,某些人为中国的工业出口选择了一条“快速致富”的道路,那就是是走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加工,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能很快的换得现钞。这实际上是一条资源出口道路,只不过出口的是劳动力资源。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的廉价,在国际商业资本的调节下,中国的劳动力价格起点事实上也拉低了全球加工业的劳动力资源的价格。所以,也可以说中国的“三农问题”让全球的劳动者都陪着忍受相对的低工资。这是早几年有西方经济学家说中国输出通缩的原因。对于没有技术能力的外向型出口经济,实际上是买办经济,中国国内的资本家实际上大都是买办资本家,在国际商业资本面前也就是打工仔。由于中国经济以外向型为主,所以沿海一带因为地理优势和商贸传统造就的商业关系,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内地企业因为市场萎缩(内需乏力)而破落倒闭,所以沿海和内地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内地人才向沿海流动,这又反过来降低了内地的竞争力,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城乡差距”——沿海为“城市”,内陆为“农村”,从而构成了更高层次的“三农问题”。

  

  国家经济发展的另外一条路是国家投资基础建设带动地区“繁荣”,这一条路实际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对于失去工业品市场以及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内陆地区,“经济”要发展,除了基础建设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快捷”的办法,所以前几年地方政府用修路来发展“经济”,近几年地方政府用城市改造来推动经济发展,每个城市都“欣欣向荣”一片繁忙景象。马路是翻了再翻,广场是铺了拆,拆了铺;城市规划是变了又变,所以十几年的“老城区”都需要拆了重建,房地产推动各地GDP高速发展,官员们的成绩单都非常漂亮。但这样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好处呢?除了工程承包商和房地产商得到了里子,地方官员得到了面子(我假设他们都很清廉),广大的老百姓只得到了银行的欠款(房贷)和“平均收入”快速增长的数字。那么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了吗?所谓经济,对个人来说不过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罢了,人们在这些项目上的指标提高了吗?我没有统计,我不知道。只想问一句,中国高速“发展”了,你更幸福吗?这个问题对大多数官僚、房产商、买办资本家、“学者”们可能是肯定的回答。但其他人呢?以前我还对国家限制房地产发展抱有希望,以为只要中央下定决心就可以把房价降下来,但现在知道这样想是幼稚的,因为房产已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除了从根本上解决发展模式,否则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很久。当然,前提是中国人民得继续发扬传统的忍耐美德。

  

  归纳起来说,三农问题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但三农问题本身并不是它自身发展的的原因。下面就谈谈三农问题是怎么来的。

  

  上面已经提到,三农问题的现象是“农村溃散、农业萧条、农民贫穷”,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农村散,就是指农村在生产管理上都缺乏规划以及组织,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缺乏竞争力;农业萧条主要是因为农业产品价格低,另外大量优质劳动力资源流入城市;而前面两个现象直接导致了农民的穷。那么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实际上只有一条,那就是农村缺少组织者。在小农经济模式下,很难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引入农业生产过程中,在市场交易环节也被商业资本控制(以前是国家控制,粮油价格放开之后逐渐转移到商业资本手里),农业自外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管理,落后当然也就是必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农村缺乏“组织者”?当农村组织被打散之后,配合上农民的小农意识,农村的“组织者”们也就只能去谋求个人“先富”了。很不想提这个村子的名字,因为他们其实也是在代人受过。但既然探讨农村组织解体的问题,就无法回避小岗村这个名字。实际上可以用一个字总结小岗所代表的路线,那就是——“分”!起先从农村开始,分了责任田,然后在城市搞承包,然后搞所有人到位,然后搞股份制,然后搞MBO,然后搞私有化,这一连串的名词背后实际上都只有一个“分”字。“分”这个字也很有意思,和“公”一样都是会意字,上面是“八”,表示相背,“分”字是依“刀”相背,当年小岗的这个“分”字,一刀下去,我们现在还在痛。“分”的后面隐含的着另外一个“私”字,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现在的私有化路线其实是“小岗路线”的延续。为了“私”而“分”,为了“分”就有了小岗的“十八好汉”,这“十八好汉”应和了某些人的方针,于是就天下闻名了。因为这一个“分”字,农村的组织解体了,因为农村组织的解体,农村没有了组织者,没有了组织的农村就只能继续千百年来的小农耕作,于是就有了“三农”问题。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衍生物——民工、打工仔、洗发妹、洗脚房。。。。。。。,最终我们有了和国际接轨的千年盛世。不过我真不想再批评小岗人民了,他们只是觉得自己稍微比别人“能干”一点,不喜欢和别人“搭伙”劳动,只是为自己胆子大一点,现在老天已经在惩罚他们“进不了富裕门”,我们真不应该再落井下石。小岗路线不是他们所能决定的。

  

  为了发展市场经济,农村组织的解体是必然的。只有将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基层组织“解放”出来,我们的“总装车间”才能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才能体现我们人口大国的“比较优势”;我们的服务业也才能蓬勃发展,先富起来的“同志”也才可以享受到更广泛的服务;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多姿多彩,这样得生活也才有意思嘛,不然象古巴、朝鲜那样单调的生活多难受呀?小岗是一个符号,这由不得他们。我比较同情他们的是:现在他们只能呆在符号上面,由着人们评点。当然,小岗没有集体,对于小岗的集体名誉什么的他们可能并不在意。

  

  三农问题从小岗开始,那么在哪里结束?在重庆吗?还是在成都?目前还看不出来。如果结束在重庆,那么中国将来的“贫民窟”问题就有了一个起点。

标签:问题   农村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