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教授问题闹得沸沸扬扬,这是为什么?事起普世价值也
孔教授问题闹得沸沸扬扬,这是为什么?事起普世价值也
在孔教授问题上,《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究竟想干什么?这要从汶川地震讲起。
汶川地震后,《南方周末》发出署名本编辑部的评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那时不光是国内媒体,全世界的媒体都因为地震发生,对中国人的抗震救灾,对中国政府和执政党的表现刮目相看。但是这篇文章中,写着“痛出一个新中国”。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新中国诞生了。怎么《南方周末》编辑部文章认为是汶川地震的痛苦,痛出的新中国?
文章认为汶川抗震救灾的胜利,原因是政府在“兑现关于普世价值的承诺”,以前《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时常让普世价值在出现,但从没如此声嘶力竭开最大马力宣传过。中国政府关于普世价值做过什么承诺?谁做的承诺?在什么时候做的承诺?承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承诺的对象是什么人?普世价值标签之下确切包含什么样的内容,《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没有回答。
抗震救灾是为了兑现普世价值承诺吗?
抗震救灾难道不是因为人命关天吗?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人不懂“人命关天”的。出了人命了,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成千上万的人遇难,这难道不是天大的事吗?政府能不救灾?解放军能无动于衷?自救的老百姓,千里奔赴灾区的解放军、武警、警察、抢险救援人员等,谁不是为了救命而来?谁又是为了“兑现普世价值的承诺”而来?普世价值是个什么东西人们并不知道啊,凭什么把这么一个陌生的东西,硬塞给浴血奋战的军民?
请问,“那哗哗的眼泪,井喷式的赞助”,难道不是建国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传统价值观使然?难道不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难道不是以人为本?不是悲悯的情怀?叫南这么一说,居然大家全成了为一个莫名其妙的“普世价值”而折腾呢。
“普世价值”凭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这么大的感召力?这还仅仅是对文章写法有疑问。仔细分析这篇文章,我发现逻辑上涉及的问题太多了,南这个逻辑是倒错的。
南文章里讲“只要国家以苍生为念,以国民的生命权利为本,只要有这样的底线共识,就会奠定全民族和解、中国与全世界和解的伦理基础。整个世界就都会向我们伸出援手,整个人类就都会跟我们休戚与共。我们就会与世界一起走向人权、法治、民主的康庄大道。”言外之意,我国现在还没有“底线共识”,还没有“伦理基础”。
文章里认为,中国政府不兑现关于普世价值的承诺,在国内就不能实现民族和解?毫无疑问,中国有些民族之间的分歧、矛盾,甚至流血冲突,什么藏独、疆独、台独等事情。这篇文章出现在拉萨骚乱之后,包括象新疆一些人主张分裂,我们叫“民族分离主义势力”。现在《南方周末》认为,民族不和解,是因为政府没有兑现普世价值承诺引起的,责任在中国政府。拉萨流血,街头骚乱、打砸抢烧店铺……这些都是政府的责任,而不是骚乱幕后指使者、骚乱参与者的责任。《南方周末》编辑部文章,果然“最敢讲话”!
至于说没有兑现普世价值就缺少与整个世界和解的伦理基础,更难理解了。中国今天在世界上要作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提出和平崛起的方针,但是不断地遭到一些势力的打压,对此,人们站在不同立场上,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那么所谓中国“未能与整个世界和解”,到底是谁的责任呢?《南方周末》认为是中国的责任,是中国政府的责任,是因为你“没有兑现普世价值的承诺”。《南方周末》这样的语气和逻辑,在这个时候发表这样的文章,着实让人吃惊不小。
《南方周末》文章的,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逻辑?如果单就一篇文章而言,倒也罢了,事实上《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比较反叛,偏向右的方面,有人直截了当地讲,南就是“靠价值观立”,“靠反体制立”。
这是为什么?引起左派警惕!从此南我行我素,左派自然起而应战。孔教授问题,不那么简单,无非是当年普世价值之争的继续,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司马南2008年7月文章简缩版)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