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止是给李鸿章们翻案?南方系已经替董卓先生准备后事了
岂止是给李鸿章、秦桧、董卓们翻案?南方系已经替董卓先生准备后事了
【按】这是刚从凤凰网上看到的文章,看完之后哑然失笑,大笑卖国集团之丑态百出,他们岂止是想给董卓翻案,从文章的口气看俨然已经是兔死狐悲准备后事的样子了。文章将一个勾结外夷、拥兵自重、篡改朝纲、废立太子、篡党夺权、佣兵谋反、嗜杀成性的乱臣贼子勾画成一个堪比伊霍的“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正面人物,更可笑的是文章中竟然说“董卓认为:“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以平常论之,选个好一点的做皇上,董卓废刘辩立刘协也没什么错,只是他本人资格欠了些,所以才招致恶评和抵触。这是中国政治的潜规则之一,就是“如果你不具备资格,对的事情也不能做,也很有可能做不成。”
南方系就这种胡编乱造的小儿科水平简直贻笑大方,那些高深莫测口若悬河的大编辑们几乎已经和袁腾飞之流的文痞流氓没有什么两样了,不仅道德水平低下,人格水平低下,简直连最起码的历史常识都不具备了!
附文:(红色字体为笔者按)
不是“奸贼”董卓:谁才是最后搞乱汉朝天下的人
共有评论2条
本文摘自《新京》2010年11月25日C14版,:锐圆,原题:《谁最后搞乱了汉朝天下?》
董卓进京,改变了后汉帝国历史的行进方向,游戏从此多了一个另类的玩家。
董卓废掉何太后的儿子刘辩,立了王美人的儿子刘协,是为汉献帝。后来的评价,都以此指责董卓擅立,因为从汉家历史看,拥立皇上不是一般人的活儿,除了外戚就是勋臣,以董卓的资历地位,主导这么大的事情,在当时就遇到了抵触,后世史家也没少向他吐口水。
关于废立的理由,董卓自己的表述是“皇帝瘖弱”,所以要仿伊尹、霍光故事,改立口齿清楚的陈留王刘协。
董卓认为:“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以平常论之,选个好一点的做皇上,董卓废刘辩立刘协也没什么错,只是他本人资格欠了些,所以才招致恶评和抵触。这是中国政治的潜规则之一,就是“如果你不具备资格,对的事情也不能做,也很有可能做不成。”
董卓想通过废立确立自己对朝廷的主导地位,在政治上有更大影响力,这是肯定的。但要说董卓一点政治理想也没有,只想祸国殃民,恐怕也不公道。董卓没有保留瘖弱的刘辩而要更换精明的刘协,这种换法是和很多权臣不同的。我们知道,立一个年龄小、脑子木的皇帝,是符合那些妄图把持朝政的权臣权宦的最大利益的,董卓没有这么做,反过来说明他当初还是有些政治抱负的。
董卓其实还是做到了最大程度地和朝廷各方面势力的合作,他广辟名士,请到了蔡邕(士大夫代表)、袁绍的叔叔袁隗(世宦代表),竭尽心力寻求他们的支持,当然对反对者也没有客气。
他废立以后的政策应该说也相当正确和对头,如给党人平反,“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这些不正是朝野期待很久的吗?在朝廷重要官职的分配上,董卓也有所克制,注意平衡,“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但是,董卓的示好甚至巴结,并没有得到袁绍等人的回应,多年积累的优越感让他们从骨子里还是看不起这位从西北来的边将,他们拒绝了董卓的善意,也拒绝帝国最后一次复兴的可能性。【笔者按,此段黑体字估计乃凤凰网所加,可见此段尤为重要,然而此段亦是尤为可笑之极的一段,将一干人等皆比喻为袁绍,敌人在哪里都找不到了,难道处处都是袁绍?一副气急败坏之态就差点泼妇骂街了,更可笑的是还将出生于西北的老底也揭露了出来希望获取一些怜悯?董卓先生给了大汉朝好一个复兴的机会!笔者想问的是,把秦桧比作董卓也不知是否事先征得了秦桧大人的同意否?前段时间网上疯传的湖南《潇湘晨》一篇大作《太监当道日天朝崩溃时》据说令南方系为此极为闷闷不乐,其实这等怨气何必乱撒呢?还是同样那句话,你们大骂太监时是否也忘了某公也是出身于大内否?看来还是没有征得“原产权所有人”的同意,看似追捧实为踏痰就口拍马屁时不小心踩到狐狸嘴巴上了,这等小儿科的水平焉能不惹“原产权所有人”之大怒否?故而被删也是极有可能的,怨不得别人喽】董卓最后终于失去了耐心,手按宝剑,对袁绍发出了最强悍的恫吓:“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笔者按:此段一副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之气跃然纸上,不禁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南方系那种杀气腾腾的要誓死捍卫得之不易的“董事会利益”来了,在中国其实耐心最为重要,而任何政治小人的政治生命岂能耐得过人民大众的耐心否?】
袁绍也很给力:“天下健者,岂惟董公!”董骂袁“竖子”,袁没有对骂,仍然客气地称董为“董公”,华族显贵的风度一点没减。袁绍言罢,“引佩刀,横揖,径出。”这就是史上牛逼的“引刀横揖”,这种把礼貌与藐视、客气与不屑集合在一起的身体语言,很帅很酷很有味道,这应该是袁绍一生最帅时刻,也是把国家临门一脚踢乱的时刻。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