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经济软着陆,必让农民先着家
要让经济软着陆,必让农民先着家
:安庆仁
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是出口、投资、内需。这么理解当然也不错,中国制造业产能中的35%要靠国际市场消化;居民消费量占国内消费总量的37.5%,虽然这个水平很低,再加上28%政府消费的这一大块,那么这个消费量就很高了;投资自不必多说,投资是中国经济的一剂偏方,每每在关键处大显身手。
这里需要研究的是,经济学家们的看法虽然直观,却容易忽略中国经济的深层问题,尤其是在全球性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经济学家们这种直观分析的方法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原因在于,中国经济所以遭遇目前的困境,不仅仅源自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根本的原因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所致。
当然不否认扩大公共投资对当前走出经济困局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个方法只能用于救急,不能作为长久之计。十余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向畸形化发展,而且越来越叫人看不懂,说到底就是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家双双患上了公共投资依赖症。大概从1998年发大水开始,经济学家们就开始热衷于公共投资,无论是应付天灾,还是为人祸收拾残局,无非就这么一招。
幸好中国有钱,否则经济学家们就得集体失业了。客观地分析,靠扩大公共投资拉动经济是偏方不是良方,临时抱抱佛脚当然可以,却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中国经济中的深层问题。不然我们就睁大双眼看,当这次经济危机过去以后,中国经济肯定还是在原有模式上走老路,——国富民穷、内需不足、房价奇高、低工资低效益、大批农民进城打工……
以这种模式运行的经济体系,无论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提升的多么快,无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多么快,无论工厂的数量多么庞大,至少在未来30年内,中国依然属于农业大国。并不怀疑,30年后的中国一定会是工业强国,但同时也不可能摘掉落后的农业大国这个帽子。
不久前有学者说,农村是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必须重视农村这一块。应该说他的想法是好的,可问题是中国农民的购买力是不是能够像他想象中的那样,给消费市场开辟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前边曾经说到,中国制造业产能中的35%要靠国际市场消化,其实主要是靠美国市场,这个35%在美国人眼中看似不起眼,但如果让属于温饱型的中国农村社会来消化的话,以目前的购买力水平而言,至少得需要5年时间吧。
现在大家公认,中国经济软着陆的一个标志性指标,是必须良性的消化掉每年新增的2400万就业人口。在这个前提下,中国经济就可以保有11%的增长率。其实谁都明白11%的增长率意味着什么?其一是资源的透支,其二是环境的污染,其三是高投入低附加值的产品,其四是强势对弱势的鲸吞,其五是农民工血拼的人海战术,也就是靠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换来的。
即便往好了说,这个结果无疑意味着,11%的增长率实际上只是为了保证较高的就业率而已,至于这种就业模式是多么的不科学、不人道那到是在其次了,反正高就业就能给社会带来稳定。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去想,是否还有别的办法,既能把经济增长率降到合理的科学的水平,同时还能兼顾社会的稳定?换言之,如果就业压力能相对减轻些,不是2400万而是1500万,那么这一切矛盾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9%的年增长率是最合理的。但前提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必须平衡发展。中国经济中潜在的矛盾,归根结底是农村和农民的问题。这里权且做个假设,如果农产品价格提高一倍,也就是说如果农民在家务农的收益略大于在城里打工的收益,那么一亿五千万农民工中,少说得有一亿人回乡务农去了。果能如此,新增就业人口的数字岂不是迅速降下来了么。
有人会有疑问,农产品价格提高一倍,城里的物价就会提高一倍,城里的市民怎么办?这个担心其实大可不必,须知,农民工大量回流,必然导致城里用工短缺,而且还不是一般性的短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给工人提高工资,否则工人就会到工资高的企业打工。因为情况不同了,以前是一个岗位十几个人争,现在是几个岗位争一个人。而劳动力价格的提高,无疑是逼着企业必须在产品的技术含量上想办法,既能付给工人较高的工资,又能保证企业有利可图以及产品的竞争力。
有效的利用资源,这话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年,但是,由于低工资的存在,企业对新科技成果根本就不感兴趣。中国制造名字叫的在响亮,其实就是高能耗加低工资的人海战术的产物罢了。反过来看,如果工人的工资能有较大地提高,就算把资源送到工厂大门口,老板们也得掂量掂量,资源型的产品和技术型的产品,哪一样更为划算。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走的就是技术进步这条路子,用很少的资源创造很高的利润,同时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程度自然就低。
多年以来,低工资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也困扰着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究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劳动力市场严重过剩所致,一个岗位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竞争,工资自然就高不起来。而导致城市劳动力严重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农民在农村务农赚不到钱,于是数量庞大的农民不得不涌进城里打工。
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悲哀在于这却是个恶性的连锁反应,——国家挤掉了农民的饭碗,农民挤掉了城里人的饭碗,于是大家都穷,最终必然挤掉地产商们的饭碗。这个道理如今已经得到了部分的证明,一个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子的社会,人数有限的中产阶层就算再有钱,也支撑不起房地产这座摩天大楼。有人笑话印度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五十步笑百步,中国若在这么折腾下去,离印度就不远了。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研究员刘守英分析道,即使政府有4万亿投资,如果农民工失业问题不解决,对2009年甚至2010年的经济与社会稳定,都会带来很大冲击。有人给出了三个大案:一是让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变成城里人,二是中央和地方都拿出点钱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让他们有能力自谋职业,三是调整工业布局。这三个办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症结,是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在韩国首尔买一斤排骨要花人民币500元,中国当然不能这么贵了,但如果一斤排骨50元人民币,那么农民谁还愿意抛家舍业的在城里当下等公民呢。农民富而天下富,农民穷而天下乱,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讲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无他。所以本文的最终结论是,——要让经济软着陆,必让农民先着家。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