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管局官员否认中国有热钱
在人民银行、中金公司、主权基金相继叛国以后,外管局曾一度表示要加强外汇管制,让人看到了国家保卫货币疆界的一丝希望。但是今天7月14日《中国经济周刊》的一篇道,又让人感到这一丝希望的破灭。
据《中国经济周刊》道:“外管局官员否认中国有热钱 至今未统计具体数字”。其一:这位官员玩文字游戏,在“热钱”的定义上打圈圈。认为“快进快出”才是“热钱”,否则只是“异常资金”。其二:将统计差异作为没有热钱的证据。“N种算法和N各结果”。大家知道,这位官员也承认“热钱的具体数字,外管局至今没有统计过”。所以热钱的数量都是民间研究者自己根据相关资料推算的。官方管理外汇的部门不作为,对这些数据不作统计,人家推算的数据又认为不合理。天理何在?用心何在?其三:“中国经济体实在太大了”,统计“没有什么实质意义”。我们看看这些外管局的老爷们,中国大,“滴、冒、跑、漏”无所谓。我们能相信这些掌握人民“钱袋子”的官员们的信托责任吗?
热钱流入中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连外国最残酷的资本家都不否认,而我们的官员竟然睁着眼睛说瞎话。数据统计不一致,恰恰反映了政府的不作为。外国资本已悄然兵临城下,我们的护城官兵还在“酣睡”。这些人究竟意欲何为?等者索罗斯给他发个一吨重的奖牌吧?
就在一个星期以前,王岐山在山东调研,“热钱人民币升值成关键词”。王岐山指出:“防范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话音未落,他的部下就用“没有实质意义”来落实他的“政令”。还是请大家看原文吧。相信大家比我这个外行看得更透。
:中国经济周刊
:王红茹 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专家张明发表的一份告称,在一定的经济学模型假设下,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已达惊人的1.7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大约相当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这一数字“横空出世”后即得到了铺天盖地传播,并被很多媒体和专业研究人员广为引用。 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7月7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1.75万亿的热钱超过了我国的外汇储备,统计方法很不科学。如果做热钱统计,首先要按照国际标准(在资本项目下快进快出的资金)进行,他(张明)不按国际标准计算,而是按自己的方法算了一个数字。” 另外,该部门负责人还明确表示,国内不存在热钱,希望通过《中国经济周刊》的道“能正本清源”。
算“热钱”:N种算法和N个结果
就在张明的此告在社科院网站上公布后不久,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随即发表告称,流进中国的热钱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2005年至今的热钱流入量为3109亿美元,就算撤出,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也微乎其微。
据专家介绍,张明的研究结论之所以会与其他机构的数据出现差异,主要是模型假定有所不同:一是将热钱在中国高达5000多亿美元的盈利数额,也算入热钱范畴;二是对热钱的估算时间,一般是从2005年计起,张明此次研究的起始时间则是2003年;三是在推算过程中采取了高估原则;四是在对外汇储备增加额进行调整时,还综合考虑了汇率变动、储备投资收益、央行对中投公司的转账等一系列因素。
外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也不认同张明的算法:“张明估算的数字,无论是从统计口径,还是中国当前经济形势所引致的资金流入的动力,都不尽合理。首先,他把这么多年外商投资中国的利润也当作热钱,值得推敲。在中国的诸多外商投资企业,每年赚取大量利润是正常的。外资赚取利润,就应该让资金流出去,而不能把这部分资金当作热钱。其次,将时间段前移至2003年,即把2003年至2005年进来的资金也当作热钱来处理,也不合理。中国经济真正热起来的时候是2005年、2006年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起来以后,主要是有了一定的利差或者利润可赚,热钱才会进来。”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现在学术界计算热钱的方法五花八门,最常用的和比较流行的算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把外管局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与遗漏”项目的数据算成热钱;二是用外汇储备增加量减去贸易顺差再减去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得出热钱数值。
国际金融专家、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研究员王元龙博士认为以上两种算法并不严谨,他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第一种算法,外管局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有时因为统计口径等种种原因出现编不平的情况,为了使国际收支平衡表能够平衡,专门设立了"错误与遗漏"项目,把编不平的数据都放在这里,但这个数字并不意味着就是热钱;第二种算法,商务部公布的FDI(外商直接投资)数字和外管局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FDI数字本身就有出入,这样得出的数据也值得商榷。”
外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认为,简单地用外汇储备减去贸易顺差减去FDI这种算法并不准确,抛开FDI数字统计口径的不同,这其中还遗漏了一大块外汇储备收益。“每年一万多亿的外汇储备到海外投资都是有回的,如果按照5%的回率,至少每年有500亿美元的收益回。”
“现在国内有些研究者认为根据对中国的影响和作用,热钱包括国际短期资本,也包括中长期资本,这样的定义脱离了热钱的本质,结果失真,造成误判。”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研究员王元龙博士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
“不存在热钱,只存在异常资金”
外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热钱的具体数字,外管局至今没有统计过,主要是因为外管局并不同意热钱的概念,也不认为中国有热钱存在,“我们认为只有一些异常资金”。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说,目前热钱主要通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以及非法渠道(比如地下钱庄)三种方式进入国内。由于我国当前资本项目管制较严,热钱的进出成本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要高。这样一来,与外贸企业相勾连利用虚假贸易和地下钱庄成为热钱进入中国的最主要渠道。
对此,这位外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解释说,“一些虚假的海外机构在中国设立虚假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过工商注册、外管等程序成为合规的外商投资企业后,把钱倒进来,但是并没有真正从事相关领域,而是把钱挪移到股市、房地产等领域。我们把这部分资金称为异常资金,而不是热钱,因为这部分资金将来出去也困难,如果撤资也会有清算等程序,不会很快就能走掉。”
除了否认外贸渠道存在热钱外,通过地下钱庄进来的资金,这位外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也不认为是热钱。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只要有资本管制,就会有地下钱庄存在。这在各国都一样。但我国的资本管制还是很有效的,因此,地下钱庄也不会是热钱流入的主要渠道,通过我们的国际收支告以及其他的统计数据来看,大量的资金还是通过正常的贸易渠道和FDI进来的,而不是地下钱庄。”
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有媒体道称,截至4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近1.76万亿美元,其中4月份新增745亿美元,再次刷新月度新增纪录。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人们对热钱涌入的判断。
对此,该外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2007年新增的4600亿外汇储备中,2600亿来自经常项目的贸易顺差,外管局统计的FDI是1300多亿,两者相加将近4000亿。另外再加上每年至少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收益回,4600亿的外汇储备基本上都能找到对应的真实贸易背景。”
“无论从资金通过的渠道还是规模,我们认为现在基本上不存在热钱,因为热钱是快进快出,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位部门负责人表示,热钱的一个存在条件是资本项目的开放,也就是说只有资本项目开放的国家才能有热钱的快进快出。而我国资本项目是受管制的,热钱从经常项目走,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FDI,快进快出都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管理部门不认为国内有热钱流入,而只有“异常资金”。
“这些异常资金也是为了逐利,但不能和热钱混淆一起。”这位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对异常资金的数额,外管局没有具体统计,因为“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而且“中国经济体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归纳的交易都有二三十项”,难以计算。
热钱
热钱(HotMoney),又称游资(RefugeeCapital),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指为追求最高酬及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国际间短期资金的投机性移动主要是为了逃避政治风险,追求汇率变动、重要商品价格变动或国际有价证券价格变动的利益。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短期、套利和投机。 (责任编辑:单秀巧)
王岐山烟台威海调研:热钱人民币升值成关键词日期:2008-07-07:张彩平:东方早
7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一行先后到山东省烟台、威海两市的部分外贸企业和商业银行实地考察,并分别召开外贸和金融形势座谈会。王岐山考察时强调,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防范金融风险。
知情人士透露,“人民币升值、宏观调控对企业的影响”、“反洗钱与防热钱流入”等等,均进入了王岐山的调研视野。
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海关总署署长盛光祖,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管局”)局长胡晓炼,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参加调研。山东省省委书记姜异康,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随同调研。
直接指示解决企业困难
据新华社道,王岐山十分关心企业出口情况和面临的困难。
7月3日,王岐山在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陪同下,在烟台市开发区区视察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汽车安装生产线。
在富士康科技(烟台)工业园、烟台新光服装有限公司,王岐山仔细询问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自主创新、产品出口等情况,要求有关部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克服困难。
当得知三角(威海)华盛轮胎有限公司在外汇结算方面遇到困难时,王岐山立即指示随行部门研究解决。
在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岐山听了该公司产品检验检疫、出口的水产品附加值比较高等情况介绍后,非常高兴地指出,质量是企业之本,要把好产品质量安全关,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在外贸形势座谈会上,王岐山指出,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外贸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从结构上、方式上、质量上来解决眼前的困难,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政府和企业越要统一认识,看到有利条件和发展潜力,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
王岐山还要求把这次调研延伸下去,指示随行各部门深入剖析与会企业,切实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可查的资料显示,食品加工和服装是威海两大出口产业,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品畅销日本和韩国等。
不过,当地知情人士透露,在原材料价格上涨、运输成本提高、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和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食品加工和服装行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有的中小企业已难以为继;而另外一方面一些合资企业,则根本不与外方议价,以账面亏损来逃避“所得税”,从而把净利润留在国外。
调研重点: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健康发展是王岐山此次调研的一个重点。
7月4日下午,王岐山一行到达威海后,马上考察了威海市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威海分行和威海城市规划馆、三角华盛轮胎有限公司,与威海市领导和企业负责人交谈,详细了解经济发展、金融和企业经营情况。
7月5日上午,王岐山又主持召开了有中央和省、市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的金融形势座谈会。在上述两家银行,他向管理人员详细了解今年上半年存贷款、结售汇、盈利水平和金融调控政策落实情况。他说,防范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要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市场调研,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在金融形势座谈会上,他强调,面对当前国内外不利因素增多的新情况,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落实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银行要更加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正确处理防范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自身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努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热钱搭乘渔船入境
“目前,我们这里正在着手写一份调研道,题目就是‘人民币升值、宏观调控对企业的影响’,这正是王岐山副总理在威海调研期间非常关心的两大问题之一。”中国银行威海分行内部人士向早记者透露。
该人士称,王岐山调研后,中国银行威海分行另外要调研的一个题目是反洗钱与防热钱流入。
据威海当地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当地“热钱”甚至出现了一种更“生猛”的入境方式——搭乘渔船,现金直接入境;而“热钱”在入境后正千方百计地寻求通道。“我们发现了一些新情况,房地产商‘缺钱’,而热钱又急于在境内寻求通道,两者‘一拍即和’,有些‘热钱’甚至与房产公司约定无利息‘贷款’,以寻求通道,坐享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双升值的利益。”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