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试论金融危机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2025-02-25 观点 评论 阅读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 《资本论》

   2007年,宋鸿兵一部《货币战争》行销全国,将几乎被人遗忘的黄金推到一个无与伦比的程度。接着,宋先生又有惊世之语:“美元已死,黄金当立”。一开始,主流的经济学家们认为这个草根是疯了,并不吝花费他们宝贵的时间--对学术贵族而言,的确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开始在各大刊上揭露出宋草根的肤浅与无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直到今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的印钞机跃跃欲试,人们才想起毛泽东的一句名言: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聊以自慰的一句话是:“是金子总会发光”,当美元的一切神话褪去之后,最固执的人也不得不感叹老祖宗的英明。

  

   黄金相比较于美元,能比较出无数个劣势,但只要有一个优势就足够了:黄金是商品,但美元不是,那只是纸币。只有翻开马克思不朽的《资本论》才能看到两者的根本差别所在:在黄金上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其价值是由勘探、淘选、提炼等等人类劳动所创造出来的,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于是,以黄金为一般等价物进行商品交换的时候,是商品与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交换,是等价的交换。但是,以美元为一般等价物进行的商品交换,是商品与绿色的纸张进行的交换,是完全的不等价交换。

  

   的确,马克思给出了一个关于纸币的定义,并且时至今日依然清晰地出现在各个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上,他认为,纸币是货币的符号,代表着一定量的货币。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于是,纸币也就代表了一定量的商品。然而,睿智如马克思,他依然无法究尽资本家的贪婪,他断然想不到,在1971年,他认为理所当然的金本位制彻底被废除了。于是,美元就变成纯粹的纸币,于是,货币与商品的矛盾从来也没有像现在一样尖锐过:

  

   一边是随心所欲发行的货币(我们姑且根据习惯这样称呼之吧,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说,美元已经不是货币了,因为它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印钞机的速度是中央银行可以调节的,各种金融机构更是利用乘数效应、杠杆效应更大规模地创造着货币,货币的增长是主观的;而在另一边,是缓慢增长的商品生产,即使是在增长最快的中国,这个速度也仅为每年10%左右,商品的增长是有限的,是受经济规律制约,是客观的。

  

   当这个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商品起来反对货币,规律起来反对人心,客观起来反对主观,产生的结果,就是金融危机!当人的贪婪超越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复是何等的惨烈!

  

   而遭受危机影响最为深刻的,不是别的什么国家,而恰恰是中国。让我们看一下我们的外汇储备吧,那是怎样一笔巨款:1.91亿美元!这是几十年出口顺差的积累,是无数中国劳工流血流汗的积累,是用出口商品交换过来的美元。而美元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外汇储备的高速膨胀恰恰说明了这么一个可悲的事实:美元根本交换不到中国需要的东西。

  

   中国的劳工是没有钱消费进口的货物的,因为如果他们能够获得与付出的劳动相匹配(由于剥削的客观存在,根本不可能相等)的收入,那么,中国产品将失去一切竞争力;中国的政府岁入6万亿人民币,是有大钱的,但由于华盛顿制定的种种出口限制,我们急需的高精尖的东西,尤其是军火,根本买不到。只有我们的企业能够获取他们需要的生产资料,那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制造成最终消费品出口给西方世界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有我们的“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的人能够进口一点点奢侈品,好让他们精神抖擞地驱使廉价劳动力去流血,去流汗,去流泪。

  

   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奇妙的交换:在交换之前,中国的企业手里有商品,中国的央行手里有人民币,美国的消费者手里有美元;在交换之后,中国的企业手里有人民币,中国的央行手里有美元,美国的消费者手里有商品。无论是美元还是人民币,都是与黄金脱钩的,也就是说,他们都不是商品,他们都没有价值,区别只是在于,美元的发行者是贪婪的,人民币的发行者讲求“稳定压倒一切”,于是,美元相对于商品在国际上大贬值,人民币相对于商品在国内小贬值,于是,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一边是在国内刹不住的通货膨胀,一边是在国外挡不住的外汇贬值,于是,中国成功地成了美国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美国式的贪婪的替罪羊。

  

  当形形色色的经济学家们对于国际的金融危机和国内的通胀压力一筹莫展的时候,给出答案的居然是死了已经上百年的德国人:卡尔·马克思。危机的秘密居然隐藏在一个浅显的道理里:美元不是货币!让我们看看马克思的祖国是如何渡过1929年的大萧条的吧,正是阿道夫·希特勒的政府使用了“记账马克”,即一种最原始的易货交易的方式。原始不代表无用,“记账马克”成功地实现了德国经济的复兴,创造了一个不小的经济奇迹。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要计较什么外贸的损失会造成失业云云,还是回到那个奇妙的交换中吧,我们把交换分解一下,实际上,这中间包含了两个步骤:

  

   第一步,中国的企业用商品交换了美国的消费者的美元(为了简便,我们把各种中介全部都省略了)。于是,中国的企业有了美元,美国的消费者有了商品。

  

   第二部,中国的企业用美元交换了中国的央行的人民币。于是,中国的企业有了人民币,中国的央行有了美元。

  

   从外汇储备的规模,即1.91万亿美元可知,美元对中国而言,无非是一个符号,也就是说,交换不到中国人民所需的商品(尽管进口额似乎不低,但必须刨除为出口商品而进口的原料,简单的说,随着外汇储备的飙升,各个中国家庭保有的进口商品比例反而较90年代初大幅下降)。既然如此,我们可以认为第一个步骤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只保留第二个步骤会是怎样的呢?那就是,中国的企业用商品去和中国的央行交换人民币。除了不会积累外汇储备,对中国企业而言,其效果和目前进行的两步交换不会有大的区别。对于中国政府而言,不用额外开支什么财政支出,只是其旗下的央行印发人民币而已--现在的央行不正在日夜印制人民币好去交换美元吗?与当前的体制相比,唯一的区别只是在于,美国的消费者手中没有了商品,中国的央行手中没有了美元,但是,中国的政府手中拥有了商品。如果将这些海量的商品进行合理的调配,就足以抵消一切因印发人民币带来的通货膨胀。只要一句话便可以抵消一切质疑:将出口供美国人消费的商品内销供中国人消费,那么,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是会提高还是会下降?

  

   说得简单点,那就是,一种特殊的计划经济模式,保留了私有制,并且,以货币购买代替了指令计划,以商品分配代替了产品分配,如果要给一个合理的称呼的话,姑且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吧。

  

  毕尔优科夫的blog:blog.sina.com.cn/biryukov

标签:中国   美元   商品   交换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