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80后观察:警惕中国经济陷入“滞胀”深渊

2025-02-25 观点 评论 阅读
  

  近来,随着经济危机深度发展,我国经济已经显露出“通货紧缩”的迹象。国家统计局5月份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物价指数再次呈现负增长。这表明在西方主要影响金融领域的经济危机到了我国开始向实体经济渗透,前段时间关于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的种种猜测在此时都成了“愚人节诚恳的祝福”。而且更为严峻的是,在国家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和美国滥发美元的双重进攻下,目前表现为“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转变成为“通货膨胀”,如果国际经济大环境没有根本的改观,中国经济有可能陷入“滞胀”的深渊。  

  

  目前各国的宏观经济数据所表现出的都是“通货紧缩”的迹象,与此相对应的是各国的救市计划均采取了大规模财政支出和提升内需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但是因为具体国情不同,各国的救市计划所产生的效果也大相径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和每个国家面对的通货紧缩类型不一样有直接的关系。以目前最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中美两国为例:目前两国均受到CPI指数下降,GDP增长放缓等问题的影响,从表现上来看都属于典型的“通货紧缩”现象。但是从根源上分析,两国所面临的通缩类型又不尽相同,美国是本轮经济危机的策源地,起因是房地产市场崩溃造成规模庞大的次贷坏账,参与次贷发放有关联的银行也受到波及最后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崩盘。银行陷入危机后为了避免自身坏账进一步增加减少了货币发放量,这又直接对美国流通领域造成影响,最后形成了通货紧缩。如果将上面的叙述过程简化一下可表示为:  

  

  房地产(崩溃)→次贷机构(贷款无法收回)→ 银行(坏账积累)→流通领域(货币供应量减少)→消费者(购买力下降)→物价(CPI指数下跌)。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通货紧缩确实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减少造成的,美国政府采取的救市措施是,向国内外大规模发行国债,加大政府财政赤字规模,希望用“货币传导机制”和财政支出带来的“乘数效应”为美国陷入停滞的经济钟摆提供一个初始动力。所以美国采取的这些手段是对症下药,假以时日也会见到成效。  

  

  和美国受关注程度差不多的我国也采取了大规模财政开支救市计划,但是与美国不同的是,我国并非经济危机的发源地,也不存在滥发贷款的次贷机构。因此,银行并未受到直接冲击,货币供应量基本维持正常。之所以目前也受到通货紧缩的影响,其直接原因在于出口受困。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基地,但所生产的产品多为中低端产品,只能依靠数量优势产生规模效益。在经济危机造成传统出口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大量产品积压在国内无法通过内需消化,造成价格下降,由于工厂的产品卖不出去又直接导致工人生活水平降低,用于购买商品的花费减少,反过来更加剧了消费疲软。上面这个过程也可简化为:  

  

  制造业(生产过剩)→工厂(产品积压)→工人(工资减少)→消费(需求下滑)→工厂(开工不足,效益进一步降低)→物价(CPI指数下跌)。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我国的通货紧缩是由于外需下降,造成的国内供需不平衡所引发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应不足造成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政府也采取了高达四万亿的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问题在于,在货币供应量本身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将如此天量的货币注入流通领域,将可能引发物价不可控制的飞涨,特别是和基础建设有关的产业会首当其冲大幅攀高价格。还有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是,在美国救市计划中,美联储为了加大货币发行量,进入美国国债市场大肆收购美国国债。这种行为必将造成全球性美元泛滥,导致美元急剧贬值,从而引发全球物价大幅度上涨。实际上,由于受到近期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回暖的期望和美国大规模发行美元的影响,当前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已经开始水涨船高,形成了“通货紧缩”形势下的“通货膨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美元贬值引起的人民币相对升值,又会进一步加剧我国出口困难,造成我国经济停滞。如果处理不当,我国宏观经济将有陷入“滞胀”的危险。  

  

  虽然就目前而言上述推断最多只是理论上的预期,但是仍然不能不让人为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捏一把冷汗,特别是在右翼把持国内经济要害部门的大环境下,这种“预期”在一些不便明说的人为因素推动之下,极有可能逐步变为现实。 张宏良教授 所说的“中华民族站在了生死存亡的边缘”绝非是危言耸听,至此非常时刻,所有有良知的国人都应该站在同一阵线上坚决打击任何敢于出卖国家利益的滔天罪恶。  

标签:美国   紧缩   通货   经济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