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GDP数据:中央、地方、居民的博弈何时休!
高房价、GDP数据:中央、地方、居民的博弈何时休!
——关于2010年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调控对策的几点思考
一、中国的GDP数据是靠什么支撑起来的
投资、出口、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一点西方的经济学教科书没有讲错。问题是我们把它用错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在自己的现代化建设和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赶超中,似乎就是一味地为了GDP的数据增长和出口的创汇赚钱。这一目的主导着一切,甚至连居民的生活消费都要让位于它。为了用GDP增长的数据和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政绩鼓舞人心,我们的经济体甚至连价格的泡沫和信贷的自我膨胀这个糊弄人的手段都用上了。2010年1月国家统计局的总经济师姚景源对外发布中国政府2009年的政绩,保八目标已成功实现,GDP产值总量达到30多万亿,中国已取代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日本负增长、美国低增长,唯独中国在高增长。纵观中国近30多年的发展,统计出来的经济增长数据似乎一直都遥遥领先于整个世界。这样的数据究竟是怎样搞出来的?实际上GDP就是产出与其价格的乘积。当产出一定时,GDP的数据就单一地取决于价格这个因素了。产出的价格又取决于什么呢?货币的供给应该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比如一块土地,如果投放出50万的信贷资金竞买,它的市场价格就是50万;如果投放出100万的信贷资金竞买,它的市场价格就是100万。这块土地到底值多少,主要地还是取决于市场上究竟有多少资金来参与它的竞买。正因为如此,国务院的高级智囊王小广研究员才说目前决定房价的唯一因素就是货币。所以,我们这里的GDP数据往往就是一种虚假的货币幻觉,是由信用的膨胀和价格的泡沫支撑起来的。
二、地方政府为什么要拼命推高房价
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总是在拼命地操控着这种民众高不可及的房价呢?GDP数据对它的依赖是其中的一个最大诱因。房地产把中国的整个经济都给绑架了,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错。经济增长对房地产贡献率的过度依赖,就是这种捆绑关系的一种缩影。
目前,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矛盾没有变,依然还是潜在的需求远远大于现成的供给。在这种短缺的供给中,操控这种供需的对接就只能指靠价格这个杠杆了。正是这种产业的短缺供给,把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GDP数据都紧紧地捆绑在对这种高位房价的依赖和操控上。土地出让金的不断攀升,各种土地竞购“标王”的涌现,就是这种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出让维系自己财政收入的真是写照。对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和GDP数据而言,土地出让与高位房价就是一颗赖以救命的稻草。离开了这种高价位的土地出让和楼盘销售,地方的GDP数据就要缩水、财政就要断源、增速就要垫底。不少地方政府之所以要把这一产业当作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紧不放抓,一来它地地道道的就是一个民生产业,二来它的潜在需求量极大,供给的短缺让它的价格始终保持着一种不断攀升的巨大张力。在总供给已经过剩的经济体中,房地产业就成为了不少地方政府比拼GDP数据和增长排次的唯一指靠。
三、为什么中央一直调控不了这种高位的房价
面对民众对这种高位房价的抱怨,中央不知出台了多少个抑制房价上涨的措施了,而终没有如其民众所愿。生活的逻辑往往是这种楼市越调越涨、越涨越高、没有尽头。这样的调控经历更让北京的地产大亨 任志强 先生,通过凤凰媒体而大胆预测2010年的房价将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中越调越高。为什么中央一直都无法把这种高位的房价调控下来呢?它的一些调控措施一到地方就被弹了回来,这里的一个根本症结就在于中央对基层的民生关切与地方政府的本位利益、中共自己的执政承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冲突与对立。把这种高位的房价调控下来,地方的财政收入就可能断源、GDP的现有数据就可能缩水、政绩的考核就可能难看。一方面中央需要GDP的数据和增速与西方发达国家比拼;另一方面地方的GDP数据和增速又只能指靠这种高位房价的拉动和支撑。中央和地方对这种GDP数据和增速的比拼和膜拜,让它们都被这种高位的房价给捆住的手脚。保增长、保排次与保民生,这两者的内在冲突几乎达到了不可调和得地步了。从中央到地方,好像完不成“保八”的任务,就无法向自己人民交代似的。在一个把GDP的增长当作压倒一切目标的经济体中,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有着一种比拼GDP数据和增速的内在冲动和固有惯性。因为在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赶超中,这样的数据最能鼓舞人心、最能彰显自己的政绩。这样的内在冲动和固有惯性,让中央和地方都无法接受这种高位房价的下跌和资产泡沫的破裂,而导致出的这种GDP数据的大幅缩水。这种依靠货币的幻觉笼罩在我们GDP数据上的荣光,是谁也不敢冒险戳破的。
正因为如此,任志强才敢这样如此放话:“任志强:房地产根本没有泡沫 党中央从没说房价要跌 ”。 “没有人觉得北京的房价高了以后,就跑到新疆去买房。”在昨天的一场地产论坛上,北京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表示,人们都想赖在北京,房价不可能往下掉。他称,日本曾因GDP下降,房价才停止上涨。“除非你们想2010年中国的GDP掉下去,否则房价掉不下去。”当被问及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何时破灭时,任志强“语出惊人”:“党中央没有告诉房价要跌,也没有告诉我房地产要破灭了,最多说管理通胀预期,连通胀都没有提,怎么会有泡沫?”( 2010年01月20日 10:27 凤凰网房产【凤凰网房产】)
在总供给已经过剩的经济体中,我们似乎已经找不到GDP增长的其它稳定源泉了。这样的发展困局连同我们对GDP数据的这种眷顾,把中国的经济体死死地钉在了这种对高位房价的依赖和指靠上。这是一个极难解开的死结和困局。
四、GDP数据对高房价的依赖困局由谁破解:中央还是地方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死结究竟要指靠谁来解开,是中央还是地方?是精英还是民众?
我看解开这个结,最终还是要指靠中央。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
在中央这个层面上,由它率先从这种对GDP数据的比拼和膜拜中解脱出来。要把整个民生的需求当作我们发展经济、推动增长的一个轴心,当作一个最根本的导向。李克强在自己的地方考察中指出:“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句话说的朴实,说的地道,说进了民众的心窝。这种对民生的关切,实则就是对这种消费主导模式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一种回归,也更是对这种把GDP数据增长和出口创汇赚钱压倒一切发展模式的觉醒和否定。
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们的GDP总量、外汇储备以及进出口贸易都双双跃进到了整个世界的前列。出口、外汇储备的世界第一、经济体排次的世界第二,这些数据和比照足以让我们荣光一段时日。可这些远离我们基层民生的东西,对于民众又有何用呢!在这种出口导向的对外开放中,依靠压低自己民众的消费和低廉的价格积累这么多不断贬值的美元资产,这是中国民众的一种悲哀。中国的政治精英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比拼GDP的数据和自己大国的虚假面子。
把中国民众消费拉动的贡献率长时段地压低在40%这个极可怜的水平之上,又何谈“以人为本”!同时,这样的消费安排,也让中国的宝贵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地外流出去,而供养着欧美经济的负债消费。生产的国民财富不用来供养自己的民众,而却把出口创汇赚钱、生产GDP产品供养别人置于首位的考量,这就是我们的经济体中消费拉动的贡献率长时段、低水平徘徊的一个根源所在。天天喊着关切民生的调子,而却把GDP偏离民生的畸形增长和出口创汇赚钱看得高于一切,以致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动民生的同步改善,这岂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如果真的想关切我们这里的民生,就要尽快回归到这种民生至上、消费主导的发展模式上来。只有通过内需的扩大,把消费拉动的贡献率提了上来,这才是对民生的真正关切,这才是真正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当作自己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这些年来我们政府的一些作为,想一想真是可笑,说穿了实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两面人。嘴上说的是对民生的关切,而实际做的却是对GDP数据的比拼和膜拜。尽管温家宝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扩大着中国的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然而这么多年都过去了,我们的内需又扩大几何,居民消费拉动的贡献率还不是从前的老样子,经济增长的拉动和刺激到头来也还不是照例交给政府的投资和对外的出口。尽管我们的温家宝政府也在一直把民生的改善当作自己的一个极重要的抓手,但政绩考核的紧箍咒却把我们死死地钉在了这种对经济增长和GDP数据的特殊依赖上。中央和地方这两级政府都没能逃脱这种政绩考核的宿命。
所以,要把中国的经济体纠正到消费主导的模式上来,依靠自己的内需拉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最紧要的也还是首先破除我们对这种GDP增长数据和出口创汇赚钱的比拼和膜拜。这个“结”要从中央这个层面率先解开。只有中央这个层面率先把对民生的关切置于首位的考量,并淡化这种对GDP数据的比拼和考核,我们的经济体也才可能尽快回归到这种消费主导的模式上来,民众也才可能在这种回归中分享到更多的福利和实惠。
五、唯民生还是唯GDP,中央和地方都要端正自己的发展理念
在经济增长的拉动上,西方发达国家消费拉动的贡献率一般都保持在70%这样的水平之上。这说明我们的居民消费增长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消费拉动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这正是我们的一个希望所在。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个希望的实现也还有不少的阻碍。除了我们的发展理念、收入的分配扭曲之外,最大的一个阻碍就是这种楼市的高房价了。这种高位的房价把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给挤兑得所剩无几。须知,居民的消费基金总有一个上限,购房支出的增加,必然导致其他方面消费支出的减少。这里存在的是一种加减关系。高位的房价必然导致人们其他方面消费的紧缩。这样的紧缩让其他消费品的生产增长后继乏力。电视剧《蜗居》对这种高房价负面影响的艺术再现,就很深刻地揭示了这种需求挤兑上的加减关系。这种高位的房价把一个普通人家祖孙几代的积蓄都吸食殆尽,同时还要背负巨额的银行贷款而沦为可怜的房奴,如此而为,又只能指靠它们的消费拉动中国的内需呢!据说,现在的80后都比较流行在网上裸婚。这样的裸婚而居,实则就是对这种高位房价的无声抗议。中央为何不依据这种需求的挤兑效应和基层民生的艰难处境来重新考量一下自己的楼市调控举措呢!如果继续采取这种“以稳定房价”为主要目标的调控,那么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居民消费增长被窒息在这种高房价的需求挤兑之中。
依靠货币、信用膨胀而支撑起来的那个GDP数据和排次,难道比民生还重要?很显然,只要我们通过货币的投放、信贷的扩张,把楼市的房价炒作、拉动上去,我们的GDP数据肯定能搞得很好看、很光鲜。然而,想一想我们造了这么多的房子目的何为?归根结底还不是为了给人住。现在,我们的楼市调控用这种高位的房价把那些自住房的潜在需求者拒之门外,而仅仅是为了开发商赚更多的钱,政府征更多的税收,这实则就是对我们生产目的的一种背离。
不少地方政府总是在口口声声地自己说要尽心尽职地保民生。可你们一方面通过土地的出让买卖,让开发商造出这么多的房子供人购买;另一方面又通过房价的操控炒作,让普通的老百姓买不起这样的房子,这究竟保的是什么民生!
在楼市的宏观调控中,中央也好、地方也好,都要好好在这种生产的目的性上反省反省自己的这种“一切都是为了赚钱、一切都是为了比拼GDP数据”的阴暗心理和动机。应该拨乱反正过来的是,我们的生产不是一味地比拼数据和赚钱,而应该是为了让民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个“根本”不能再迷失了。
现在的问题是,要让民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须破除自己对GDP数据的一味比拼和顶礼膜拜,宁愿忍受GDP数据大幅缩水的阵痛,也要把这种高位的房价调控下来,使之更多的房子进入老百姓的日常消费,而发挥出它的使用价值来。
六、不要害怕楼市的崩盘
有不少地方政府、开发商的代言人总是在喋喋不休地高谈阔论房价上涨、楼市火爆的拉动作用,以及房价暴跌、楼市崩盘的负面危害。它们的基本逻辑似乎是只有继续推动房价上涨,中国的经济增长才可能继续;如果房价暴跌下来,中国的经济增速就可能下滑,乃至引发经济体的整体性地崩盘。真是危言耸听啊!须知,中国的楼市无论怎么崩盘,这已经造出来的楼盘总不会凭白无故地消失吧!消失的只能是信贷膨胀制造出来的资产泡沫。只要房子在,又何惧这种泡沫资产的消失。就是下跌的房价把楼市挤兑崩盘了,只要能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搬进去住,总比让它一直闲置起来强。
因此,中央调控2010年的楼市根本就不用害怕它的崩盘,也不用害怕GDP数据的缩水,而要本着民生至上的战略考量,把楼市中囤积一久的资产与价格泡沫挤兑出去,毫不手软地把房价调控到大多数居民都有支付能力的范围之内,并通过它们的理性购买尽快出清楼市,拉动房地产业新一轮增长。
中央、地方与居民在这种高房价、GDP数据上的博弈究竟何时才能画上自己的休止符呢!
调控楼市,关切民生,必出重拳。一要收紧房地产业信贷,倒逼开发商降价促销还贷;二要对社会资金炒房获利征收累进税率,让其无法从中套利赚钱;三要对闲置购房征收高额房产税,让其投机炒房血本无归;四要对开发商拟建楼盘土地用途、建设时间、楼盘价位按照合约进行监督,如果违约占地不用、囤积炒作或改变土地开发用途,就一律采取罚款、吊销从业资格等严刑峻法予以惩处。
2010年1月9日 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