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经济已危如覆巢之卵
我们的经济已危如覆巢之卵,我们的对策却错误百出
黄卫东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外汇储备2007年达到4600亿美元,今年将超过5000亿美元,以2007年为例,贸易顺差2600亿美元是国内企业出口自己的商品到国外换来的,另外2000亿美元外来资金到中国银行换成人民币,在国内直接采购物资,它们都是外来消费能力。今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大量减少消费和对外投资,这些对外生产能力就只能停工,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积压,导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消费能力,带来更多企业倒闭。在国外消费萎缩情况下,我们的出口生产能力过剩开始大幅度增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倒闭,引起国内工人失业,工人工资消失,这些工人工资对应的国内消费市场也随之下降,从而蔓延到国内各行各业,带来国内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企业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不断倒下,一波接一波,形势非常严峻!
危机来临的迹象在11月开始显露。12月10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出口总值为1149.87亿美元,同比增长-2.2%,比10月增幅下降21.4个百分点,比去年11月下降25个百分点,是2002年2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进口总值748.97亿美元,同比增长-17.9%,同比下滑幅度超过2002年2月的-12.7%。预示大面积企业倒闭即将降临。经济滑坡的迹象更加明显,危机又向我们走近了一大步。
本次危机内外形势均非常严峻。上次亚洲金融危机,亚洲新兴国家的股市和汇市受到西方流动资金阻击,使自身积累的大量泡沫破灭,间接影响我国经济,但是,一方面,当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我们的主要出口市场良好;另一方面,亚洲新兴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出口竞争力下降,反而增加了我们的出口市场。因此,当时我们的出口形势一年比一年好。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首先影响的就是欧美各国的消费能力,使我们面临非常严峻的出口形势,11月开始的出口下降将不可逆转,我们采用的出口退税政策,已经成了免费奉送我们的财富(参见附件),继续增加出口退税比例,不可能改变欧美各国消费能力下降的局面。上次危机国内采取加大基建投资,国内城市面貌有了彻底改观,但是老百姓收入并没有随经济增长而同步增加,城市新建房屋大量空置,很多基建工程,成了无人使用的摆设,例如阜阳机场,多年来,运行维护这些设施的成本都难以筹集,银行积累了大量坏帐。国家不去纠正错误的压低劳动者工资的错误政策,却去搞银行改革,引入外来资金,一方面使国家经济对竞争对手透明,另一方面贱卖银行资产,使我们的财富大量流失。此次国家又准备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和建设力度,在现有建设项目还没有消化情况下,继续增加投资,只会增加更多的无效投入,带来更多的亏损。上次危机以后,国家采用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和住房市场化,将这些刚性需求推向市场,让人们不得不出血消费,将老百姓手里的积蓄掏光。住房市场化以后,采用高房价高利润政策,引来大量投机者和投机资金,产生了巨大的房市泡沫,国外金融危机一起,我们的股市泡沫随之破灭,房市泡沫也正在破灭。城市里有资金购置房屋的居民早已住上了大房子,很多人手里还贷款投机储存几套房子,无法脱手;低收入老百姓,虽然住房急需改善,却手无分文。住房泡沫的破灭已不可逆转。随着房市泡沫的破灭,我们在钢铁建材行业的巨大产能,就成了退潮后沙滩上的鱼,再也无法蹦达了。这些行业工人失业,连同对外出口行业萎缩带来的工人失业,导致他们的消费下降,从而带来连锁反应,各行各业都将收到影响,从而使经济大幅度下滑。上次危机所采用的有效措施都已用尽,而且带来一大批副作用,遗留到此次危机,一并爆发,因此,继续采用西方经济学开出的毒药,应对此次危机,只能将我们的经济彻底治死。唯一有效的措施是给老百姓增加收入和社会保障,以增加消费量,消化过剩产能。
当前政府应对危机的错误对策:
1降息银行降息的目的是促进银行储蓄存款的入市使用。虽然我们的居民存款高达20多万亿,然而它们主要属于占人口不足5%的少数人,属于已经富裕起来的阶层,这个阶层的人们早已消费饱和了,他们拥有了房子,车子等一切他们愿意消费的商品。因此,这些资金只能进入投资市场,在市场普遍萎缩情况下,投资意向显然很低,就是投下去,增加生产能力,也只能增加更多的产能过剩,使现有企业倒闭,短期可能对消费有些拉动,长期来说,当生产能力形成以后,必然导致更加严重的生产过剩。
2增加投资,不管是基础建设,还是其他投资,都只会增加产能过剩。在不增加劳动者收入的情况下,只会加深延长危机。
3降低工资,主要减少了普通劳动者工资,只会减少消费能力,从而加大产能过剩
4延长退休年龄,只会使一部分拿退休工资的退休人员失去收入,从而使这部分人消费能力下降,加大产能过剩
5提高养老保险金,只会加大企业成本,企业向劳动者身上转移,从而降低消费能力,加大产能过剩。
6单纯人民币汇率下降,汇率下降的目的是降低出口产品成本,不能降低国内产能过剩,只能将部分过剩产能用于生产商品,出口换取外汇白条,这些外汇白条无法使用,等同废纸。
7提高出口退税,目的和效果同前。出口退税,使我们的出口成了免费劳动。
8购买美国国债,目的救美国。让十亿吃不饱饭的国人去救年均消费2万美元的富翁,让人倍感荒谬。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大量增发货币,美元深度贬值已非常明显了。国人辛辛苦苦积累点美元应进口换成物质财富自用,放在美国金融市场和国债市场只能等着蒸发而消失。
9救房市,让房价始终居高不下,国家只能印钞票,让银行负债顶着,然后房地产上再建设更多的空置房屋,无人使用,维持gdp继续增长,没有比这更荒谬的政策了。救房市的结果是救助了一大批内外投机者,使外来游资赚得满意而归,而国人财富又被掠夺一大笔。
另给公务员增加工资是无效对策,因为大多少公务员收入都在中等以上,增加他们的收入,不会明显增加消费。在不增加普通劳动者工资情况下,只会引起公众愤怒,增加社会的不安宁。
国家应废弃银行法第29条,允许央行向政府借贷。这是西方国家通行的做法。最近美国政府从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大借8千亿美元救市。政府授权自己的央行增发货币,政府自己却不能用。央行不能借钱给保障自己发行货币的政府,却购买美国国债六千多亿美元,借钱给自己竞争对手,天下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这条荒谬的法律捆住了政府的手脚,使我们的政府甚至无法使用常规手段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
我们该如何应对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情况下,应增加国内的消费能力,消化过剩产能。增加消费能力的根本措施是增加普通劳动者工资。我国7亿农民平均年收入仅4000元,平均每天不到11元。我国低收入者中,有4.3亿人,每天仅支出7.2元。现在的快歺最便宜的是4元1份,这样低的收入在城市还不够吃饭。实际上人要过正常日子,还要有柴、米、油、盐、水电、医、住、行、教育等开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占人口80%的低收入者,消费占纯收入95%以上,因此,给普通劳动者增加工资,就是增加消费能力,从而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解决已经生产出来的财富的分配问题。我们还应建设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系统,解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中央银行应加大货币发行量,提供给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系统,增加普通劳动者工资。政府在转型时期,应降低税收,强制企业将减少税收方面的让利转让到普通劳动者头上。应大幅度降低各种收费,从而提高老百姓的收入。
我们有实力给老百姓提高生活保障。因为我们在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方面的生产能力能满足13亿人的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生产能力,确保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我们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每年能够生产5亿吨粮食,平均每人每年平均拥有粮食800斤,每天粮食2斤多,足够保证老百姓的吃饭。我们的人均食品消费量已经高于日本(见后)。我们有足够的纺织生产能力,每年除自己使用外,还大量出口。平均每人每年50米布,足够保证老百姓的穿衣需要。我们人均住房30平米,足够保障老百姓的住宿需要。我们培养了足够多的大学生,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医生和教师,能够建设足够多的医院和学校。唯一欠缺的是老百姓无钱消费。国家应通过社会保障系统,使全体国民享受基本生活保障。
很多人担心增加普通劳动者工资,会引起物价上涨。因为西方经济学告诫我们,增发过多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其中食物涨价,对低收入者影响最大,由于涉及人的生存问题,容易引起社会动乱,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非常忌讳的。常举的例子是,给所有人增加一倍收入,人们就会消耗更多商品,从而使所有商品的物价上涨一倍,其效果为0。实际情况是否是这样?
我们从中日美三国人均食品日消费量,分析增加老百姓收入,不会引起食品物价大幅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国际统计数据(),中日两国在食品方面的人均日消费量(单位克)相差很小,粮食类和肉类消耗量均大于日本,只有水产品和奶类低于日本,综合计算,根据食物热值,中国反而比日本大近10%。中日两国均明显比美国低,从食物热量来看,中国比美国约低20%。
国家和地区
谷物
薯类②
糖料作物③
杂豆
坚果
蔬菜
水果④
中国
519.55
207.88
212.41
3.59
3.41
676.37
126.34
日本
475.07
105.15
325.86
10.62
3.45
350.13
131.54
美国
485.44
157.18
474.95
12.83
5.91
330.91
318.01
韩国
596.14
52.72
341.39
4.69
4.10
651.93
130.70
国家/地区
茶
调味料
肉类
动物脂肪
禽蛋
奶类
水产品
中国
1.28
0.67
165.90
50.27
49.18
70.99
日本
3.42
3.19
95.28
1.29
51.16
206.79
177.92
美国
0.95
2.43
256.69
3.79
40.47
702.63
65.31
韩国
0.13
1.93
95.75
4.98
30.46
109.35
141.36
食物热值(大卡)
蛋白质含量(克)
脂肪含量(克)
1989-1991
1994-1996
2004
1989-1991
1994-1996
2004
1989-1991
1994-1996
2004
中国
2652
2766
2935
53.9
63.9
109.4
31.5
50.5
87.7
日本
2899
2898
2756
86.8
94.6
122.5
68.9
79.7
80.1
美国
3462
3624
3747
98.2
107.0
169.9
128.4
139.2
120.7
韩国
3238
3302
3007
82.6
82.0
123.3
41.5
64.7
75.5
从2007年国家统计的人均食品消费量来看,老百姓收入与粮食消耗量并无直接关系。虽然我们与日本人均收入相差有20倍,然而,人均消耗的食品量反而是中国更多一些。可能的原因包括:第一,日本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比例较小。工厂自动化程度高,从事第三产业人数较多,消耗量较小;第二,日本食品物价较高,往往比中国高,这导致中国人均消耗食物量反而比日本多,例如,中国消费的蔬菜比日本几乎多一倍。美国工农业的自动化程度同样很高,由于采取补贴农业的方式,食品价格很低,有的低于中国,这可能是美国食品消费量较大的主要原因,但是,中国和美国之间食品消费量相差并不大,仅约20%,与收入相差20倍以上相比,差距很大。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幅度增加劳动者收入,并不会导致食品消费量的同步增加,从而不会导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引起市场崩溃。担心提高老百姓收入,会导致通货膨胀,是不必要的。
历史上的通货膨胀不会重现。改革开放早期,我们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价格转轨时期,短缺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这一方面与当时生产能力较低有关,也与人们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下的观念相关。现在我们国家有明显的过剩生产能力,增加老百姓收入,由于人均食品消费量已经大于日本水平,不会导致消费量明显上升,从而使食品价格不会发生大幅度上涨,在食品上的支出上也不会有明显增加,因此,这些增加的收入,就会用于购买其他商品,从而增加它们的消费量,减缓消化我国的过剩产能。
参见: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