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南都话题]现有的耕作制度导致干旱吗-

2025-02-24 观点 评论 阅读
  

  [南都话题]现有的耕作制度导致干旱吗

  

  
日期:[2009年2月22日] 版次:[TM07] 版名:[评论周刊 网议]
[南方都市]

  

  


著名非主流学者孟凡贵(苏拉密)的《“制度性干旱”———论中国北方恶性水源危机的社会成因》一文在去年八九月间就在一些网站流传。去冬今春大旱不期而至,举国为之不安,“制度性干旱”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科科学时》近日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封丘站站长张佳宝研究员,对“制度性干旱”的提法提出了种种质疑。由此,关于“北方缺水成因”的争论被引爆。

  

  
正方

  

  
终结“中耕保墒”是干旱最根本的成因

  

  
大虾摇旗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北方陷入了持续的、规模空前的恶性水源危机。十河九干、大河断流、地下水位大尺度下降;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长时间以来,主流认为,“气候变暖变干、工业用水增多、森林植被减少”等因素是“大水荒”的主要成因。通过深入的量化研究,本文否定了这些成因。本文认为:“包产到户”终结了中国古典农业“中耕保墒”体制,逆转了毛泽东时代建立的农业“灌溉保水”方向,从而加大了农田蒸发。根据实验成果,仅黄淮海流域,因放弃“保水耕作”而加大的农田蒸发高达890亿m3;接近于1条黄河再加2条海河,相当于10条“南水北调”中线!这才是“大水荒”最根本的成因。(孟凡贵)

  

  
网虫擂鼓

  

  
张研究员并没有去论证苏拉密关于锄地与不锄地对水分蒸发的数据,他的“之所以能得出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结论,是因为该文在计算各项水资源消耗量时有一些问题”的内容,是论证由于城市人吃大量的农产品,而农产品是农村生产的,这些农产品在生产中消耗大量水分。用以证明城市消耗水比苏拉密计算的大。这是偷换概念。苏拉密论证城市消耗水不比农村高,是指出城市只会把水弄脏而不是把水弄没。这是从水分蒸发角度讲的。农村耗水生产的东西被谁吃了与这个论述没关系。(邋遢道人)

  

  
到底是用什么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替代了“中耕保墒”措施呢?据这位专家说,是用了“抗旱品种、覆盖、新的栽培技术等”替代的。就抗旱品种而言,目前全国尚未大面积种植,推广得比较好的是“旱作水稻”,但种植面积实在有限,不足以发挥大规模集水的效应。至于设施农业中的地膜覆盖技术,已经形成了“白色污染”,残留的地膜阻隔了土壤里的水分流动、妨碍农作物的生长。什么是新的“栽培技术”?“专家”没说,我也不知道。(万山红遍)

  

  
反方

  

  
北方“大水荒”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大虾摇旗

  

  
北方“大水荒”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这在国际上都是有共识的。(苏文)之所以能得出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结论,是因为该文在计算各项水资源消耗量时有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化工业化,除了要计算直接耗水量外,还要计算间接耗水量对北方地区的影响,以北京为例,单是每年农副产品和粮食的间接耗水量就超过100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农副产品和粮食如果是来自北京周边地区或其他更远一些的地区,这个间接耗水量就是指要消耗这些地区的一些水。何况北方的城市化工业化蓬勃发展,对北方水资源的消耗本身就非常大。粮食需求的增加,绝对耗水量肯定会增加,但由于技术进步,相对耗水的确是降低的,也就是说生产每吨粮食的耗水量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是降低的。这就能充分说明即使放弃了“中耕保墒”措施,但其他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比“中耕保墒”措施更好的效果。(张佳宝)

  

  
网虫擂鼓

  

  
“直觉告诉我们,工业和生活只能把水弄‘脏’,而不能把水弄‘没’———这段话本身没有问题,确实工业和生活带来的直接蒸发很小,但工业和生活用水大多取自地下深井,排出后变成径流或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被大量转移到地表附近,自然蒸发率必然显著上升,这和工业、生活本身耗能没有关系。这部分增加的见解蒸发量没有被纳入考虑,鉴于现在工业生活用水比例在总用水比例中越来越大,忽视这一点恐怕影响理论的严密性。(马前卒)

  

  
绝不赞成苏文“大水荒”与高温气候异常无关的荒谬结论———要知道,地表平均温度每增加1℃,农田的水分蒸发量至少增加10%以上,而在华北与西北的小麦主产区,现在的农田平均气温比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增加至少5-7℃,即农田的平均水分蒸发量大约高出了约一倍,这样的事实楼主视而不见,更否定气候而论之,故十分不赞成为了立论一点而不及其余的不正常的学术风气!

  

  
(灵光世界)

标签:北方   增加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