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精英”的喧嚣并不代表中国民意
网络“精英”的喧嚣并不代表中国民意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 2011年8月10日
最近中国发生了一起铁路行车事故,两列动车碰撞,40人丧生。惨烈事故震惊全国,相关道遍布刊、电视和网络,引起国际媒体高度关注。
动车事故后,突然间整个中国政治体系似乎被置于审判席上。在势不可挡的微博力量助推下,西方评论家开始试图拉倒中国奇迹。有人甚至想象,火车将空无一人。然而,要用事实来说话。京沪高铁开行首月发送旅客525万人,这是无可争议的数据。上座率虽遭质疑,但最保守的统计也达50%。甚至那些最猛烈抨击铁路的人也承认,常规铁路系统的上座率几乎与以前一样接近满员。
为什么会有反差?因为那是少数人声音的喧嚣。过去十年,互联网快速增长创造出一个数字广场,凶猛成为其独特现象。中国网民大多将网络用以消遣和商业,少部分人却利用它发泄对生活、社会和世界的不满,用最大声音对不满意的事表达最强烈的情绪,声势颇为浩大。
由于互联网的特点,这些夸张的情感很容易被放大,以至于看上去竟似主流。这一倾向的外在表现就是通过片面、极端且不典型的角度曲解概念。因此丝毫不足为奇,最极端地鼓吹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言论,会在中国的网络公共空间里泛滥不已,任何偶入其中的访客都会惊诧莫名。
了解网络这个媒介的特点后,人们就会了解其中的言论远远无法反映普通网民的意见,更遑论全体民众。理性客观地看,网络言论最多是公众意见的晴雨表,并且还不是最准确的,或者更糟糕,以至于干脆沦落为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最近所称的“谣言共和国”。
随着60年来中国奇迹般崛起,亿万普通中国民众迈入富裕生活,但有一个特殊的阶层却倍感失落。千百年来,通过精英式的科举考试选出的文人,或称士大夫,一直支配着中华帝国的政治。士大夫出身于知识分子,但事实上成了控制庞大官僚机构的统治阶层。儒家思想倡导士大夫仁义爱民,从而为这个阶层提供了道德权威。
一代代知识分子的功名追求和悲欢荣辱,在中国的政治史和文学史中历历可见。即使在中华帝国结束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依旧无法摆脱士大夫的情结,后者此时表现为对政治权力的恋栈。
现在管理中国的是政治和经济专家——而非文人,根据中国历史上士大夫治国的悠久传统,知识分子自感在政治上应有其一席之地。但是这一愿望在现实中落空了,因此尽管物质生活优裕,向来自命不凡的他们还是倍感窘迫,于是最后成了“伪士大夫”。
近些年来许多“伪士大夫”进入了中国高度分散的媒体行业。在这里,他们遭遇的挫折更深,以媒体影响政治的尝试难以施展,偏激的网络舆论兴起后,他们发现这是一方沃土,并努力将网民的发泄解释成为民意的表达。
这群人表达不满的叙事方式并非真实可靠。我们此前已多次目睹类似场景:围绕对三峡大坝建设的不满被解读为对大坝工程本身的普遍强烈反对;世博会被攻击为不受上海居民欢迎的挥霍工程。所谓的证据五花八门,比如针对地铁建设引起的建筑乱局的不满。但如今,任何一名地铁乘客都会告诉你,每天好不容易才能挤进地铁车厢。
“伪士大夫”称:中国人普遍对近30年来的经济发展不满;高速发展引发的贫富差距和腐败等的代价大于所带来的好处⋯⋯然而,中国民众似乎并不认同他们的观点。每次客观的舆情调查都表明中国百姓对持续的快速经济发展非常满意,对未来持前所未有的乐观态度。中国仍将沿着与其自身文化背景契合的政治轨迹前行,而非跟从西方模式。
中国有句古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舆论就是水。那些寻求理解中国并预测其未来进程的人不应错判民众的声音。而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错误解读声音带来的危险比干脆不读还要大。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