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看媒体刻意回避乌有之乡

2025-02-13 观点 评论 阅读

编者按:孔庆东老师曾说“大家看看那个电子杂志,看看几年来所举办的各种活动,大概就能明白它的意义所在。它实在是我们中国当下的一根最敏感的神经之一。”2月15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对《恰同学少年》剧组交流会的报道似乎为此提供了一个佐证,两份报纸都将将剧组交流会的组织方改为北京大学,“感谢”媒体用这种方式凸显的重要。

《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

以《恰同学少年》激励当代大学生


2008年02月15日《光明日报》

http://www.gmw.cn/content/2008-02/15/content_734629.htm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激情四溢的集体朗诵,是去年5月的一天北京大学组织的与《恰同学少年》剧组交流会上激动人心的一幕。

  交流会吸引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参加,同学们争相发言,交流会以集体朗诵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开始,以集体朗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结束,显示了同学少年的热情和激情。

  类似这样的活动,从去年到今年,在大学校园里举办的可不是一例两例。

  自去年春季被称为“红色青春偶像剧”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热播以来,教育部以此为契机,通过组织广大师生观看电视剧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深挖该剧的教育内容,用生动灵活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真善美的标杆,激励当代大学生追求崇高远大的理想、积极向上的风貌、永远探索的精神,以及胸怀祖国的气魄,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各种途径保障师生及时收看

  “前一段日子,央视一台黄金时段每晚播放《恰同学少年》,学校也开了绿灯,我们可以在电视剧播放期间不上规定的自习。于是,我可以在一种轻松自在的心情中,去欣赏这部颇有教育意义的片子。”这是一名网友所写的观后感中的一句话。可以说,自《恰同学少年》播放以来,教育部门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该剧的教育意义,不仅“开绿灯”让学生收看,还认真组织,通过各种途径保障广大师生及时收看该剧。

  据了解,在去年八九月份,教育部就安排中国教育电视台两次播放《恰》剧,并通过远程教育网将该剧送到农村中小学;在第九期、第十期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上,教育部专门安排学员利用业余时间集中观看《恰》剧,并组织了讨论。

  同时,教育部还向各地各高校下发《关于组织师生观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通知》,各地各高校按照通知要求,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师生收看《恰》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九成师生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各地电视台以及网络等渠道观看了该剧;西北师范大学利用暑期,在校有线电视台循环播放该剧;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在校园网上对该剧开放视频点播,方便广大师生随时收看;天津外国语学院购置该剧光盘,安排辅导员组织暑期留校的同学集中观看。

  加强宣传营造良好观映氛围

  据了解,为了营造良好的观映氛围,各地各高校加强宣传,结合各自特点进行了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

  《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对各地各高校观看《恰》剧的情况进行了综合报道,在文化版上从思想和精神层面对该剧进行深入解读,并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山东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在校报上开辟专栏,连续几个月刊登《恰》剧观后感及相关评论文章。湖南省教育厅组织了观看《恰》剧座谈会,并在湖南省大学生信息港组织了“观《恰同学少年》有感”全省大学生征文比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会、北京科技大学新风社制作了《恰》剧会刊专版,在同学中广泛发放。另外,江苏、四川、贵州等地的大学生纷纷在网络上开辟《恰》剧观后论坛,许多高校建立了网上评论专题。

  《恰》剧的魅力之大,令许多同学一看再看,在北京大学组织的与《恰同学少年》剧组交流会上,有个同学说她都已经完完整整地看过三遍了。“作为‘80后’的我在《恰同学少年》开播的第一天就被它深深吸引,它是一部催人向上的健康作品。《恰同学少年》让我看到的是阳光和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胸怀祖国的气魄,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有志青年的意气风发,看得人眼前一亮。”这篇网友张斐莹发表在网上的观后感,得到了许多大学生网友的认可。可以说,《恰同学少年》为当代大学生奏响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积极引导广泛开展主题教育

  从去年6月开始,以“中流击水”(意指当代青年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为主题,围绕“学生应该怎么读书”、“素质教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个人命运应该怎样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青年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青春、追求和理想”等话题,各地各高校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开展了主题研讨、影评征文和党团日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华北电力大学组织了“观《恰同学少年》,循伟人足迹,探求学真谛”加强学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同学们通过收看该剧,就“为什么上大学,应该如何求学”进行了深入研讨。西南大学启动了“我们为什么上大学”主题学风教育活动,通过讨论,“学生以成才为志,学校以育人为本”这一共识更加深入师生人心。南开大学、湖北大学、洛阳理工学院等高校举办了“立鸿鹄之志,做时代青年”《恰》剧观后演讲赛。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们看着母校历史上发生的伟大故事,受到深刻感染,同学们表示,今天的爱国就是用我们的聪明智慧,用我们的双手,使祖国更加强大!

  据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从各地各高校围绕《恰》剧开展的活动来看,《恰》剧影响深远,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意义,发挥了很好的导向功能。《恰》剧立意新颖,清新自然,积极向上,进一步提升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剧中的老师博学多才、为人师表,热爱本职工作,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争取和创造有利环境,树立了老师的光辉形象,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剧中老师既教书又育人,倡导灵活的教育方式,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揭示了“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掘特长”的教育规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培养、寓教于乐开展有益活动的重要性;剧中人物身上激荡着自信、朝气、执著、正义,有血有肉,爱憎分明,情感丰满,震撼人心,感人肺腑,成为年轻一代成长的动力,引导青年学生要自觉完善人格,增强不畏艰难、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和精神;剧中伟人在青年时代的远大志向和优秀表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青年学生要关心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理想追求,把小我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恰》剧深深地触动和影响了很多大学生,北京大学一位同学说:“做强国一代,大学生就要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就要做开辟新时代的先导,就要终生学习,积极进取,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促进者和生力军。”(记者王庆环)

红色经典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在高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 来源:中国青年报 08-2-15)

http://news.sohu.com/20080215/n255169029.shtml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随着红色经典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热播,这篇近代学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再度在高校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恰同学少年》展现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反映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胸怀祖国的气魄,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有志青年的意气风发。

剧中,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高声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场景,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部制作精良、思想深刻、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电视剧也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一课。教育部安排中国教育电视台两次播放该剧,并通过远程教育网将其送到农村中小学,还专门安排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的学员利用业余时间集中观看。

  各地各高校组织积极部署广大干部、教师和学生观看该剧,使“少年强则国强”的鲜明主题在校园形成一股热潮。西北师范大学利用2007年暑期,在校有线电视台循环播放该剧;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在校园网上对该剧开放视频点播,方便广大师生随时收看;天津外国语学院购置该剧光盘,安排辅导员组织2007年暑期留校的同学集中观看。

  各地高校师生还自发地在校园中对《恰同学少年》进行生动活泼的宣传:山东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在校报上开辟专栏,连续几个月刊登师生的观后感及相关评论文章。湖南省在湖南省大学生信息港组织了全省大学生征文比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会、北京科技大学新风社等一些高校的社团制作了会刊专版,在同学中广泛发放。江苏、四川、贵州等地的大学生还纷纷在网络上开辟观后论坛,建立网上评论专题。

  山东大学学生在校报开辟的专栏中写道:青年大学生应当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融入个人前途的追求中去,以国家、民族需要为准线不断矫正个人的发展方向,探寻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力的个人价值实现之路。

  围绕“学生应该怎么读书”、“素质教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个人命运应该怎样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青年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青春、追求和理想”等话题,各地各高校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开展了主题研讨、影评征文和党团日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华北电力大学组织了“循伟人足迹、探求学真谛”加强学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西南大学启动了“我们为什么上大学”主题学风教育活动,使“学生以成才为志、学校以育人为本”的共识更加深入人心。南开大学、湖北大学、洛阳理工学院等高校举办了“立鸿鹄之志、做时代青年”演讲赛。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区,九成师生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各地方电视台以及网络等渠道观看了《恰同学少年》。该校环境学院雷月同学说,中国正是因为有了一批热血青年,才能从落后的深渊走出来。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们看着母校历史上发生的伟大故事,受到深刻感染,同学们表示,今天的爱国就是用我们的聪明智慧、用我们的双手使祖国更加强大!

  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恰同学少年》影响深远,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意义,发挥了很好的导向功能。剧中人物引导青年学生要自觉完善人格,增强不畏艰难、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和精神,同时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恰同学少年》被不少高校学生视为最受欢迎的青春偶像剧。北京大学组织了与《恰同学少年》剧组的交流会,吸引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生参加。

交流会上,同学们用集体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为开始,又以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作为结束。“梁启超先生100多年前提出的论断正在今日之中国找到越来越清晰的回应。”一位学生这样说。

  据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恰同学少年剧组做客交流会

摘要:

活动的开始,大家齐声朗读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饱满的热情,激昂的音调,让这首词听起来显得更加振奋人心。“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激情四溢的氛围中,交流会正式开始。

……

《恰》剧的魅力之大,令许多同学一看再看,有个同学说她都已经完完整整地看过三遍了。在看过这部电视剧之后,有些学校的同学还通过报纸出版了《恰》剧专刊,向全校宣传这部电视剧,还组织本校同学观看。有些学校的学生社团,已经决定把《恰》剧做为他们的指导方向。

……

最后,交流会在激情昂扬的集体朗读中结束,这次朗读的内容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相关链接:在参加《恰同学少年》剧组与北京大学生交流会杂记

摘要:

接到通知,我还以为是个范围比较小的交流活动,等我赶到了才发觉坐了满满一屋子的学生,学生来自北京各个高校,有北大清华的,有人大的,农大的,有北航、北京科技大学、北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等。活动是从共同朗读毛主席的诗词开始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学子们激情昂扬的朗读的确催人振奋。

……
在会上有好几个同学都说他们看了不止一遍,有个同学说她都看了三遍了。北航的同学说,他们看了《恰》剧后专门在他们办的报纸上出了一个《恰》剧专版,还组织同学观看,刻录DVD发放给同学。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组织的社团,也决定要把《恰》剧做为他们的指导方向。

……

时间过得真快,两个多小时的交流活动真是一晃就过去了。最后,交流会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激情昂扬的集体朗读中结束。

>>[专题]恰同学少年

/Article/Special/qtxsn/Index.html

标签:同学   少年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