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如此“良知”不可取—读茅于轼《中国真有这么多危机吗》

2025-02-13 观点 评论 阅读

如此“良知”不可取  

——读《中国真有这么多危机吗》一文后之我见  

屯 蒙  

(二00八年五月二十日)  

  

最近,《特区文摘》刊登了《中国真有这么多危机吗》一文(见 3月28日 — 4月3日 13版)。此文摘自陕西师大2008年1月出版的《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茅于轼 著)。这位经济学家姓甚名谁,读者不得而知。文章说:“中国人好像总是生活在危机之中,不断有各方面的专家向我们提出警告,某某危机即将降临,或者迫在眉睫,或者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土地专家警告说,中国大量丧失土地,每年将近一千万亩。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土地稀缺的国家,如此下去我们将无立锥之地。又有水利专家警告,中国正面临着水危机。人均水资源本来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现在由于气候变暖,许多地方越来越干旱。再加江河的大规模污染,可用的水更为缺乏。中国的大城市中有一多半都缺水,有些缺得非常严重。最近更有能源危机的警告,中国不断增加石油进口,现在的依赖度已经超过40%,一旦国外供应停止,不出一个礼拜,有将近一半的汽车和飞机将因为没有燃料而开不动”。  

文章否定了土地专家的警告,说:“粮食危机根本不存在”。其理由有两点,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人口由当时的5.3亿增加到现在的13亿,在这块已减少几亿亩的土地上,居然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二是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在挨饿,根本原因不是粮食生产不出来,而是他们没有钱,或者虽然有钱但是买不着粮,和我们三年灾荒时期一样,而是没有粮食市场。主张搞计划经济的人就是因为不懂得市场的重要性,没有搞清楚三年灾荒的真正原因是没有市场,不是没有粮食。如果有市场,全世界一点也不缺粮,买一点进来,或少出口一点,问题就解决了。这位经济学家认为粮食危机不存在,便提出了“不要怕耕地减少”、“没有必要死守住耕地面积”的主张。文章说:“如果顺利的话,在未来的五十年里,中国也许可以完成人口的工业化过程,将现有的60%多农民中的绝大部分转变为城市人口,把农民降低到人口总数的5%左右,这也就是一个长远的城镇化。在此过程中,城镇人口要增加两倍多,从现有的4亿多增加到13亿,无疑城镇用地也会相应增加,而现有的保护耕地政策显然与城镇化相矛盾。究竟是保护耕地要紧还是城镇化要紧?肯定是城镇化更重要”。文章甚至认为:“由于耕地的过度保护,耽误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房价飞涨也与此有关”。  

文章在谈到“水危机和石油危机”时,认为它们的性质一样,都是稀缺资源,并解释说:“但凡有用而必须花钱买的东西都是稀缺的,只不过有的更稀缺一些,有的不那么厉害。”“稀缺的程度用价格来定量地表示”,“既稀缺又不想让它涨价,结果肯定是供不应求,市场上买不着,当然出现危机。如果让它自由涨价,就会有替代的办法出现。比如用风能发电,用电作动力开汽车,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批石油。现在之所以没有这样做,就是因为石油价格还不够高,替代不合算”。替代的办法多不胜数,“有几千种办法解决石油不足的问题。”文章还说:“经济学就是研究替代的学问”,“没有替代就没有经济学,有了替代永远不会发生危机。”文章最后提出:“既然粮食危机、能源危机、水危机、土地危机统统不存在,为什么有那么多专家都说危机确实存在呢?原因有二:首先,因为各方面的专家未必都懂经济学,真正懂得经济学的人不会被这些危机吓唬住;其次,这和本人的职业利益有关,粮食专家强调粮食有危机,自己可以得到重用”。  

读者不赞成这位经济学家的观点,兹简述如次:  

(一)关于粮食危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可掉以轻心。2007年冬,中央电视台在“世界周刊”栏目中报道联合国粮油组织举办的“国际粮食论坛”发出警告,全世界已面临粮食危机,平均每3分钟要饿死1个人。其原因有五:一是浪费土地;二是没有把地种好;三是自然灾害;四是浪费粮食;五是土地沙化和退变。由此可见,节约用地和种好粮食至关重要。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而种粮食需要土地,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我国虽有一些粮食储备,但每年都要进口一些粮食,这说明粮食还是比较紧缺。因此,对粮食问题不能盲目乐观,应当具有忧患意识。只有认真保护耕地来种好粮食,才能满足全国人民的生活需要。否则,一旦出现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即便还有市场,有哪个国家和地区能够提供粮食来支持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中国?城镇化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必须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逐步加以解决,绝不能脱离实际,操之过急,以城镇化为依托大量占用耕地,加剧粮食生产的困难。  

(二)关于水危机和石油危机。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学是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它是各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由此产生了各部门、各领域的经济学科。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封建主义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已经被资本主义形式所替代,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又必将被社会主义形式所替代。然而,这位经济学家为否定一些部门专家发出的危机警告,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改变了经济学的内涵,说什么“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替代的学问”,进而得出“有代替就永远不会发生危机”的结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他把稀有资源解释为但凡“有用必须花钱买”的东西,这显然是混淆概念。众所周知,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人们需求各异,市场配量资源是一种余缺互补的交换形式。至于资源是否稀缺,不是以“有用必须花钱买”为标准,而是以国有蕴藏量与社会需求量相比较来确定。他认为如果让稀缺资源自由涨价,就会有替代的办法出现,“有几千种办法解决石油不足的问题”,这纯粹是主观的想象和猜测。  

读者认为,由于资源有限且浪费严重,现在水危机即将来临,石油危机已经出现,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姑且不说对稀缺资源未必都可以找到办法替代,即使可以找到一些替代的办法,需要的时间和付出的代价却难以估计。因此,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水和石油等稀缺资源加强管理,杜绝浪费。与此同时,对水资源要切实防治污染,以避免水危机的出现;面对已经出现的石油危机,既要抓紧进口一些石油备用,又要对机动车的用油加以限制,还要依靠有关专家研制一些简易的替代办法,逐步加以推广。只有这样,才不会给我们的经济工作带来损失。否则,后果将会不勘设想。  

综上所述,恕读者直言:如此“良知”实乃先天未学所具有,非后天实践之升华,因而对现实无指导意义,故不可取也!

联系电话:13984422894  

标签:危机   粮食   替代   没有   石油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