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扩容两面观
深圳特区扩容两面观
今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扩容至深圳全市,经济特区面积一下子扩大到原来的五倍。从正面看,经济特区扩容,是一种壮大。
以二线关为界限的经济特区内外是有明显差别的,有一种说法,说深圳关内是欧洲,关外是非洲。这是说的市政建设。的确,深圳最漂亮的高楼大厦、市内道路、交通设施、娱乐场所、饭店酒家统统在关内。令所有到深圳一游的外地人外国人在关内都心旷神怡,感慨唏嘘。
不仅如此,关内工资福利水平也高于关外。
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在于关内关外存在不同的政策法规使然。
特区扩容至全市,即意味着关外各区今后将执行和关内同样的政策法规,这一方面说明经济特区的所有政策法规在关内取得的成就不久也将给关外所有各区带来优惠,从而会深刻的改变关外的“非洲”面貌。关外人民将和关内人民同样享受经济特区发展带来的实惠。
同时,关内的经济潜力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施展拳脚,深圳有机会步入新的腾飞历史时期。
不过,问题也有完全相反的一面。
经济特区从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一下子扩大到全市,就深圳市而言,特区就不复存在了。现在只能叫“特市”了。关内四个区的辉煌立即稀释到五倍于自己的面积上面,马上就黯然失色。连人平均GDP也会下降不少。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
从全国看,深圳 “经济特区”的“特”,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的“特”了,今年以来,已经有多个信息在暗示我们,“特”已经不是深圳的专利了。
国务院在今年提出的国内五大“中心城市”,深圳榜上无名。中央领导人还在国内各地多处城市鼓励他们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恕我直言,这实际上是在淡化深圳的“特区”意识和“排头兵”地位。事实上,最近十年来,国内其它地方执行的政策不仅没有落后于深圳,许多地方甚至比深圳更“特”更“开放”。上海是这样,海南也是这样。
在国内的标兵形象已经淡化,在本土的辉煌又正在稀释,这就是深圳目前的地位。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