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指标数字如何出炉
经济数字如何出炉
1993年之前我们的统计数据,金额基本准确到百元,数量也是准确的。那个时候,我在一个县级的国有企业任会计主管,统计、会计、物价。1994年后到了机关工作,还是经济管理。因此对于数字比较熟悉。89年之后,企业进一步改革,承包经营,因此有了较多的违纪问题,每年的财税物价大检查,就是很难过的一道坎。尽管那个时候,会计人员奇缺,我中专毕业不到20岁,那个时候很辛苦,每月要翻20000多帐叶数次。经常加班加点。
1993年之后,企业就慢慢处在基本管理的状态了,审计、会计检查基本成了会计人员聚会,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再往后来,就是喝酒,畅叙友谊了。
94年经济过热,银行很难借到钱。于是乎,大大小小的部门乡镇办基金会,那个时候的企业经理,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骗钱”,他们的理念就是“骗来了就是纯利润”,是不用还的。那几年,基金会变成了对老百姓的洗劫。好多乡镇现在也没有兑现完所欠老百姓的钱。那个时候的钱,好多老百姓是在猪肉0.75元一斤的时候积攒的。就是现在还了,还能做什么用呢?据说,那一次,老人的几句话,政府贴上了2000以人民币,民间的损失似乎更大。
2000年的时候,我分管乡镇企业原来的数据就是很虚了。后来,来了一位新的省领导,说是政府提速,于是乎,经济指标,由原来的经济计划15%,一个中午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就提速到25-28%,无非是造假。
造假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县部门(一般是两个部门管,经委和统计局)直接修改经济指标。另一个是逼迫下级乡镇修改,乡镇逼迫其也修改。第一种方式是有风险的,第二种则是把责任压倒企业身上。某乡镇,有一个私营企业集团,其当地的产值只有5亿,绝大部分的产值在陕西、辽宁、湖南等地,每到报表时间,县里找镇党委书记,压下指标。最后,企业把外地的指标也算在当地,虚增15个亿左右。我觉得当地人还是比较老实怕事的,采取后一种办法。其他的一些地方,就是随便造数字。
原来的统计数据是有根据的,后来的统计数据也就是政府的门面了,虚报而已。个体、私营经济的数据是不可能准的。农业数据更是离谱,逐年增加就是。纯农业经济的增长是低的,农民人均收入则是全年的农业产品总值,就想当于把商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做了纯收入。灾年来了,也是收入增加,这样政府上下都高兴。
因此,2000年来我从心里就没有把政府的数据当成准确的,当前中国的数字更是不能没有过于当真。发到的地区要说自己是先进地区,经济增速要高于总体平均水平,欠发达地区,说自己基数小,不加快发展怎么赶上发达地区?也要高。县里要高于市里,是要高于省里。全国各地的经济指标都是越往下越高,可以说全国每一个地区的经济指标都大于两位数,甚至超过20%,快的可能要30%以上,可是到了中央,也就是不到了10个点了呢?这当中有什么呢?水分呢?
前今年,记得朱总理答记者问,谈到经济指标水分,朱总理很风趣的说,中央财政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GDP10%算什么水分呢?下级虚报要多交税的。当时正在喝水就笑得喷出来。真能忽悠!
近几年来,南方大面积的企业倒闭,就在青岛韩资企业外逃无数,连海尔集团也插手房地产了,制造业经济很不景气,看看大街上的东西,基本没有民族的东西了。都被贴上了洋文化的标签。看经济指标,还是形式一派大好。
我们不禁就问了,政府难道不知道已经这样了么?知道。
根本原因,在基层发展不快,提拔不快。在上层,治标不高,开放搞活不够罢了。
现在,已经多年不再操作这些数字,现在的数字怎么出来呢?
也许,就是几个到西方镀过金的领导人,根据需要推算一个吧?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