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马克思“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概念内涵文本解读

2025-02-13 观点 评论 阅读

  

马克思“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概念内涵文本解读

  

李济广   

  

摘要: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提法是指劳动者直接占有产品和消费资料,这可以通过对马克思原著的认真体味得到理解:马克思提出“个人所有制”的上下文大量论述了生活资料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制”概念,并不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而是指的以生产条件、生产和产品的占有为基本内容的财产所有制;马克思论述“个人所有制”的原文本身也不看不出“个人所有制”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但包含生活资料所有制;马克思多次提到过个人所有制,都不是指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要分清生活资料的两种占有,一种是产品的占有,是体现生产交换关系和分配权的、属于所有制内涵的占有,即“个人所有制”的占有,另一种是分配后在消费领域的占有,是不直接代表生产关系特点的占有。“重新确立”的实质在于:否定劳动的他人占有或不劳而获的占有,重新实现自己的劳动自己占有。  

关键词:马克思 个人所有制 所有制 公有制  

  

《资本论》第1卷结尾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第7节阐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在否定的否定的角度上,有“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重新确立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或“赋予劳动者个人财产”)的提法。本来恩格斯对此在《反杜林论》中明确解释为是新社会的生活资料个人所有问题:“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但从1981年开始,很多人找出种种理由来否定恩格斯的解释,把“个人所有制”(个人财产)解释为是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和个人占有相结合的公有制,或是生产资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以及诸如此类五花八门的“高论”。这些解释广为流传,持久不衰,至今仍被大量引用,并成为主张把国有资产量化给个人、认为股份制就是公有制的理论依据。由于各种解释都比较费解,这一问题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因主张用“民主社会主义”取代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而臭名昭著的谢韬和主张“理直气壮地说服全党全民,光明正大地发展资本主义”的辛子陵,在其主张遭到党中央的否定后,就曾用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的用语为其反对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纲领、进而全盘推行资本主义的主张寻找理论根据。他们说,重建个人所有制,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个行之则一言可以兴邦,违之则一言可以丧邦的大问题;说马克思设想,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后,要寻找一定的形式将社会财富回归人民,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而公有制企业主要是必须由国家垄断的企业,私人无力兴办的企业,以及公益性企业;说什么马克思找到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形式,这就是股票;股票和个人经营企业就是个人所有制;国营中小企业卖给个人经营,大企业改为股份制,是马克思的主张。(诚如 奚兆永 教授所说,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连货币和资本都没有,那来的股票和股份制?)  

造成上述混乱的原因在于:为了论证自己的主张,不可思议地否定经马克思同意的、恩格斯做出的严肃而郑重的自我解释;不认真研读《资本论》提出这一问题的上下文、马克思论述“个人所有制”的原文和马克思多次提到过的个人所有制,未能准确理解马克思所有制概念的本来内涵,未能区分生活资料的在两种占有,未能理解“重新确立”的实质:否定劳动的他人占有或不劳而获的占有,重新实现自己的劳动自己占有。同时,“生活资料论”者对此的分析和反驳也不够全面和具体。因此,对马克思“个人所有制”(“劳动者个人财产”)概念的理解予以进一步拨乱反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要系统理解“个人所有制”的上下文  

“生产资料论”者提出,从马克思论述的上下文来看,他讲的都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问题,没出现消费资料问题,马克思那一章那一节所谈内容,并不涉及到生活资料问题的研究,我们怎能把对本章本节带有概括性质的这段话出现的“个人所有制”解释为生活资料所有制呢?  

事实上,马克思在《所谓原始积累》一章及其第7节的“那一章那一节”并不是不涉及生活资料问题。实际上,由于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不可分割,原始积累的具体内容包括生活资料的剥夺问题。在具有导言性质的第1节,马克思在提到“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的那个自然段的上文是:“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者,…… 另一方面是自由的劳动者,…… 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它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1](p783-784)这一节还说,原始积累“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1](p784)第2节讲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也涉及一些被剥夺者的生活资料剥夺问题,如住宅、燃料、工资等[1](p785、795、797、799)。第3节叙述强制被剥夺者从事劳动,并“把工资强制地限制在有利于赚钱的界限内”,低工资成为“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1](p806)第4节讲租地农场主的产生,指出他们致富的“一个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因素”“是货币价值的不断下降使实际工资和实际地租下降”。[1](p811-812)第5节主要讲农村居民“生活资料也被游离出来”,“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1](p814;816)第6节叙述工业资本家原始积累的因素或暴力方法,“以对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课税(因而也是以它们的昂贵)为轴心的现代财政制度”使税收自行增加,造成对群众的“暴力”剥夺;“保护关税制度是制造工厂主、剥夺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变成资本…… 的一种人为手段。” [1](p819;823-825)在历史的叙述完成之后,马克思写道:“要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的自然规律’充分表现出来,要完成劳动者同生产条件的分离过程,要在一极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在一极使人民群众转化为雇佣工人,转化为自由的‘劳动贫民’这一现代历史的杰作,就需要接受这种苦难”。[1](p828-829)最后看“这一节”(第7节)对原始积累的概述:“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人民群众遭受的这种最可怕的残酷的剥夺,形成资本的前史。”[1](p830)  

马克思在第一个否定即原始积累的论述中谈了这么多的生活资料问题,为什么在最后的某种概括中对第二个否定不会包括生活资料问题呢?  

二、要准确理解“个人所有制(个人财产)”中的“所有制”  

“生产资料论”者还认为,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起点的私有制,指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否定的否定的结果不能是生活资料,同时,“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和“剥夺剥夺者”的任务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所使用的与“个人所有制”相关联“私有制”、“公有制”等概念就是指生产资料而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合的结果,因此,怎能把对这一规律带有概述性质的一段话所讲的个人所有制解释为指生活资料呢?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讲的所有制,并不就是指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仅仅说过新社会生产资料公共占有,但从来没有说过所有制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制概念指的是以生产条件、生产和产品的占有为基本内容的财产所有制。财产和产品的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资本所有制,在取消了货币和资本的新社会,财产和产品的占有则表现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制。  

首先,从所有制的语义看,“所有制”、“所有权”、“所有”和“财产”差不多。“所有制”在德文中是“Eigentum”,这个词原意是“所有”和“财产”的意思。1887恩格斯指导校订的《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英文为“gives him inpidual property”,显然,作为gives 的宾语,只能是消费品或财产,而不能是所有制。[2] 英文property、俄语собственности,其意和Eigentum差不多,也是德语Eigentum也是如此。 而财产包括生活资料。实际上,原文是“This does not re-establish private property for the producer, but gives him inpidual property”,所以,如果译为“重新确立(re-establish)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或重新确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就不易引起误解。但最正确的译法应为“赋予(give)劳动者个人财产”。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把“所有制”和“公有制”概念理解为对生产和(包括生活资料在内的)产品或财产的占有。马克思指出,“说财产(中文原译为“所有制”)(占有)是生产的一个条件,那是同义反复。”[4] (p5)《共产党宣言》还提到:“资产阶级私有制是……产品生产和占有的……的表现”;“消灭那种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产品的占有方式和生产方式”。[5](p286、288、289)《资本论》说:“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 [1] (p640)《反杜林论》说:“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具有资本属性的必然性,像幽灵一样站在这些资料和工人之间”。“……让位于那种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6](p367;368)即公有制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和生活资料的所有。  

再次,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称为财产公有制,即生活资料问题包括在公有制当中。1845年,恩格斯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将实行“财产共有”,[7](p615)1846年,1847年,恩格斯又两次提出:“消灭私有制而代之以财产公有。”[8](p71;373)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对“财产共有”作了大家所熟知的解释:“私有制也必须废除,代替它的是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共同协议来分配产品,即所谓财产公有。”[5](p237)在这里“分配产品”被看成是财产公有的组成部分,即财产先是社会所有,然后分配给个人。恩格斯下面的一段话也表现了他的关于所有制和公有制的一般观念:“工业工人只有当他们把资产阶级的资本,即为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机器和工具以及生活资料变成社会财产,即变成自己的、由他们集体享用的财产时,他们才能解放自己”。[4](p630)《哥达纲领批判》也把个人的消费资料当作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个人的财产”。 总之,按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所有制=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生活资料的个人占有。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把所有制(财产)的涵义解释为生产关系,解释为是对生产条件而不仅仅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第一,所有制关系分为法律上的意志关系和现实形态经济上的生产关系。[7](142)“私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9](p191)。第二,所有制(财产)是人与生产条件的关系。“我们把这种财产归结为对生产条件的关系。”“财产最初意味着……,劳动的(进行生产的)主体……把自己的生产或再生产的条件看作是自己的东西。”[10](p491;492)马克思曾经多次说明“劳动条件”包括生活资料,[11](p85-86;6;98;626)第三,所有制关系(财产关系)贯穿于生产、交换、分配全过程,即包括生活资料的分配。“财产就只是通过生产本身而实现的。”[10](p493)  

第二,论述“个人所有制”的原文本身也不看不出“个人所有制”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但包含生活资料所有制。  

关于否定的否定的起点,马克思说成是“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1](p831)“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1](p831,830)法文版说成是“作为个人劳动的目的私有制”,[12](p827)(1)什么是劳动条件?上面已说到劳动条件包括生活资料,本节所引也有“劳动者同劳动条件分离”,包括“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2)什么是“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英国小农的土地并不是靠劳动所得购买的,而是充当农奴时所占用的土地沿续下来的,他们一般地没有所有权。他们劳动挣得的是产品,是生活资料及工具、牲畜。“靠自己劳动挣得的”,“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是说,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占有,这是个体私有制的特征和内涵。(3)“作为个人劳动的目的的私有制”(“实为私有财产”)这句话值得注意,“个人劳动的目的”不能是生产资料,至少不能主要指生产资料。  

关于否定的否定的中点,马克思说成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 [1](p832)就是说,实行否定的,是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及相应的私有制。上面引证过“占有方式”是包括生活资料在内的“产品占有方式”。并且在否定的过程中,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包括“生活资料”。资本主义否定的特征正是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即别人的劳动和产品,正是这种占有成为第一种所有制相反的特征,从而成为否定起点的对立面。至于在否定中“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积聚的生产资料”,说的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即“集体生产方式”的产生,不是所有制问题。  

关于否定的否定的终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说:“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12] (p827)这里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变成了黑体字,强调不是个人占有。这里还增加了“劳动者”三个人,说明论述的重点在“劳动者”而不在“个人”。有人把“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理解为是“资本主义的成就”即社会化大生产。而德文第2版明确写道,在“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3](p188)法文版还特别加了一句:“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12](p827)事实上,终点“所有制”Eigentum的原意是“所有”和“财产”或“所有权”的意思,其中“所有”也是名词。当然起点的财产和终点的财产范围不全一样,不过否定的否定这一规律要求第二个否定要“既被克服又被保留”,[5](p178)只是“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14] (p608) 这里可以把生活资料当作财产而与否定的起点的劳动者多数人的小财产、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财产,作为个人劳动目的私有财产相对应。  

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原来自己所有,后来异化为资本,被剥削劳动的资本家所占有,最后又归自己所有,又有了发展“个性的必要条件”,[1](p830)这就是“否定的否定”的旨趣所在。  

第三,马恩所述“否定的否定”一段话是对资本主义积累历史趋势的概括。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剥夺剥夺者,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胜利,不能说成是重建个人所有制,后者只是趋势和剥夺的一部分。马克思提出的否定的否定的过程不是如有人所说是从哲学“高度”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是从哲学的“角度”谈问题,指出在积累的历史趋势中有否定的否定这一现象。  

第四,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中的资本主义占有指产品占有,也不仅仅是生产资料占有,“社会产品被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6](p442)  

三、要分清生活资料“个人占有”中的两种占有  

令“生产资料论”者不解的是:“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即使在私有制的关系中也是存在的,怎么还需要重建呢?难道那时个人没有生活资料吗?”有人还提出《共产党宣言》提过当时的生活资料私人占有即“工人对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  

理解这一问题,在于分清生活资料的两种占有。一种是产品的占有,是体现生产交换关系和分配权的、属于所有制内涵的占有。另一种是分配后在消费领域的占有,是不直接代表生产关系特点的占有。按《资本论》分析,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包括生活资料的产品为资本家所占有。如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特点是,“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1](p210;642)生活资料成为“资本家的财富”,“他人的个性的存在方式”,[15](p48·98)“工资,总是先要以资本形式同工人相对立,然后才取得收入的形式”。[16](p993)之所以存在两种占有,是因为“产品回到主体,取决于主体对其它个人的关系,他不是直接获得产品。如果说他是在社会中生产,那么直接占有产品也不是他的目的。在产品和生产者之间出现了分配。”[4](p12)小生产的两种占有连接成一个问题且数量一致。资本主义的两种占有产生了对立:资本家占有产品的结果是劳动者只在消费领域获得“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再生产”的生活资料,另一部分则成为“剩余产品”为资本家不劳而获。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两种占有又直接连在一起:生活资料的个人占有是按劳动占有,社会代表劳动者暂时“占有”不是独立的、资本家式人格化的真正占有,只是保管分配而已,在所有制内涵上是劳动者占有。  

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赋予劳动者个人财产”)内涵就是指劳动者直接占有产品和消费资料,其实质在于:否定劳动的他人占有或不劳而获的占有,重新实现自己的劳动自己占有,而这只有实行公有制才能办得到。  

四、要用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话理解“马克思的一贯思想”  

一些人认为,马克思多次提到过个人所有制,并且都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  

根据之一,是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讲过“社会个人的所有制。”要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本来思想,我们仍然需要不厌其烦地慢慢阅读原文。“个别人占有生产条件不仅表现为一种不必要的事情,而且表现为和这种大规模生产不相容的事情 …… 这一对立形式一旦消除,结果就是他们社会地占有而不是作为各个私的个人占有这些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只是生产资料的这种公有制的对立的表现,即单个人对生产条件的所有制(从而对产品的所有制,因产品不断转化为生产条件)遭到否定的对立的表现。…… 如果单个工人作为单独的人要再恢复对生产条件的所有制,那只有将生产力和大规模劳动发展分离开来才有可能。资本家对这种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只有通过他的所有制改造为非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灭。”[15](p20-21)显而易见,马克思强调的是个别人、私的个人、单个工人、单独的人“不必要”、“不是”、“不可能”“占有”、“所有”生产条件或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单个人对生产条件的所有制遭到否定”;社会地占有,非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  

根据之二,马克思说过,“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消灭着私有制。”实际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个人,是要谈人的“自主活动”。要实现自主活动,“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的总和”(劳动亦是自主活动),“占有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得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联合起来的个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消灭着私有制”,而“各个个人孤独的活动”“才是偶然的”[5](p74-75)也就是“在真实的集体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 [5](p82)可见马克思讲的占有的方式是联合;马克思讲“个人”的重点在强调自主活动,而且“联合起来的个人”,已是“总所有者”。[4](p133)  

很多人不可思议地说自己比恩格斯更了解马克思的原意,而事实上,《反杜林论》马克思是事先过目的,恩格斯说:“我的这部著作如果没有他的同意就不会完成,…… 在付印之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给他听。”[6](p205)并且恩格斯谈这个问题的整整一章,都是围绕批判杜林说马克思借否定之否定的拐杖得出既是个人又是公共所有制的混沌结论这一谬论的。其中直接批驳这一谬论的篇幅就很长(3000多汉字),马克思怎能把关键问题或基本观点忽略呢?所以,恩格斯的解释是得到马克思本人认可的。如果我们再费劲心思做出另外的解释,那么学人还有什么实事求是的精神可言呢?  

在公有制力不能及的领域发展非公有的私人所有制是一回事,把“生产资料和资本的个人所有制” 和个人经营企业解释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一回事。有的同志为了论证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也是公有制,说个人所有制是“人人皆有的私有制”。但“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在产权交换的市场经济中只能导致“部分人私有制”。俄罗斯全民平分国有资产股份而最终导致所有权高度两极分化的事实就是明证。多年来,人们力图用“个人所有制”为改革勾画各种蓝图,包括坚持公有制的很多同志也未加考证盲目引用,试图以此强调落实劳动者的所有者权利,但是我们不能把马克思没有的思想强加于他。而只要离开马克思的原意,就会产生认识上的混乱,直到实际上否认公有制,把马克思解释为反马克思主义者。  

另一方面,明确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或“赋予劳动者个人财产”也确有意义。重新确立劳动者的个人财产,自己的劳动自己占有,是建立公有制,从而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在具体问题上也要注意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比如过去我国居民消费品没有成为“个人所有”的部分比重过大。大量商品的暗补贴以及社会集团消费转化为个人隐收入的数量,数量巨大。这种情况造成不同社会集团经济不平等,同一集团平均主义,造成消费的浪费、福利攀比,推动通货膨胀,助长不正之风,也不利于个人消费的自由选择。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 人民出版社,1972.   

[2] 余名汉:《资本论》第一卷中的一处误译[J].江汉论坛,1983,(3);于光远. 对占有、所有及其与经营的关系的再思考[J]. 中国社会科学. 1988,(5).  

[3] 梁中堂. 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和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J]. 晋阳学利. 1999(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人民出版社,1995;442(1972).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 人民出版社,1957.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 人民出版社,1979;第27 卷[M]. 1972.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56.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人民出版社,1979,(上)491、492.;(下)493.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49卷[M],85-86;第48卷[M].6、98;第23卷[M].626.  

[12]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M].(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3] 张钟林,冯文光. 法文版《资本论》介绍[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4] 列宁选集:第2卷[M]. 人民出版社,1960.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 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M]. 人民出版社,1972.

原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标签:所有制   占有   个人   马克思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