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关于《集结号》的评论

2025-02-13 观点 评论 阅读

关于《集结号》的评论

去年12本月21日央视《新闻联播》对《集结号》作了长达1分9秒的报道,有如下的点评――这部故事片以全新的艺术手段告诉人们,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不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不经过牺牲,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虽然据说调查显示有六成网友认为《集结号》的新闻不能上《新闻联播》,但是,冯小刚(冯小刚吧)回应称:“我们是主旋律,是生活的主旋律。我们这是重新谱写主旋律,改变观众对主旋律的陈旧看法。”也有网友对此表示支持,认为《集结号》能上《新闻联播》的主要原因是:“1、抗战题材;2、国产电影;3、帮助宣传。”
我没有看到影片,只是看了介绍和评论,从中可以看出些端倪。

周祖荣2007年12月26日,在光明网发表《〈集结号〉上〈新闻联播〉有何不可?》说:“《集结号》所突出的主题,并不能说其是完全的商业大片,更是一部有着教育意义的革命历史片。所体现出来的主题,是希望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在看了这部电影以后,能清楚的认识到现在的幸福是那些英雄烈士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再说具有宣传主流引领舆论导向的《新闻联播》,是不会无缘无故的报道这样一个题材的。”
新华社以《继续, 就这样操练--〈集结号〉给中国电影的启示》为题,发表了记者邬焕庆北京12月30日电:“《集结号》的成功,首先在于成功地把蕴藏于我们这个国家深厚的历史和传统中的宝藏挖掘了出来。”电文说:“《集结号》的拍摄,在两个方面实现了用电影把人民的财富还给人民:一是用当前最先进的技术手段真实地再现了一段历史,让人印象深刻地记住了甚至是触摸到了民族解放过程的残酷和不朽;二是把历史具象为真实的个体,用谷子地等一批让人又熟悉又陌生的军人们的铁血搏杀和战争经历,让人记忆起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脚下的故事,在今天的和平中深刻浸透于昨日的硝烟和自己血管里涌动的传承。”
人民日报亦发表唐易水的文章《从〈集结号〉看国产大片精神觉醒》:“ 这一次,人们在视觉的冲击之后,获得了精神的回馈。两个小时的暗中等待,触摸到了一个有灵魂的内核。”说“《集结号》的故事虽不完美,逻辑也有待完善,但却表明了在几年的大片歧途之后,冯小刚们终于接过了精神价值的叙述,并以‘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的个体尊严,增添了自己的注解。”说“艺术要表现生活,更要表现人的精神质地和心灵渴望,只有让‘精神’成为日常美学的尺度,艺术才有打动人心的魅力,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的‘文化的力量’,才能显现。”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认为“《集结号》对于中国电影具有方向性意义。”他说“我对这个影片的意见……两条,首先第一条我觉得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流大片,对中国电影具有方向性的意义。第二个我觉得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内在的原因,它是对主流社会心理的深刻的体察和把握。”关于方向性的意义,他“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过去战争题材的电影,它是英雄的战争,而不是人的战争。我们在这个战争当中,很少能看到这种个人的,他的这种人性的冲突,这种压抑和悲哀,恐惧。”关于第二点,他说“如果说他把英雄主义也淡化了,那这个影片肯定在主流意识形态就过不了关。那么我觉得这一点上,淡化了盲目的廉价的乐观主义,另一方面体现了人性主义精神。我觉得这是冯小刚的聪明。”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认为“《集结号》为中国电影拓展了一个新观念”,“《集结号》(集结号吧)把无名有名化”,“《集结号》有人味”。他说“我认为过去的电影的人文维度是有一点萎缩和暧昧的状态。这个原因是国家意识形态很伟大,而人文维度很难展开。因为在国家意识形态下,个人总是无名化,这是一个必然的形态。我们国家意识形态始终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他总觉得人文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是水火不容的。实际上是相融的。在我们的主流话语当中,一直没有谈清楚这个问题,总觉得这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针对《集结号》的批评其实也来源于此。就是从传统的人文意识形态,觉得《集结号》是反英雄了。然后从极端的个人主义,也就是不针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觉得好象是队伍不给吹集结号,这个毫无道理,因为只要一个懂战争的人都知道在战争中任何情况都是会发生的。”“其实就是说,他还是有更远的这样一个企图,就是要确立和证明每一个个体生命牺牲的战友都是有价值,都不应该被遗忘和忽略,他只不过是个人的理想而已,只不过想回家把地给赎回来,或者是为了跟他女朋友再次相见,就是人的凡俗和欲望。如果推而广之,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从这一点去读这个电影,这个电影所提供的一个,,或者把这样一个维度给舒张开来,那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希望。”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也说“《集结号》是主流价值和导演理想的自然的契合”,并认为“《集结号》阐释了个人命运和历史的关系”他说:“《集结号》的出现,也正像那些电视剧当中所表现的,对于英雄的阐释,对于英雄个人化的性格的表现,和他的最终价值的体现,实际上是整个社会走到今天这个时刻,又从国家意识形态的解释方面也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而从创作者这边,也到了思考、感情上跨出去的时刻。就是整个中国社会在价值观,在意识形态上,上下一致地发生的向前跨越的这样一个世纪,所以孤立地对《集结号》进行争论,达不到什么效果。《集结号》的出现不是很偶然的事件。”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集结号》(集结号吧)为主流电影找到了样板”。他说“这个电影跟别的主旋律电影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找到了历史跟个人竞争的疏离。”“就是我们终于认识到个体跟历史之间的疏离是一种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并不在于说我要去批判和否定历史进程。”“这部电影我觉得在中国主流电影上有了一大进步,而这进步表现靠近了现在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达方式。”
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认为“《集结号》应该是中国电影战争片这种类型当中的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因为它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让中国电影重新回到了一个主流意识形态的英雄的那样的一个时代,但是同时又赋予了它非常深厚的一种人道主义的蕴含。”

但是,和主流媒体、专家学者的评价不同,编剧刘恒说:“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
影片的监制陈国富说“毕竟讲的是国共内战,我们因此特意避开其正义、邪恶之名的争论,让观众看具体故事,而不是看战争本身。” 导演冯小刚在接受各类访谈时,都否认自己在讲述“宏大”的主流意义,只是想为“万骨”们说上两句公道话。他说:“作为《集结号》导演,我的立场很鲜明。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 “传统的战争片是为政治服务的,这个电影,还是从市场切入,希望在市场上能够赢得大部分观众。”
  
下面是非精英的、非主流的评论。
“自私的老谷才是有人性有血性的人,……谁敢对一个‘畏敌’的连长做正面刻画?谁敢?那些传统战争片的导演都不敢,他们都不敢,唯有冯小刚!‘一个烈士等于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刚敢在贺岁大片里那么拍!’他说:‘我不过是把一个人的经历给拍下来。’哪来什么教条?哪来什么英雄主义?有的只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人性的人呀!‘炸碎了,就捏不起来了。’”
“《集结号》里无法确定真正的对立面,我今天看了电影,发现正是冯小刚难以取舍剧情索性放弃所有的意识形态,还原成简单的人性而已。”
“我看觉得导演很不负责任,打着人性的幌子去歪曲历史。……可那么一句话就对军人的天职彻底的否定,‘为什么要我牺牲而你们不去牺牲’???”
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教授在看完电影之后不无感慨地写到:“这样一来,主人公谷子地与他的战友们已经不再是为理想而战。他们不再是为了‘解放全中国’,不再是为穷苦人不再受苦及当家作主,他们出生入死的行为,不再是任何自愿的牺牲和献身。……他们因此也多出来一些东西:近距离枪杀俘虏、将俘虏的大衣靴子穿到自己身上、翻检死人手臂上的手表、指望早点回家、乃至胆小怯懦,粗鲁暴躁,声嘶力竭没有一次是从容镇定的。不是说这些人不可能有这样一些人性弱点,而是在拿掉了理想这个维度之后,再加上这些东西,让人看不出来那是一支共产党的队伍。谷子地给自己找的指导员是一个在战场上尿裤子的人。”
“中国的某些影视制作者则在用人性反对国家、反对历史、反对核心价值。他们自己的思想意识处于一种偏执中。”

我长篇摘录各种评论和说法,不知道读者烦不烦?我是需要这样做的。由于转别人的话很长,我就只能短说几句。
我认为冯小刚的“传统的战争片是为政治服务的,这个电影,还是从市场切入,希望在市场上能够赢得大部分观众”这句话,至少后半句是真心话。这倒印证了我说的“存在决定意识。作为文化经济人,很难关心‘坚持‘三贴近’、讴歌新时代’,他们最关心的是他们生产的‘文化’商品的销售”。所以他“靠近了现在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达方式”。
《集结号》之能上《新闻联播》,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所说,“《集结号》是主流价值和导演理想的自然的契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也认为“它是对主流社会心理的深刻的体察和把握。”我认为《新闻联播》犯了我理解胡锦涛6. 25讲话一样的错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附加给了《集结号》。编剧刘恒,监制陈国富,导演冯小刚,都不接受《新闻联播》的花环。对说什么“不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不经过牺牲,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他们的回答是:“毕竟讲的是国共内战……”那么“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这个广告语怎么理解呢?观众理解得清楚:“在这部电影中,战士们为什么去死?被有意的轻描淡写了。但是,无论是为何而死,每一次阵亡无论敌友、如果抛开意识形态——都是值得尊敬值得被后人记住的。”
《集结号》就只是商业片吗?当然不是。既然上具有宣传主流引领舆论导向的《新闻联播》(写完此文时,2008年1月11日,央视《焦点访谈》又专门制作了一次采访),就具有宣传主流引领舆论导向的作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认为“《集结号》对于中国电影具有方向性意义。”“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过去战争题材的电影,它是英雄的战争,而不是人的战争。我们在这个战争当中,很少能看到这种个人的,他的这种人性的冲突,这种压抑和悲哀,恐惧。”“这个影片……淡化了盲目的廉价的乐观主义,另一方面体现了人性主义精神。”中国电影研究所副所长贾磊磊直截了当地说:“《集结号》表面上是战争主题,实际上则是人性的主题。它将对中国今后的战争题材影片产生深远影响。”观众说的更简明扼要:《集结号》“放弃所有的意识形态,还原成简单的人性而已。”
改革开放以来,精英们在“人”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最初讲“毛泽东是人不是神”,借以打破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迷信”;再就是常常用“某某也是人”,借以说明贪污、淫荡等等错误是难免的合人性的自然行为。对,“人性”!精英们“找到了历史跟个人竞争的疏离”,“终于接过了精神价值的叙述”,“触摸到了一个有灵魂的内核”,“整个中国社会在价值观”。“人性”,精英们“寻找的这样一个线索,也就是说个人表达这个线索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丰富这样一个话题,……建立了这样一个人文的维度”,达到“人文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一致。
倪震告诉我们:“整个中国社会在价值观,在意识形态上,上下一致地发生的向前跨越的这样一个世纪,所以孤立地对《集结号》进行争论,达不到什么效果。《集结号》的出现不是很偶然的事件。”

标签:集结   电影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