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王月丹:其实本地食品和进口食品都不是最安全的——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索

2025-02-23 观点 评论 阅读

前一段时间,人们一直在讨论一个话题——本地食品安全,还是进口食品安全?最近,还有人发现,一些洋品牌原来就是国产货,起了个洋名字。但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无论本地食品,还是进口食品,都是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生产的,应该是同等安全或者同等不安全的。例如,可口可乐应该属于进口食品,但其在中国的配方却是按中国规定的,到了台湾就是违法的和有害的了。所以,不必太过于在意国产还是进口的。不过,为了安全的考虑,大家如果想要更安全的食品的话。我个人认为,我国出口的食品反而应该是更安全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国的有关管理部门对于出口食品的检测是很严格的,而且,还会在我国没有规定的一些指标上,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更加安全。而这些出口的食品,在国外购买,甚至也不会比国内的价格高很多。因此,如果真的需要,我建议大家购买我国出口的食品也许更安全。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看法,大家需要自己判断。

那么,我国的食品安全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食品添加剂和农药等影响食品安全品质的物质,在批准时,没有经过全面的讨论和调研,批准盲目而仓促。导致了很多学术界还没有统一认识的物质,进入了食品生产,成为了安全隐患。例如,催熟剂乙烯利到底是否有害健康,都存在着学术层面的争论。例如,暨南大学食品科技研究中心李炎教授认为,乙烯利不是食品添加剂,它作为一种农药残留存在果体内,会对食用者产生不良影响。各国对乙烯利残留量都有限制性规定,比如我国规定,在芒果等一些热带及亚热带水果中,乙烯利的最大残留量不能超过2毫克/公斤,而催熟的果皮不得食用(http://news.sohu.com/20110722/n314180970.shtml)。

2)这些影响食品安全品质的物质,在批准后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有些甚至没有标准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指标没有被有效检测,基层检测人员甚至不知道如何检测。以至于很多添加剂和农药等,都是农民或生产者自己的经验使用,而不会顾及是否会被检测。

3)宣传教育导向错误。本来,食品安全涉及全体公民的身体健康,应该倡导正确科学地使用。但有关部门却把宣传的精力放在解释为什么要添加和使用这些物质上,根本没有指导农民正确和科学使用,甚至不去警告农民过量使用对自己和对他人可能会造成健康伤害。同样,没有警告公众正确食用这些被添加和催熟的食品。甚至连我国规定不可以食用被催熟的果皮,这样的常识,也不介绍给公众,从而造成了潜在的健康伤害。

4)对于这些影响食品安全品质的物质没有有效的统计和评估系统。甚至发生了我国有关部门称,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高于国际标准,但是,总是被媒体发现我们的标准明显低于国际标准的荒唐事件。而我国每年到底使用了多少食品添加剂,每个人都到底吃了多少,也都是一笔糊涂帐了。

5)我国的个别专家的素质不高。这里就不讨论道德层面的素质了,只讨论科学层面的。例如,还是乙烯利的问题。有关专家称,“乙烯本来是植物代谢的天然产物,很多果蔬在成熟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乙烯,以加速成熟。有人将已成熟的苹果与生香蕉放在一起,过几天生香蕉就会成熟,其原理就是利用已成熟的苹果释放乙烯来加速香蕉成熟。用乙烯利催熟果蔬其实是同样的原理,不会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但其实乙烯是乙烯利的水解产物,成熟的苹果只能产生天然的乙烯而不是乙烯利,而天然的乙烯没有毒,乙烯利却可能存在着风险。所以,我国才会提出乙烯利的残留标准和告诫大家不要吃被催熟的果皮。而我却没有听说过,苹果催熟后,不能吃果皮的事情。正是这些个别专家雷人而愚昧的解释,才大大加剧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

6)我国的食品安全缺乏顶层设计,大家各自为战,没有互信与共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各种特供食品,特供基地的出现,某些富豪自己甚至自己种地,自己养猪。这其实都是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倒退,但体现了公众的恐慌和无奈。

.......

当然,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揭示和解决。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

标签:食品   安全   乙烯   我国   没有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