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平邦:“韬光养晦”100年的老鼠是英雄老鼠!
“韬光养晦”100年的老鼠是英雄老鼠!
司马平邦
前两天,中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先生说:
不少西方人喜欢用前苏联和大国崛起来套中国,认为苏联强大了就扩张侵略,大国崛起了总是要欺负人家。中国非常明确,不能走这一条绝路。中国的崛起道路很长,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刚刚开始,邓小平留下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至少还要管100年。
100年。
好像“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是一种外交手段,而就是外交目的,不可想像从现在开始到100年后的中国外交官们都一直夹着尾巴做人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在中国什么时候“强大”、“强硬”这样的词汇变成了贬义词,而夹着尾巴做人、装孙子和韬光养晦这样的词成为褒义词的?
韬光养晦,字面的意思是隐藏自己的光芒,使自己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为了什么呢?邓公在世,强调“韬光养晦”很明显是为了给中国找一个相对安全和平的发展环境,而且,那时国力并不真正强大的中国也有这样的机会,可以隐藏自己的光芒,使自己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上。
所以,那时说“韬光养晦”就是聪明,是有心眼,是审时度势。
不知道现在一个全年GDP为全世界第二位(年底超过日本)的中国,如何能在就这么大的世界找到一个阴暗的角落装孙子,偷偷鼓捣。
一只恐龙,在它还是小恐龙时或者可以找到一个角落“韬光养晦”一阵子,等它长大了,就找不到可以藏身的处所了,它必须大摇大摆地走出来,因为再憋在里面他只能被憋死。
而一只老鼠,无论是在他的弱小时还是长大时,它都可以“韬光养晦”的,因为洞穴是老鼠们的天然空间,再大的老鼠就是大摇大摆走上长安街,也不会有人把它当成坦克车的。
没有人愿意成为光天化日之下别人的靶子,所以,“韬光养晦”看似就成了一种东方意味的生存哲学,但要知这件生存哲学并不是人人可以分享的,让一只越长越大的恐龙永远像老鼠一样藏在洞穴不出头的前提是先给它注射上那种让它可以永不发育的药,时间长了,它们就变成了“老鼠恐龙”,慢慢也就没有了像正常的恐龙一样到大街上大摇大摆一番的野心。
我觉得吴先生就是在给中国这只恐龙注射这样的药品,若按他的话,药效要持续100年。
所以,恐龙也不是不能变成老鼠的,只要我们找到那种药。
而对于邓小平先生这番话给中国外交当“宗旨”和“原则”是不是就要让中国这只曾经的小恐龙长久蹲在一个角落里免祸,我还真些有异议,因为他还说了一句“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是手段,“有所作为”是目的。
为了“有所作为”,为了悄没声地收回香港、澳门,为了不和台湾以及美国发生战争冲突,为了不和周边的邻国再打仗,为了在这样相对和平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上“有所作为”,所以要“韬光养晦”。
而且,直到现在,“韬光养晦”仍然是手段,“有所作为”仍然是目的。
但中国的所作所为,已经不同于以往,30年前,中国要不打仗,埋头生产,但30年后如果再埋头,可能将没法生产和发展——金融危机从华尔街溜来如门前魔鬼在那儿候着、南海诸岛大量失守,南海石油资源大量外流、中国商路虽然辐射四海,但危机也是一个跟一个,钓鱼岛主权或者渐行渐远,这境况下的“韬光”最终的结果看来只有一个,中国最终被“掏光”,你想不养晦都不可能了。
对,那时我们可以把这8个字改成“韬光养晦,无所作为”就是了。
一只被注射了特效的永不发育的药的恐龙,我想用不上100年,就可以变成一只将“韬光养晦”变成本能的老鼠的。
老鼠们的聪明之处在于从来不敢把大摇大摆走上长安街和坦克车比块头当成英雄主义的,在老鼠的世界里,“韬光”越久“养晦”越重,才是真正的英雄老鼠。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韬光养晦”这4个字的是非曲直,而是你到底想当一只英雄恐龙还是想当一只英雄老鼠。
条留言